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解”佳话出喜洲

“让解”佳话出喜洲

文/图 严镇威

2015年重建的大理喜洲“让解桥”

白族古镇大理喜洲,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西汉时的楪榆国就在此设治所,又为唐代南诏的“十睑”之一,亦在此建都,史称“史城”、“大厘城”和“史赕”。公元937年大理国建立,喜洲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因其悠久的历史,有着广博深厚的历史沉淀和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

喜洲,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受到世人瞩目。隋唐以来历史上有功名的人数以千计,大理国的喜洲段氏统治云南300年,明清两代又出现了以“理学名儒”杨士云为代表的大批文化名流,有“一门三进士”、“父子举人”、“四兄弟同榜中举”和“二甲进士八十个,举人贡生数不清”的佳话。近现代有参加“公车上书”的赵甲南、在辛亥革命中任同盟会院内总干事的张耀曾、有护国军将领杨源华、我国第一例试管婴儿的培育者张丽珠等,学者教授之多有“四百教授一家乡”的美誉。

喜洲,推崇贤德、崇尚礼让,深得世人称赞。“让解”佳话最具代表性,它体现了白族儿女自信豁达、先人后己的广阔胸襟,它彰显了白族先民重情重义、与人为善的为人之道。

自明朝弘治十四年以来,喜洲就一直流传着杨士云“让解”的历史佳话。“解”为“解元”,即举人第一名。“让解”之事,古今鲜有,足表喜洲人尊崇节气谦让、重义言道、勤而励学之风,亦吾中华之美德。因此,该历史掌故,也就成为他们教育激励子孙后代奋发求学、自尊自重、谦和恭让的好教材。

笔者还是很小的时候,家父就带着来到“让解桥”前讲述过这个故事,由此留下深刻记忆。

让解桥,位于喜洲古镇南寨门外的坡头村尾十字路口,原所立的石碑及镶嵌在桥南侧照壁上的碑刻等,在文革“破四旧”中拆除,桥也随着风雨变迁消失。 因其特殊的纪念意义,2015年乡人重建让解桥,修复了碑刻。笔者带着崇敬之情,专程从昆明回喜洲前往探访。新桥在旧址修建,古朴精巧,与周围的古民居相拥,和不远处耸立于喜洲彩云街南端的古牌坊“恩荣坊”相呼应,散发着浓郁的文化韵味。

明朝时,喜洲大界巷有个书生名叫杨士云,字从龙,别号弘山;中和邑也有个书生名为杨宗尧,字从道,别号中行子。他俩寒窗苦读,都考取了秀才头名案首。然而,两人胸怀大志,相互切磋激励,一心想要在将来的科举中夺魁,下决心继续深造。还曾一度同拜名师董公就读,每天往返二十里于弘圭山与喜洲间,放学还顺路砍柴卖了买米,以帮补家庭。尽管生活艰辛,却不夺求学之志,坚持精研理学,深得赞许。

在弘治戊午年的一天早上,两人赶考巧遇在喜洲坡头村尾的桥头。杨士云道:“我两人同去应试,一路有伴是好,可惟解元只有一名,同去岂不要埋没一人?依小弟之见,学兄年长,学识渊博,不如此科先去赴考,待取得解元,小弟下科再去也不迟。” 杨宗尧答:“承贤弟相让,犹恐愚兄不才,若取不上解元,岂不累贤弟白等三年”?“老兄不必谦逊,你我深知学底。请兄先行!” 杨士云一片诚心,让对方感动不已。

果然,“苦心人,天不负”。杨宗尧考中科举云贵乡试头名,中了“解元”。后进京会试、殿试,高中“进士”,皆可喜可贺。而在下科三年后的明弘治十四年,杨士云夙愿以偿,一举夺得云贵乡试第一,中得“解元”。后参加会试、殿试,不仅中得“进士”,而且被皇帝钦点为“翰林院士”,荣耀成为全国十八学士之一,被传为士林千古佳话。

杨士云高风亮节、谦和恭让,博得世人一致称赞。乡人为表彰他的贤德风范,激励后代学习弘扬他发奋求学的精神,就把两人相遇的那座桥改名为“让解桥”,历代文人骚客也曾留下不少翰墨。

在清光绪年间,乡人特别邀请翰林院士、昆明进士顾视高题写了“让解桥”三字,立碑于桥旁。在民国22年,杨士云的后裔重修让解桥,留下了明朝邓川进士艾自修,清末大理进士、著名书法家李玉振和下关贡生、著名书法家王联云撰写的碑记和诗文碑刻,记述了史实佳话。

杨士云获解元、中进士、入翰林院,以给事中致仕。立于喜洲四方街的翰林坊,上有御赐的“理学名臣”匾,可谓荣耀。然而,他不满官场恶习,辞官回故里隐居,除每日侍候母亲外,便在小小“七尺书楼”著书立说,涉猎多个领域。民国初年,由李根源编成《杨弘山先生存稿》十二卷,可见成就之显著。

家乡大理喜洲,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是一个人文荟萃、人才辈出的地方,杨士云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让解桥”是谦让贤德的象征,令人景仰!“让解”佳话出喜洲,值得骄傲!●

大理喜洲白族群众和游客欢度火把节

图/文:严镇威

值班编辑:Lit zel

法律顾问:杨志锋律师

云南鹏诺律师事务所

白语茶座联系方式:

dv828@qq.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