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中 |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一、肝藏血,脾藏营

为了进一步了解血与汗的关系,先来看看血是怎样生成的?《灵枢·决气第三十》:“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又《灵枢·痈疽第八十一》:“余闻肠胃受榖,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从以上经文可以看出,营与血同源于中焦水谷精微,中焦受气后蒸其津液,泌其糟粕,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化而为血,而惟独行于经脉当中的称为营气。血由营气所化生,而其各自所处位置不同,营与卫同行脉之内外在表,血与气同行于脏腑中在里。

经云:“肝藏血”,“脾藏营”,营血从其归属来看还是有根本的不同,前面介绍过一个实验就是如何将血清与血球分开。这个实验对于古人来说并不难,假设古人也做过这样的实验,这个实验不需要任何现代化仪器,古人也许就是根据这样一个结果,将血中的物质分为两部分,颜色偏黄的血清的部分称为营,藏于脾,脾土色黄;而颜色深红的部分称为血,藏于肝,肝木色青紫。营与血分开时,营的部分总是在血的表面,因此营相对血来说为阳,血为阴,营行经脉在外,血养脏腑在内。这只是我的一个假设,不过从其所有的逻辑关系来看古人或许看到了这个结果。

二、血之与气,异名同类

血与气的关系是中医基本概念当中经常提到的,经云:“肝藏血”,“肺藏气”,血与气的关系也可以认为是肝与肺的关系,木与金的关系。《黄帝内经》曰:“阴阳者,血气之男女。”血气是人体中的阴阳关系,既然是阴阳关系就符合“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这样的规律。一般说来血在左主升,气在右主降,局部来看一升一降功能方向相反,但是从整体来看两者作用方向都是顺时针旋转,气血的功能是相互辅助的,所以才有“气行血行”这样的概念。

从根上看气血是同类而名异的,但具体到局部血气还是不同的,血在内,气在外,血养神,气养精,营卫属精气,血属神气。关于这个话题前面讲过一部分,这里把所有不同概念联系起来看,经云:“化生精”“精食气”“精化气”,精的功能主要是化气,而五脏之精依靠营卫之气的营养。血的功能主要是养神,心主神,神志的供养主要依靠血来完成。总之,“血之与气,异名同类是指血在脉中,气在脉外;血养神,气养精,因此两者“异名”。血与气的作用都是营养,血与气都源于水谷精微,因此两者属于“同类”。

三、血汗同源

根据上文所述,既然“汗为心之液”,心又主血脉,所以血与汗同根源于心,是血汗同源一种情况。而从血汗的生成来看,汗是体中的津液,津液是由水谷化成的精微物质,在脾的气化作用下上输于肺,再经过肺的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成。血源于营,营行脉中赤化而为血,营出于中焦,水谷入于胃经过胃的腐熟,脾的气化而成营气,上输于肺,入肺脉而成血。因此血与汗同源于水谷,即所谓“血汗同源”。

四、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释字,夺者,《说文解字》:“手持隹失之也。引申为凡失去物之称。凡手中遗落物当作此字。”

所谓夺血是指失去血,也称之为“血脱”,夺汗是失去汗,也可称之为“汗脱”。“血脱”多是由于阴虚有热,“汗脱”多是由于阳虚有寒,“夺血者无汗”也可以理解为阴脱及阳,“夺汗者无血”可以理解为阳脱及阴。从血汗同源的角度也可以进一步理解,首先血汗同源于心,“汗为心之液”,心主血脉,心阳虚脱则夺汗,心阴虚脱则夺血,“夺血者无汗”是指心阴虚脱及心阳;“夺汗者无血”是指心阳虚脱及心阴。

另外血汗同源于水谷精微,血源于水谷之气化,汗源于水饮之气化,如果夺血是因为水谷精微不足,自然也就无汗了;如果夺汗是由于水谷精微不足,自然也就无血了。我认为《黄帝内经》此段经文的本意是指夺阳者无阴,夺阴者无阳。

《黄帝内经》中除了夺汗与夺血以外,在《灵枢·五禁第六十一》中还专门介绍了“五夺”的概念,经曰:“黄帝曰:何谓五夺?岐伯曰:形肉已夺,是一夺也;大夺血之后,是二夺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新产及大血之后,是五夺。此皆不可泻。”无论哪一种形式都与阴阳虚脱有关。

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血气的病理现象又是如何表现的呢?《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曰:“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血气不和是疾病生成的基础,因此《黄帝内经》强调治病要守住经隧,调理血气的运行。气的虚实主要表现在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血的虚实则多表现为神志的失调,与肝心有关,正如经文所云“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另外,气血的关系是阴阳关系,一般来说气在外,血在内;血左升,气右降;气血总是处在阴阳平衡,既为互根又相互对峙的关系。如果气血阴阳关系失调,《黄帝内经》中称之为“气血以并。”表现为阳气上逆,阴气下泄的病证,经云:“气血以并,阴阳相顷,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0)

相关推荐

  • 乌梅丸之方解

    上热下寒,上热,是火旺,下寒是水多! 火性炎上,人体上部有火乃是上部水的不足! 人体内水即是血,水不能上布,应该是脾胃的输布不足所致,也可以理解为津液不能上承的表现. 故,治疗上热之水的不足,应该从中 ...

  •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出自<素问·营卫生会篇> "衄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 --出自<伤寒论> "营气者,泌 ...

  • @所有人,快来接收中基原文背诵大全(三)

    <灵枢●决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泽 ...

  • 金匮肾气汤合逍遥散加减在内科临床中的应用

    金匮肾气汤出自<金匮要略>,具有滋阴助阳之功效.逍遥散是<和剂局方>之方剂,笔者在临床中应用金匮肾气汤合逍遥散,随症加减,治疗内科疾病,取得显著成效. 1 甲状腺机能亢进 例1 ...

  • 《中焦之气与血汗关系》

    关于人体中焦之气的运行路线,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 ...

  • 什么是“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出自<素问·营卫生会篇>: "衄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出自<伤寒论>. <灵枢·决气篇>说:& ...

  •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老中医解读。这...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老中医解读. 这句话出自<灵枢·营卫生会篇>,主要的意思是说,血液耗伤过度的人不应该再用药去发汗,而汗出过多的人也不要再去损耗气血. 中医认为心主血,汗为心之液, ...

  •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老中医解读。

    这句话出自<灵枢·营卫生会篇>,主要的意思是说,血液耗伤过度的人不应该再用药去发汗,而汗出过多的人也不要再去损耗气血. 中医认为心主血,汗为心之液,汗血皆同源.所以对于亡血的人,失精的人, ...

  • 一天一学中医 |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太象学院开启「一天一学中医」系列内容,让我们跟着张宝旬老师的节奏,坚持每天打卡,一起来学习中医吧! <灵枢·营卫生会>: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血液耗损过多之人,不可以再让他发汗(因为汗 ...

  • 朱燕中 | 五腧穴流向为什么与十二经脉不同?

    昨天 今天为大家分享来自朱燕中教授近期直播<走进"黄帝内经·灵枢": 浅谈经络中最好用的"五腧穴">中的精华内容,希望对中医经典感兴趣的你能有所收获 ...

  • 朱燕中:如何高效学习中医不走弯路?

    朱燕中:如何高效学习中医不走弯路?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对痹症怎么看?

    一.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痹证的病因是风寒湿三气合而致病,这三种邪气的性质各不同,风为阳邪,主开散,风邪袭人在外开卫气,在内瘀滞营阴,主要表现为汗出.发热等症状.这是风邪从外侵袭人体的特点.在内肝 ...

  • 朱燕中:腧穴背后的秘密有多少?

    上医健康 今天 有一个穴位的名字很特殊,是足阳明胃经的第25个穴,叫天枢穴.顾名思义天上的枢纽,一定是中心位置,是哪一个枢纽呢?北斗七星中的第一颗星也叫做天枢,北斗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