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第二位孟母


赵忠心
一提到“孟母”,人们都会想到,这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圣人孟轲的母亲。她悉心培养孟轲,使之成为继孔子之后的“亚圣”,为历代的《列女传》奉为“母仪”,即母亲的榜样。
古《列女传》中称颂的还有另外一位“孟母”,即三国时期吴国大臣孟仁的母亲。
中国古代,民间广泛流传有一个“孟仁哭竹”的故事。是说孟仁少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十分孝敬。
有一次,母亲患重病想吃竹笋煮的饭。当时正值冬天,竹笋哪能长得出来。孟仁觉得不能满足母亲的要求,很对不起母亲,便跑到山林中,面对竹林伤心地哭了起来。
不料,他的哭声感动了大地,不一会儿,只见竹笋竟真的长了出来。喜从天降,孟仁赶紧抱着竹笋回家,为母亲煮了竹笋饭,母亲吃了病竟然真得好了。
古代撰辑《二十四孝》的人,作诗称赞道:
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
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
其实,这种故事纯属虚构,只不过为鼓吹封建孝道而杜撰的。
说起这个“孟仁”,历史上确有其人。孟仁原名孟宗,是吴国江夏(今湖北鄂城人)。起初,孟仁任监池司马、豫章太守,后又为司空,掌管吴国工程建设事宜。
孟仁从小在母亲的抚养教育下健康成长。母亲贤慧善良,知情达理。为把儿子培养成才,在孟仁十岁时,要送他到南阳(今属河南),跟随一个叫李肃的学者求学。临行前,母亲手纺线织布,为儿子做了一条厚厚的褥子,做了一床很大很大的被子,让孟仁随身带走。
南阳地处河南湖北交界的伏牛山区,虽然要从江夏北去几百里地,气温也还是比较热的,用不着做那么厚的褥子,更不用那么大的被子。邻人感到奇怪,便问孟仁母:
“南阳同我们这里气温差不多,干嘛要做这样的厚褥大被呢?”
孟仁的母亲说:
“我儿孟仁年幼无知,又没有单独出过门,不懂得怎样和同伴们相处,也不会帮助别人。我想,他们一起求学的同伴,难免有缺褥少被的。我做厚褥大被,倒不是怕孟仁受冻,我是说他可以和那些家境贫穷的同伴同铺一条褥,同盖一条被。这样,能和那些品学都很好的同伴同床而卧,亲密无间,同气相求,还可以受到良好的影响和熏陶。”
这位孟母真是用心良苦啊!
梦仁在跟随李肃求学时,非常勤奋刻苦,常常夜以继日地不懈苦读,受到老师李肃的高度赞赏,说他是做宰相的材料。
然而,学成之后,孟仁却到军中服役,当了一名下级军官。他怀才不遇,深感不得志。
一天夜里,突然下起了大雨,由于房屋破旧,屋漏床湿,连个安睡的地方都没有。此情此景,不禁勾起了他悲观失意的伤感,竟愤懑地哭了起来,哭得还很伤心。
母亲听到了,感到奇怪,便问道:
“这深更半夜的,你哭什么?”
孟仁如实对母亲说:
“我读了那么多的书,今天竟然混成这个样子,我感到很难过。”
孟仁的母亲是个心胸豁达的人,她经受过磨难,深谙做人道理。她看儿子竟然如此经受不住生活的考验和磨难,便严肃地批评他说:
“生活困难一点儿,有什么可怕的?常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生活越困难,越要自强不息。绝不能因此而悲观失望,心灰意冷,更不能因此而玩忽职守!”
后来,孟仁做了监池司马,监理官家养鱼业。儿子虽然升迁了,但母亲照样过着清贫的生活。孟仁想,老母为抚养教育我成人,忍辱负重,费尽辛劳,我今天做了官,也该让她老人家享享清福了。我是官家渔业总管,何不……
于是,孟仁从官家的渔塘捕了一些鱼,亲手制成腌鱼干,送给家中的老母。
他以为母亲会高兴的。然而,他错了。看到送去的鱼,母亲很不高兴,严厉地批评他说:
“你身为渔官,竟私自将官家的鱼拿回家里来,这是大大的不忠不义。这是不义之财,我绝不能收。你赶快把鱼给我退回去!”
孟仁接受了母亲的批评,将鱼原封退回。
在母亲的教育下,孟仁为官以清廉闻名,广泛受到人们的称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