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郑板桥经典传世名画鉴赏(十四幅)
清 郑板桥 晴竹图 香港佳士得2011春拍 成交价722万港元
清 郑燮 十笏茅斋竹石图 嘉德2012秋拍 成交价747.5万元
题识: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而竹石亦爱我也。彼千金万金造园亭,或游宦四方,终其身不能归享。而吾辈欲游名山大川,又一时不得即往,何如一室小景,有情有味,历久弥新乎?筹此画构此境何难?敛之则退藏于密,亦复放之可弥六合也。板桥老人郑燮。
清 郑燮 墨竹图 匡时2010秋拍 成交价851.2万元
此幅《墨竹图》构图置翠竹数竿,前后有别,摇曳多姿。嫩竹和柔而婉顺;新竹挺拔而坚韧。款与竹求得均衡,结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使整个画面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生动自然,别具意味。此幅上用的“橄榄轩”乃郑氏五十三岁是所用之印,可见想见,此作一定在郑氏五十三岁之后所作,笔墨已入化境,疏疏澹澹,简练的中侧锋,描绘出竹枝的弹性,竹叶的勃勃生机。利用墨色的浓淡,增强竹与竹的层次感。竹子大小高低交错,灵动亦然。
板桥笔下中的竹承载着他对物态人情的独特理解和感受,展示着他丰富的内心世界。郑板桥有一种机智的谐趣,一种清雅文人的高情逸趣,一种爽朗的幽默,皆通过他的题画诗文展现出来,读后让人颇觉情趣盎然,不禁欣然而笑。生动活泼,板桥先生清新超脱的世外桃源情结荡于纸面。
书画互参成为板桥书画艺术的突出特色。以画法的笔法入书,以书法的笔法入画,可以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书中有画,画中有书。充分传达了作者在艺术上的高超造诣与革新精神,是对当时沉闷守旧、毫无生气的宫廷画派有力的挑战,开创了我国绘画艺术上的新领域。
款 识: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阴照人。置一小榻,其间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光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作画,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乾隆戊寅秋八月,板桥郑燮。
清 郑板桥 满袖春风 保利2010秋拍 成交价840万元
郑板桥自谓画竹多于纸窗粉壁见日光月影的影射怪取得。曾题道:“吾之竹清俗雅脱乎,书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他擅写竹,更将款题于竹石间,以竹之“介于否,坚多节”来表达自我孤高的情操。凡竹子的高风亮节,坚贞正直,高雅豪迈等气韵,都被他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郑板桥作品不同于传统花鸟画之处,不同于前人之处。传统的兰竹大多数表现为欣赏性的、娱乐性的主题,画面主要追求自然形象的真与美、绘画技能的高与低、笔墨运用的娴熟与雅俗,而到了郑板桥的笔下,除了达到这些技能技巧外,题画诗还赋予这题材新的思想内容和深邃意境,使花鸟画亦能产生思想性、抒情性,给人以深刻的感受,让人看了以后,回味无穷。
题识:石虽不言,爱此新竹。竹不能言,爱此山麓。老夫满袖春风,为尔打成一局。板桥郑燮,乾隆壬午秋七月。
阴山工作室备注:此画拍卖名称为《竹石图》,因板桥作品叫《竹石图》者甚众,故取画上题识改之。拍卖行毫无创意,这么多竹石图让人如何分辨。
清 郑板桥 客舍新晴 中茂圣佳2012春拍 成交价1035万元
清 郑燮 三友图 中茂圣佳2011春拍 成交价1064万元
清 郑燮 竹石幽兰 北京东方大观2013秋拍 成交价1265万元
郑板桥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传统的兰竹大多数表现为欣赏性的、娱乐性的主题,画面主要追求自然形象的真与美、绘画技能的高与低、笔墨运用的娴熟与雅俗,而到了郑板桥的笔下,除了达到这些技能技巧外,题画诗还赋予这题材新的思想内容和深邃意境,使花鸟画亦能产生思想性、抒情性,给人以深刻的感受,让人看了以后,回味无穷。
诗堂:数枝清挺竹,江上作渔竿。板桥佳作,顽石坚固,瘦竹挺拔,幽兰飘逸,并题一诗,诗曰:乌纱掷去不为官,华发萧萧两袖寒。写去数枝清挺竹,秋风江上作渔杆。何等超然洒脱,由此可知,斯图是其结束十二年官宦生涯,即在一七五二年后所作。李葂有联赠板桥,曰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正是其一生之写照。戈父萧平识。钤印:戈父(朱)、萧平之(白)、爱莲居(白)。
清 郑燮 寿竹兰芳 上海天衡2011秋拍 成交价1552.5万元
清 郑板桥 竹石图 匡时2011秋拍 成交价3220万元
清代“扬州八怪”中以郑板桥最为出名,家喻户晓。徐悲鸿曾这样评价他:“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郑板桥诗文书画俱佳,恣情山水,多与骚人游;最爱画竹石,凛凛有生气,在画史地位和后世影响都是首屈一指。在郑板桥众多存世画作中,竹石是永远的主角,此幅即为其中的力作。画面绘几丛修竹立于岩石之前,恰如天成,呈自然之趣。修竹安排错落有致,竹竿细密却透着力量,竹叶以硬毫之笔挑、剃出来,且呈隶书之撇捺,竹干亦如篆书之笔意,摇曳而生姿。据板桥自题《墨竹图》云:“东坡、鲁直作书非作竹也,而吾之画竹往往学之。黄书飘洒而瘦,吾竹中瘦叶学之;东坡书短悍而肥,吾竹中肥叶学之。”板桥画竹从书法用笔中来,此图体现的尤为明显。高竹瘦叶撑满画面,乃以淡墨黄体瘦笔来处理;画面最重处的肥叶选择以浓墨苏体肥锋描绘,既与高竹、岩石区别开来,又加重了画面感,可谓“适其天,全其性”。
板桥画石主要自倪瓒画法而来,以简劲线条勾轮廓而不加渲染;又用斧劈皴简单皴擦,且“石不点苔”,与兰竹相得益彰,凭添雅气。岩石虽以简单的几笔皴擦出来,却给人坚挺的感觉,“秉得坚刚性”。画家在山东任县令十二年之久,屡屡为百姓兴利除弊,成绩斐然,却因得罪了当地不法商人和官员而丢了官。然而画家的铮铮铁骨却未有丝毫的改变,此处可见一般。
清 郑板桥 双松兰竹图 瀚海2010秋拍 成交价3360万元
此图是郑燮赠与友人的,画中以双松喻人,赞誉立先、焕文二位友人志怀高远。郑燮最喜画兰、竹,画松相对较少见,本幅以松树为主体,笔法苍劲老辣,用墨色浓淡做空间前后的区分,松图繁密而不拥塞,结构清晰。兰、竹置于陡峭的岩石之间,天相自然,秀逸洒脱中更见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兰竹以细笔勾勒的双钩法描绘,与阔笔放纵的松树在技法上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丰富了画面内容,起到了补充画意,增强主题内涵的作用。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今兴化市,旧属扬州府)人。清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曾官山东县令等职。为人耿直,不事权贵,能书擅画,工绘兰、竹、石等。其画取法于明徐渭、清石涛等的大写意,运笔秀劲潇洒,横涂竖抹而不失章法。书法创“六分半”体,又称“乱石铺街体”,以隶书体参入行、楷体而别有韵致。著有《板桥全集》。因其独具艺术创新的言行和长期流寓扬州卖画,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
清 郑板桥 七贤图 北京九歌2013春拍 成交价1552.5万元
清 郑燮 兰竹图 江苏九德2011 成交价2242.5万元
郑板桥 竹石兰蕙图 匡时2011春拍 成交价4600万元
竹下兰蕙虽寥寥数笔,却独具精神,“有数里之香”。兰叶作钉头鼠尾描,洒脱中见其秀气。兰叶之妙以墨挥毫,借草书笔法运之,多而不乱,少而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既添画面之美,又增胸次之香,正所谓“春兰满径芳”。
画上题跋为七言绝句:“南山献寿高千尺,劲节清风觉更高。积行人家天所佑,兰荪蕙种自能饶。”款署:“乾隆丙子,写祝刘母卞太君八十荣庆暨青藜年学兄教可。板桥郑燮。”钤印:“乾隆东封书画史”、“丙辰进士”。板桥精书善画更擅长作诗,诗词不屑作熟语,且关心民间疾苦。书为典型的“六分半书”,老辣奇崛而独具一格。题画诗其实也是自况,既是说修竹也是板桥老人自己的坚持。此图出版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文物出版社)与《扬州画派书画全集—郑燮》(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原为上海文物商店旧藏之物。
故宫博物院藏《兰竹石图》多幅,作于1740年者为赠饮牛长兄之物,纵127cm,横57cm。此画比《竹石兰蕙图》早16年,正值48岁壮年时期。画家在扬州等候官缺,以卖画为生,画风多变。是图画一耸立之峰,构图较为险绝,多湿笔,由淡墨作折带皴画出,竹叶兰草数丛皆从岩缝中斜伸出来,用淡墨简略之笔写就;然生活的窘迫,心境的偏激,较之《竹石兰蕙图》尚未入化界。另一幅《兰竹石图》纵123cm,横65cm,画面构图近似而略为疏朗,画上题诗“知君胸次有幽兰,竹影相扶秀可餐。世上哪无荆棘刺,大人容纳百千端。”画面比较简单,书法亦比较平淡。上海博物馆藏《兰竹图》纵172cm,横91cm,山崖掩映在兰竹之间,上有灵芝点缀。画面右上角有大段题跋,有“各适其曳,各全其性”之句,诗曰“高山峻壁见芝兰,竹影遮斜几片寒。便以乾坤为巨室,老夫高枕卧其间。”此幅《兰竹图》创作时间比《竹石兰蕙图》晚五年,尺寸比《竹石兰蕙图》小很多,灵芝略显草率,竹叶与兰花都比较简单。郑板桥擅画小画,不擅大画,此幅《竹石兰蕙图》尺寸之大较为罕见,如此巨幅作品在郑板桥的传世书画中也是难得一见的;且创作时间上为画家高峰时期,用笔老辣多变,画面疏朗而意境幽远,诗书画印四绝集于一身,为现今市场流通郑板桥作品之无冕之王。
款识:南山献寿高千尺,劲节清风觉更高。积行人家天所佑,兰荪蕙种自能饶。乾隆丙子,写祝刘母卞太君八十荣庆,暨青藜年学兄教可。板桥郑燮 。
清 郑板桥 竹石图 水墨纸本 匡时2009秋拍 成交价1512万元
款识:
△两枝老干无多叶,让尔新篁正展翎。铁骨霜皮终有用,他时留取造柯亭。板桥郑燮写。
△乾隆甲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