清 郑板桥经典传世名画鉴赏(十四幅)

郑燮(公元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属江苏省)人。擅画兰、竹、石,尤精墨竹。在创作方法上,他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阶段论。他曾说“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他笔下的墨竹,往往挺劲、坚韧,具有孤傲、刚正、“倔强不驯之气”,仿佛就是他人品的写照。在艺术手法上,他用墨干淡并兼,笔意瘦劲,画面布局疏密相间,注意诗、书、画的有机结合,还以书法笔意入画,如他画兰叶,就“借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
郑燮享誉“明吏”与“名家”,其为官清廉,心系民生,刚正狷介之意力透纸背,赋予笔下竹石脱略凡格的苍劲奇崛。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名扬画史,而其“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意境与画格为作品融入生命力,在“湖州竹派”中显现卓具气节的鲜明风格。

清 郑板桥 晴竹图 香港佳士得2011春拍 成交价722万港元

题识:扬州鲜芛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分付厨人休斫尽,清光留此照摊书。板桥郑燮画并题。
启功(1912-2005)题裱边:板桥画竹多得之于残窗粉壁,日光月影之中。故生动一如天然图画,然较眼前三竹,又多寄意瘦而劲秀,而拔欹侧,而准绳折转,而减清刚之气,其高雅操亦如板桥之为人。此图取象清劲,笔墨精妙,短长疏密,变化合宜,且屡见著录,题诗亦载于板桥集中允为乾隆任官时之佳作也。坚净翁启功敬识。

清 郑燮 十笏茅斋竹石图 嘉德2012秋拍 成交价747.5万元

石筍擎天,琳琅数竿,有冲霄凌云之势,抚风弄月之态。板桥写此,以为闲中闷中之伴,诗中酒中之友。自称“不必以千金万金造园,”只须石筍数尺,修竹数竿,便可赏风中雨中之声,日中月中之影,“亦复放之,可弥六合也。”以此消遣,以此寄情,郑板桥就此写出了他的这幅精品。

题识: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而竹石亦爱我也。彼千金万金造园亭,或游宦四方,终其身不能归享。而吾辈欲游名山大川,又一时不得即往,何如一室小景,有情有味,历久弥新乎?筹此画构此境何难?敛之则退藏于密,亦复放之可弥六合也。板桥老人郑燮。

清 郑燮 墨竹图 匡时2010秋拍 成交价851.2万元

此幅《墨竹图》构图置翠竹数竿,前后有别,摇曳多姿。嫩竹和柔而婉顺;新竹挺拔而坚韧。款与竹求得均衡,结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使整个画面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生动自然,别具意味。此幅上用的“橄榄轩”乃郑氏五十三岁是所用之印,可见想见,此作一定在郑氏五十三岁之后所作,笔墨已入化境,疏疏澹澹,简练的中侧锋,描绘出竹枝的弹性,竹叶的勃勃生机。利用墨色的浓淡,增强竹与竹的层次感。竹子大小高低交错,灵动亦然。

板桥笔下中的竹承载着他对物态人情的独特理解和感受,展示着他丰富的内心世界。郑板桥有一种机智的谐趣,一种清雅文人的高情逸趣,一种爽朗的幽默,皆通过他的题画诗文展现出来,读后让人颇觉情趣盎然,不禁欣然而笑。生动活泼,板桥先生清新超脱的世外桃源情结荡于纸面。

书画互参成为板桥书画艺术的突出特色。以画法的笔法入书,以书法的笔法入画,可以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书中有画,画中有书。充分传达了作者在艺术上的高超造诣与革新精神,是对当时沉闷守旧、毫无生气的宫廷画派有力的挑战,开创了我国绘画艺术上的新领域。

款 识: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阴照人。置一小榻,其间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光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作画,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乾隆戊寅秋八月,板桥郑燮。

清 郑板桥 满袖春风 保利2010秋拍 成交价840万元

郑板桥自谓画竹多于纸窗粉壁见日光月影的影射怪取得。曾题道:“吾之竹清俗雅脱乎,书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他擅写竹,更将款题于竹石间,以竹之“介于否,坚多节”来表达自我孤高的情操。凡竹子的高风亮节,坚贞正直,高雅豪迈等气韵,都被他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郑板桥作品不同于传统花鸟画之处,不同于前人之处。传统的兰竹大多数表现为欣赏性的、娱乐性的主题,画面主要追求自然形象的真与美、绘画技能的高与低、笔墨运用的娴熟与雅俗,而到了郑板桥的笔下,除了达到这些技能技巧外,题画诗还赋予这题材新的思想内容和深邃意境,使花鸟画亦能产生思想性、抒情性,给人以深刻的感受,让人看了以后,回味无穷。

题识:石虽不言,爱此新竹。竹不能言,爱此山麓。老夫满袖春风,为尔打成一局。板桥郑燮,乾隆壬午秋七月。

阴山工作室备注:此画拍卖名称为《竹石图》,因板桥作品叫《竹石图》者甚众,故取画上题识改之。拍卖行毫无创意,这么多竹石图让人如何分辨。

清 郑板桥 客舍新晴 中茂圣佳2012春拍 成交价1035万元

本幅创作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板桥年六十四。是他辞官二到扬州、重过“二十年前旧板桥”卖画生活期间的作品。此时的“扬州八怪”以谢世殆半,晚年的板桥在扬州诗文雅集,以画会友,度过了他最后的艺术生涯。
竹石是板桥最为后人称道的绝活,也是最能体现其艺术水平的绘画题材。本幅写湖石一尊,疏篁数枝,布局疏朗,清气袭人。正侧、高下、浓淡、干湿,聊聊数笔,写尽露竹新晴动人风姿。左方长题“客舍新晴,晨起看竹,露浮叶上,日在梢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运笔,又是一格,其实手中之竹,又不是意中之竹也。步步变相,莫可端倪,其天机流露,有莫知其然而然者,独画云乎哉?乾隆丙子,板桥郑燮画并题”。洋洋洒洒,一气呵成,想见其笔飞墨舞,志得意满之状。值得说明的是,这段关于审美形象创作构思的著名画论,曾被全文收录于《板桥年谱》。画竹“三段论”之后曾被板桥屡屡提及,是其对宋代文同“胸有成竹”说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此图系邓拓先生旧藏,画面下方钤有“邓拓珍藏”“苏画庐”二枚朱文方印。青花瓷轴头,上有“北京市文物管理处”标签,当系落实政策后抄家退赔之作。尺幅巨大,品相完好,为板桥晚年墨竹精品。
录文:客舍新晴,晨起看竹,露浮叶上,日在梢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运笔,又是一格,其实手中之竹,又不是意中之竹也。步步变相,莫可端倪,其天机流露,有莫知其然而然者,独画云乎哉?

清 郑燮 三友图 中茂圣佳2011春拍 成交价1064万元

《三友图》是一幅高七尺余、宽三尺余的大画,写顽石三重,丛兰幽竹错落其间,面对欣赏,顿觉香风来袭。这样大的图,完全靠悬臂挥毫,笔笔清晰到位且一气呵成,是不容易的。
对于传统,板桥说:“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又说:“学一半,撇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愿学,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试看图中,顽石全以大笔侧锋写就,它类乎于倪瓒的“折带皴”,但竖将起来,还借用了“斧劈”皴擦,它是坚固而峭拔的。兰竹似乎都得力于石涛,但又不同,少了石涛含混淋漓的禅趣,多了清挺隽秀的风神。久而久之,这些特征成了板桥的艺术符号,当你展开画卷,这些符号便化作了他的气息与风神,感染着你,打动着你,让你不由自主地吐出三个字——郑板桥!
因为图面布满,他没有题诗,仅在左下端署上、下款, 后又补年款“乾隆癸酉”于中下部顽石间,癸酉为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郑燮六十一岁,正是他在潍县任上,以请赈忤大吏罢官之年。他曾画竹别潍县绅民,并系以诗。去官之日,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
板桥居士的为艺与为官,给予今天的人们仍不失启迪的意义!

清 郑燮 竹石幽兰 北京东方大观2013秋拍 成交价1265万元

郑板桥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传统的兰竹大多数表现为欣赏性的、娱乐性的主题,画面主要追求自然形象的真与美、绘画技能的高与低、笔墨运用的娴熟与雅俗,而到了郑板桥的笔下,除了达到这些技能技巧外,题画诗还赋予这题材新的思想内容和深邃意境,使花鸟画亦能产生思想性、抒情性,给人以深刻的感受,让人看了以后,回味无穷。

款识:乌纱掷去不为官,华发萧萧两袖寒。写去数枝清挺竹,秋风江上作渔竿。怀珎年兄,板桥郑燮写

诗堂:数枝清挺竹,江上作渔竿。板桥佳作,顽石坚固,瘦竹挺拔,幽兰飘逸,并题一诗,诗曰:乌纱掷去不为官,华发萧萧两袖寒。写去数枝清挺竹,秋风江上作渔杆。何等超然洒脱,由此可知,斯图是其结束十二年官宦生涯,即在一七五二年后所作。李葂有联赠板桥,曰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正是其一生之写照。戈父萧平识。钤印:戈父(朱)、萧平之(白)、爱莲居(白)。

清 郑燮 寿竹兰芳 上海天衡2011秋拍 成交价1552.5万元

中国古代士大夫生性清高、坚贞、虚心,往往在画图中、题画诗中表露其意,但由于历史的、社会的多方面因素,这些士大夫对人生的挫折、社会的不公往往多采取远离生活,逃避现实,隐遁山林,寄情于自然丘壑的态度,而清代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极为明显一例。是帧即画几竿墨竹,浓淡相映,竹影婆娑。竹后立一块巨石,坚实沉稳,石上的兰花清幽不凡。板桥借挺然坚劲的石头,比喻君子之德操,以竹子比喻君子刚直不阿、品格高尚的人格,画中的石头代表了人物形象,藴藏着刚直不阿、气宇轩昂的品质。纵观郑板桥笔下所画的兰竹石,我们不难看出,他喜画兰竹石的缘由,正如他所云:“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而“为四美也”。“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在他眼中,兰竹石,能代表人坚贞不屈,正直无私,坚韧不拔,心地光明,品格高洁等品格,因而其题画诗的字字句句,托物言志,意境深远。都是郑板桥借兰竹石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类现象发生紧密联系,有感而发的创作画,也正是将“文人画”,“脱离现实,逃避现实”,引向“关心现实,注意现实”做出的贡献。使比较单纯的花鸟画,有了丰富的社会内容,产生深刻的思想性、抒情性,拉近了与读画者的距离,仿佛进行了心与心的交流、面对面的对话,使“凝固的瞬间”不断延续着,加强了艺术感染力。他摆脱传统单纯的以诗就画或以画就诗的窠臼,他每画必题以诗,有题必佳,达到“画状画之像”“诗发难画之意”,诗画映照,无限拓展画面的广度,郑板桥的题画诗是关注现实生活的,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郑板桥画竹独特,画石亦如此。自然界再无情的石头在他笔下也活了。诗点破了画题,一下子将石头与人品结合到一块儿,可谓“画不足而题足之,画无声而诗声之。诗画互相为用,开后人无数法门。”画中题诗“自笑书生翰墨荒,漫夸石瘦竹兰芳。千花万卉皆神品,还让君家老复堂。庚辰春”诗中的“复堂”乃是扬州八怪之一的李鳝,由此可知此画是郑板桥送与李鳝的。庚辰为乾隆二十五年(1760)郑板桥68岁,作此画时两位画家已至暮年,作品所透露的不单是画家相当纯熟的技术,更见证了两位画家君子之交如兰竹的友情。
款识:自笑书生翰墨荒,漫夸石瘦竹兰芳。千花万卉皆神品,还让君家老复堂。乾隆庚辰暮春,板桥郑燮。

清 郑板桥 竹石图 匡时2011秋拍 成交价3220万元

清代“扬州八怪”中以郑板桥最为出名,家喻户晓。徐悲鸿曾这样评价他:“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郑板桥诗文书画俱佳,恣情山水,多与骚人游;最爱画竹石,凛凛有生气,在画史地位和后世影响都是首屈一指。在郑板桥众多存世画作中,竹石是永远的主角,此幅即为其中的力作。画面绘几丛修竹立于岩石之前,恰如天成,呈自然之趣。修竹安排错落有致,竹竿细密却透着力量,竹叶以硬毫之笔挑、剃出来,且呈隶书之撇捺,竹干亦如篆书之笔意,摇曳而生姿。据板桥自题《墨竹图》云:“东坡、鲁直作书非作竹也,而吾之画竹往往学之。黄书飘洒而瘦,吾竹中瘦叶学之;东坡书短悍而肥,吾竹中肥叶学之。”板桥画竹从书法用笔中来,此图体现的尤为明显。高竹瘦叶撑满画面,乃以淡墨黄体瘦笔来处理;画面最重处的肥叶选择以浓墨苏体肥锋描绘,既与高竹、岩石区别开来,又加重了画面感,可谓“适其天,全其性”。

板桥画石主要自倪瓒画法而来,以简劲线条勾轮廓而不加渲染;又用斧劈皴简单皴擦,且“石不点苔”,与兰竹相得益彰,凭添雅气。岩石虽以简单的几笔皴擦出来,却给人坚挺的感觉,“秉得坚刚性”。画家在山东任县令十二年之久,屡屡为百姓兴利除弊,成绩斐然,却因得罪了当地不法商人和官员而丢了官。然而画家的铮铮铁骨却未有丝毫的改变,此处可见一般。

清 郑板桥 双松兰竹图 瀚海2010秋拍 成交价3360万元

此图是郑燮赠与友人的,画中以双松喻人,赞誉立先、焕文二位友人志怀高远。郑燮最喜画兰、竹,画松相对较少见,本幅以松树为主体,笔法苍劲老辣,用墨色浓淡做空间前后的区分,松图繁密而不拥塞,结构清晰。兰、竹置于陡峭的岩石之间,天相自然,秀逸洒脱中更见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兰竹以细笔勾勒的双钩法描绘,与阔笔放纵的松树在技法上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丰富了画面内容,起到了补充画意,增强主题内涵的作用。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今兴化市,旧属扬州府)人。清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曾官山东县令等职。为人耿直,不事权贵,能书擅画,工绘兰、竹、石等。其画取法于明徐渭、清石涛等的大写意,运笔秀劲潇洒,横涂竖抹而不失章法。书法创“六分半”体,又称“乱石铺街体”,以隶书体参入行、楷体而别有韵致。著有《板桥全集》。因其独具艺术创新的言行和长期流寓扬州卖画,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

款识:秀顶双松最老苍,双勾兰竹更芬芳。知君百尺凌高志,并与青山作主张。立先、焕文两长兄。板桥老人郑燮。

清 郑板桥 七贤图 北京九歌2013春拍 成交价1552.5万元

板桥的画,题材局限于兰、竹、石,偶尔扩大到松和菊,是宋代以来文人“四君子”(梅兰竹菊)画的延续,这一传统寄托着文人士大夫清高隐逸的情怀。
在文人画史上,板桥推崇郑所南、徐青藤、陈古白、白丁和石涛,也或多或少受到他们的启示和影响,但他又大不同于这些先贤。他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使其悟得画竹之法。举一反三,他笔底的兰或其它,也一定得之于生活,得之于深入的观察。”
郑板桥画兰竹用健俏之笔内含彼磔,有临风之姿,生机勃勃;写水之笔,刚挺而畅,极具动感,如闻其声。
真正的艺术家,是具有双重生命的,当他的本体生命终止以后,他的艺术与艺术作品的生命还在延续着,其时日之久,远远超过了他的实际生命。

清 郑燮 兰竹图 江苏九德2011 成交价2242.5万元

此件《兰竹图》纵200厘米、横105厘米,如此巨幅作品在郑板桥传世书画中也是难得一见。更为珍贵的此件作品是由爱新觉罗后裔所藏,为难得的郑燮珍品。画作右下角数丛幽兰和几株箭竹,同根并蒂,相参而生。兰竹用焦墨挥毫,以草书中竖长撇法运笔,乱中求正,密中见疏,笔墨无多,水墨斑澜,使兰竹峭待别致的美感益增,进而表现出了兰竹欣欣向荣而又几傲萧爽的怠趣,达到了郑燮兰竹特有的清劲秀逸、脱尽时习的风格。题跋则以隶书和行书相参运笔,古秀道劲,飘然有致,不仅起了补叙画意和弥缝画面空白的作用,而且给人以精美的书法艺术享受,是画面不可缺少的有机部分。整幅画面,较好地表现了郑燮所作兰竹的纯美意趣。郑燮是一位注重师法自然的画家,他画竹,是经过了从“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再倾注了画家的主观感受,并借助于笔墨,挥洒于纸的“手中之竹”即“画中之竹”,自然就比生活中的竹子更美,更具艺术魅力。
释文:文与可吴仲圭以墨竹擅名天下,未尝以墨兰称也。吾家所南翁先生画兰信当时传。后世陈古白继之,云南白丁、江左石涛又继之,墨兰之盛,于斯为极。愚何敢妄拟古人,然窃好墨兰墨竹,画后辄题数句自娱,人或以为尽过于今人题,不愧古人,真背芒面热也。

郑板桥 竹石兰蕙图 匡时2011春拍 成交价4600万元

此图为水墨纸本,立轴,纵184cm、横93cm,如此大尺幅的力作在板桥老人的创作中也颇为少见。落款时间为乾隆丙子,即1756年,是年画家64岁,再度回到扬州卖画,求画的人也多,重新过起了“二十年前旧板桥”的生活。《竹石兰蕙图》即为刘青藜母亲八十大寿而作。
画面绘几丛修竹立于岩石之前,下有兰蕙映衬,恰如天成,呈自然之趣。修竹安排错落有致,竹竿细密却透着力量,竹叶以硬毫之笔挑、剃出来,且呈隶书之撇捺,竹干亦如篆书之笔意,摇曳而生姿。据板桥自题《墨竹图》云:“东坡、鲁直作书非作竹也,而吾之画竹往往学之。黄书飘洒而瘦,吾竹中瘦叶学之;东坡书短悍而肥,吾竹中肥叶学之。”画竹之法从书法用笔中来,此图体现的尤为明显。高竹瘦叶撑满画面,乃以淡墨黄体瘦笔来处理;画面最重处的肥叶选择以浓墨苏体肥锋描绘,既与高竹、岩石区别开来,又加重了画面感,可谓“适其天,全其性”。

竹下兰蕙虽寥寥数笔,却独具精神,“有数里之香”。兰叶作钉头鼠尾描,洒脱中见其秀气。兰叶之妙以墨挥毫,借草书笔法运之,多而不乱,少而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既添画面之美,又增胸次之香,正所谓“春兰满径芳”。

画上题跋为七言绝句:“南山献寿高千尺,劲节清风觉更高。积行人家天所佑,兰荪蕙种自能饶。”款署:“乾隆丙子,写祝刘母卞太君八十荣庆暨青藜年学兄教可。板桥郑燮。”钤印:“乾隆东封书画史”、“丙辰进士”。板桥精书善画更擅长作诗,诗词不屑作熟语,且关心民间疾苦。书为典型的“六分半书”,老辣奇崛而独具一格。题画诗其实也是自况,既是说修竹也是板桥老人自己的坚持。此图出版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文物出版社)与《扬州画派书画全集—郑燮》(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原为上海文物商店旧藏之物。

故宫博物院藏《兰竹石图》多幅,作于1740年者为赠饮牛长兄之物,纵127cm,横57cm。此画比《竹石兰蕙图》早16年,正值48岁壮年时期。画家在扬州等候官缺,以卖画为生,画风多变。是图画一耸立之峰,构图较为险绝,多湿笔,由淡墨作折带皴画出,竹叶兰草数丛皆从岩缝中斜伸出来,用淡墨简略之笔写就;然生活的窘迫,心境的偏激,较之《竹石兰蕙图》尚未入化界。另一幅《兰竹石图》纵123cm,横65cm,画面构图近似而略为疏朗,画上题诗“知君胸次有幽兰,竹影相扶秀可餐。世上哪无荆棘刺,大人容纳百千端。”画面比较简单,书法亦比较平淡。上海博物馆藏《兰竹图》纵172cm,横91cm,山崖掩映在兰竹之间,上有灵芝点缀。画面右上角有大段题跋,有“各适其曳,各全其性”之句,诗曰“高山峻壁见芝兰,竹影遮斜几片寒。便以乾坤为巨室,老夫高枕卧其间。”此幅《兰竹图》创作时间比《竹石兰蕙图》晚五年,尺寸比《竹石兰蕙图》小很多,灵芝略显草率,竹叶与兰花都比较简单。郑板桥擅画小画,不擅大画,此幅《竹石兰蕙图》尺寸之大较为罕见,如此巨幅作品在郑板桥的传世书画中也是难得一见的;且创作时间上为画家高峰时期,用笔老辣多变,画面疏朗而意境幽远,诗书画印四绝集于一身,为现今市场流通郑板桥作品之无冕之王。

款识:南山献寿高千尺,劲节清风觉更高。积行人家天所佑,兰荪蕙种自能饶。乾隆丙子,写祝刘母卞太君八十荣庆,暨青藜年学兄教可。板桥郑燮 。

清 郑板桥 竹石图 水墨纸本  匡时2009秋拍 成交价1512万元

本件《竹石图》纸本墨笔立轴,纵195厘米 、横100厘米,如此巨幅作品在郑板桥的传世书画中也是难得一见的。落款“乾隆甲申,板桥郑燮写”。(1764年作)郑板桥时年已七十二岁,也就是在他去世前一年所作。72 岁的板桥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名作。现在可见的最著名的是两幅画,就是作于此时。一幅是在扬州所作的兰花,题为“掀天揭地之文,震雷惊电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因不在寻常蹊径中也。未画以前,不立一格,既画以后,不留一格。”这是一幅板桥画品、人品的自画像。还有一幅是在兴化杏花楼作的,这一年的秋末,他从扬州回到兴化。秋雨绵绵,他在杏花楼独酌,醉后画了三竿老竹,数竿小竹,在竹竿竹叶之间,一反常规,自左至右分六处写了169个字的长题,别开生面。
此图由简劲的笔锋,勾勒出坚硬的岩石,悬崖陡壁,气势雄伟,好似深山危崖之一角,又一种天然自成之趣。在整个坚硬瘦石折裥处略施以小斧劈皱,崚嶒之态顿出。少有皴擦,亦不点苔。石前新篁修竹数枝,瘦劲挺拔,竹枝不高,竹干极细,但不脆弱,极其傲然。笔致灵动疏爽,竹浓石淡,浓淡辉映,妙趣横生。两竿老竹顶天立地,叶少而肥。简洁清秀,高低错落,竹有虚实,墨有浓淡,充分体现了郑燮画竹的简瘦美感。郑板桥尤擅画竹,“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题画》)他一生专注于画竹,格调超人,从而奠定了他在画竹史上别人无法企及的位置。
图中书法也妙,熔黄庭坚、苏东坡于一炉,掺篆、隶、楷、行各种书体的杂糅,既有峻峭纵横之雄,又有潇洒秀丽之韵,人称“六分半书”。以兰竹笔画入书,以书法用笔入画。熔真草隶篆于一炉,结诗书画于一体,独树其帜。板桥愈到晚年,他的书法愈是显得风神独具、挥洒自如、笔墨苍劲、完全不像是即将告别人间的老人手笔,人书俱老,堪称极品。画中题七绝一首:“两枝老杆无多叶,让尔新篁正展翎。铁骨霜皮终有用,他时留取造柯亭”。书于竹叶之间,布局恰到好处,内涵蕴籍,别有情趣。作者采用比兴手法,“两枝老杆无多叶,让尔新篁正展翎。”这是对画实写,用以起笔,即所谓“比”;而“铁骨霜皮终有用,他时留取造柯亭”,笔峰一转,“兴”出理趣。(“柯亭”传为汉蔡邕用柯亭竹所制的笛子,后泛指美笛,也比喻良才。)弥漫于字里行间的真气、真意、真趣,将作者的思想和人品表现得淋漓尽自。文以达心,画以适意;令人有见其画如见其人之感。艺术欣赏的妙蒂就在于调动人的联想,由此及彼,感悟事理。此轴正是让我们多多受益的佳作。(林志强)

款识:

△两枝老干无多叶,让尔新篁正展翎。铁骨霜皮终有用,他时留取造柯亭。板桥郑燮写。

△乾隆甲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