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中 | 足阳明胃经五腧穴详细解析(收藏版)

《灵枢·本输第二》

“胃出于厉兑,厉兑者,足大趾内次趾之端也,为井金;溜于内庭,内庭,次趾外间也,为荥;注于陷谷,陷谷者,上中指内间,上行二寸,陷者中也,为俞;过于冲阳,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为原,摇足而得之;行于解溪,解溪,上冲阳一寸半,陷者中也,为经;入于下陵,下陵,膝下三寸,胻骨外三里也,为合;复下三里三寸为巨虚上廉,复下上廉三寸,为巨虚下廉也;大肠属上,小肠属下,足阳明胃脉也。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

【厉兑】

足阳明胃经第45个穴,位于足第2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释字:厉者,《说文解字》:“旱石也。”《玉篇》:“磨石也。”兑者,《说文解字》:“兑,说也。”《易·兑卦》:“兑亨利贞。”

厉兑穴,五腧穴的井穴,五行属金,其气从燥气,其用为凉。从文字来看,“厉”是磨刀石的意思,属金;“兑”是兑卦的意思,兑卦应肺,兑卦五行属金。因此,“厉兑”一词指明了此穴属金的性质。厉兑穴来自阳经,其应在天之气为燥,其功能为凉,因此可以燥在天之湿气。凉又是指阴升,阴升则阳降,此穴临床上多用于清利胃经在上焦的热,通利阳明经腑之气,使胃气得以顺降。

【内庭】

足阳明胃经第44个穴,位于足背,当第2、第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释字:内者,《说文解字》:“入也,从冂入,自外而入也。”《玉篇》:“裏也。”《增韵》:“中也。”庭者,《说文解字》:“宫中也。”《玉篇》:“庭,堂阶前也。”

内庭穴,五腧穴的荥穴,五行属水,其气从寒气,其性为寒。顾名思义,内庭是指入于宫中的意思,这里应该是指胃腑。内庭其气寒凉,主要用于清胃经腑之热,还可以通降胃气。临床上多用于因胃热引起的消谷善饥,胃脘部的烧灼痛、反酸、恶心、呕吐、嗳气等病症。临床上多配伍足三里共同调理胃腑气机的升降,此穴是清胃经腑之热的要穴。与内庭穴相对应还有一个穴位里内庭,是经外奇穴。里内庭位于内庭的反面,在足底部。内庭穴性寒,里内庭位置与内庭正好相反,阴阳性质也相反,其功能也不同。内庭穴清胃经腑之热;里内庭穴则是助消化,以通胃气,其性偏热,临床也属常用。

【陷谷】

足阳明胃经第43个穴,位于足背,当第2、第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释字:陷者,《说文解字》:“高下也。一曰陊也。”《玉篇》:“坠入地也,没也,也。”谷者,《说文解字》:“泉出通川为谷。”《韵会》:“两山间流水之道也。”

陷谷穴,五腧穴的俞穴,五行属木,其性从风气,其用为温。陷谷。顾名思义,是深陷的山谷,此穴性温,温胃祛寒,也可以祛风止痛,适用于因寒凉及肝郁生风引起的胃脘部及下腹部的疼痛等。还可以用于治疗因木郁生风,风袭脾土所引起的腹泻等症。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冲阳】

足阳明胃经第42个穴,位于足背最高处,当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释字:冲者,《说文解字》:“涌摇也。”又《玉篇》:“虚也。”《老子·道德经》:“大盈若冲。”阳者,《说文解字》:“高明也。”

冲阳穴,足阳明胃经的原穴,五行属火,其性从热气,其用为热升。冲阳,顾名思义,是指阳明之气虚空和缓充盈。由于冲阳穴性热,其用为阳升,理论上此穴应该适用于胃阳不足,因寒而引起的胃部疼痛,消化不良,以及足阳明胃经的郁滞不通等病症。但是由于此穴位正在骨上,无溪谷可言,针刺难以得气,因此,临床上很少使用。由于针刺方法易泻难补,古人这样安排穴位的位置的目的应该是防止针刺俞穴而耗伤真阳,这也应该是天人相应的结果。冲阳穴也是《伤寒论》中经常提到的肤阳脉,《黄帝内经》诊查脉的方法有三部九候,但常用的是人迎与寸口脉,人迎查阳,寸口查阴。《伤寒论》诊查脉的方法有人迎、肤阳和寸口脉,以寸口脉查阴,人迎脉查阳在上,肤阳脉查阳在下,各有不同。

【解溪】

足阳明胃经第41个穴,位于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释字:解者,《说文解字》:“判也。”《博雅》:“散也。”溪者,《说文解字》:“山渎无所通者。”

解溪穴,五腧穴的经穴,五行属火,其性从暑气,其性为热降。解溪,顾名思义,分散流淌的小溪水。足阳明胃经从头走足,阳气在上集中在头面部,营卫通畅,阳极一阴生,阴生于头面,阳明经气从头面下降到足。如果阳明经脉瘀阻,阳气不降而逆于上,表现阳明热证郁阻于头面,这时可以选用解溪穴帮助阳明经降气,该穴性暑湿,阴升而阳降。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面红有热、热郁头面而不降的病症。由于热郁头面部,面部皮肤津液被消耗,可以表现皮肤皱纹增加,面色苍老,解溪穴还有美容的功效。

【足三里】

足阳明胃经第36个穴,位于犊鼻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

释字:足者,《说文解字》:“人之足也。”三者,《说文解字》:“三,天地人之道也。谓以阳之一合阴之二,次第重之,其数三也。”里者,《说文解字》:“居也。”

足三里穴,五腧穴的合穴,五行属土,其性从湿气,其用为平。关于足三里的穴名的意思有很多种解释,一般来说是指犊鼻下3寸,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扎了足三里,可以补脾气,增加体力,人可以步行三里路,因此而得名。就穴名本身来看,这个“三”字应该与天地人三才有关,此穴可以说集天地人三气于一身。而“里”字有中、内的意思,是指人体中焦枢纽。“足”是指在下肢,与之对应的还有手三里穴,四肢中上肢为阳,下肢为阴,阳在外,阴在内,足为经脉之根。因此足三里的本意应该包括了天地之气交,即所谓“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还有中焦枢纽脾胃,后天之根本的意思。足三里穴性平和,有调理胃气升降的作用,《难经》云:“合主逆气而泄。”这个主治对足三里穴来说是再恰当不过了。当胃气逆于上,该穴可降胃气;当胃气虚寒不能腐熟水谷,足三里可健胃助消化。足三里穴生性温和,可以和其他穴位相配伍,有加强和缓和其他穴位的功效。有些人把足三里看作是保健穴和强壮穴,其主要作用是加强中焦运化功能。人健康与否和中焦脾胃有很大关系,适当刺激该穴对健康是有帮助的。据说日本人很喜爱灸足三里穴,用以延年益寿。

本文摘自《闯关记我的《黄帝内经》觉悟之旅》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燕中

编辑:釋慧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