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丸治验案-摘(1肢体痹痛案、2惊悸案、3腹痛案、4癫狂案)
1.肢体痹痛案
万xx,女,43岁,住院号10695,1980年5月28日入院。
患者肢体肌肉内针刺样游走灼热痛已70余天,缘由迁怒起病致胃脘疼痛大作,次日胃痛止,肢体疼痛灼热走注,手不可近,逐日加剧,步履艰难,甚则卒暴昏厥,其状目瞪上视,口呆不语,四肢拘急,项强,不呕,曾在省x医院诊治无效来诊。证见面色萎黄,痛楚难忍,重着难移,舌质暗红、苔薄黄,脉沉细。诊为痰气郁结,痰浊滞留肌肤。处方: 风化硝、茯苓各15克,法半夏、枳实各9克,菖蒲1.5克,郁金4.5克,海蛤壳12克。服药三剂后,肢体肌肉刺痛灼热大减,十剂后肢体疼痛消失,诸症悉除。
按: 此例肢体痹痛症乃因郁怒伤肝,令脾气不运,脾滞而气不得行,故中脘攻冲作痛; 水津不布,“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肢体拘急项强系疾湿阻于经络隧道之中的表现; 痰随气动故时卒暴昏仆,目蹬口呆。重用风化硝通其腑折其逆,加海蛤壳清肺金疏通水道,痰浊得除,气机通畅,结聚可散。
2.惊悸案
宫xx,女,42岁,住院号9924,1979年11月27日入院。
患者头晕旋,经常昏仆,始于1973年,1975年后亲属发现面部表情异常,呈苦笑状,尤畏惧生人或人群闹市,经x精神病院诊断为面容神经失调。曾服谷维素、维生素B1、安坦、泰尔登等以及中药仍反复发作。本次发病月余症见眩晕欲吐失眠,心慌易惊,时作苦笑,舌体胖边有齿印,舌苔白滑,脉沉迟。拟为心虚胆怯,痰扰神明,治以豁痰宁心。处方: 风化硝、法半夏各9克,茯苓12克,枳壳6克,郁金4.5克,辰砂(冲)、琥珀末(冲)各1.5克。服药一剂,彻夜不寐大减,继服七剂,诸症消失。
按: 《内经》以惊属肝胃,丹溪云: ‘‘惊则神出于舍,舍空液聚,痰涎着于包络之间。痰涎上逆于喉,目眩,凡人之所畏,神不自摄而苦笑,神不守舍惊悸不寐,实为心虚胆怯之候’’。故以茯苓丸豁痰,辰砂、琥珀之类安神宁心而奏效。
3.腹痛案
胡xx,女,29岁,1980年11月9日初诊。
患者隐曲不乐,脘腹胀痛迁延不愈已一年,入暮尤剧,腹中气块时而攻冲作痛,时而积聚如鼓,坐卧不宁,彻夜难眠,胸闷,咽内似有物吞吐不利,大便滞下。经当地检查有“慢性结肠炎”,服过西药及疏肝理气中药多剂,其症始然,后又经省x医院胃镜检有表浅性胃炎。余视之舌体胖润,苔黄而浊,脉弦滑。拟为肝气郁滞、痰气搏结,治以化痰散结。处方: 风化硝、茯苓各15克,枳壳、法半夏各9克,郁金4.5克,厚朴6克。
五剂后脘腹胀痛渐减,十剂后腹痛自止,心下痞满时发,改用小陷胸汤加味十余剂而告愈。
按: 腹中气块攻冲作痛,胸闷太息,隐曲不悦,实为七情气郁之候,前医用疏肝解郁法治多剂,孰不知气郁生痰,痰气搏结所致。古人云: “气结则生痰,痰盛则气愈结,故调气必先豁痰” (局方)。方中以半夏化痰; 枳壳、厚朴、郁金在于调理气机,使“气顺痰自下”; 更有茯芩使脾健新痰不生,渗湿可通其滞; 风化硝去壅塞,逐痰结则滞行消,腹痛自止。
4.颠狂案
胡xx,男,32岁,1980年12月4日初诊。
语无伦次,失眠,躁扰不宁已三月。前在x精神病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服药能缓解,停药复发,因患者拒服西药求助中医来诊。近月通宵不寐,语言不休,胸闷,心烦躁动,大便燥结,舌淡苔白,脉弦滑数。此乃心火妄动,风痰内扰,治以清心豁痰,安神开窍。处方: 风化硝15克,白茯苓12克,法半夏、枳壳各9克,菖蒲、郁金、远志各4. 5克,琥珀末、辰砂(冲)各1. 5克,礞石滚痰丸9克(吞服)。
二诊: 五剂后睡眠尚安,妄言减少,自诉胸闷,记忆力差,咽喉有痰梗塞,按原方服六十剂。
三诊: 诸症悉减,自诉头晕,胸闷痞满,睡眠尚安,继以益气化痰,选用涤痰汤,服药月余,恢复如常,已上班工作,至今随访未复发。
按: 癫狂一疾,前贤有效方甚多,茯苓丸亦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凡或发于怒动肝火,风痰上涌,或痰多久郁,神志恍惚,或因思虑气结,痰血壅蔽,均可以此方下其痰,降其火。
注: 茯苓丸为《医门法律》方,原方组成为茯芩一两,半夏一两,枳壳五钱,风化硝三钱五分,姜汁为糊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