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湖畔,夏雨成河 下

本文来自原创散文集《平生爱好是天然》,作者蓝迤。版权所有!

“’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船穿藕花。’过了水仙祠,仍旧上了船,荡到历下亭的后面。两边荷叶荷花将船夹住,那荷叶初枯,擦得船嗤嗤价响;那水鸟被人惊起,格格价飞,那已老的莲蓬,不断的绷到船窗里面来。”

——《老残游记》

【背景音乐《傲慢与偏见》The secret life of daydreams,雅尼Felitsa+Before I go】

家住大明湖畔,即使熊孩子们尝过夏雨成河的滋味,但终归还是懂得“欣赏”湖畔生活的种种好处的。别的不说,就说这平日里吃的东西,济南人从这湖里受的恩惠可真不少,也是许多城市难得的。且不说那“莲藕”、“莲蓬”、“荷叶粽”、“荷叶鸡”什么的算是寻常,只“菱角”、“茭白”、“蒲菜”这三种,很多地方是吃不到的。我的记忆里,特别是“蒲菜”,白白的,长长的,圆滚滚的,看上去像葱白,摸上去硬硬的,但又水水的,脆脆的,别的地方的小孩是不认识的,可我们小时候常常能吃到这种别致的菜包成的水饺。“奶汤蒲菜”更是济南一道名菜。“菱角”长得像“犀牛”,并不特别好吃,皮又厚又不好咬,但也是小时候常见的一种零食,和“莲蓬”一起放在一个大篮子里卖的。

▲ 以上均为 网络图源

我们小的时候,只是能吃到这些东西,就已经觉得很开心了。可是有一回我在那时的报纸上看到一篇小文,讲从前的大明湖的旧事,讲到说从前“大明湖”里常看到采藕的人,穿着牛皮做成的皮裤子,粗粗胖胖的,长及“胳肢窝”的位置,人穿上跟木偶似的在水里踩上踩下,有点滑稽,看得我更是觉得新奇开心的不得了;
又说冬天湖里结成厚厚的冰,也有拿着凿子斧子的在湖上取冰的人,取之保存在冰窖里,到了夏天拿出来弄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冻冻”,兑上醋和糖,沿街叫卖“拔凉解渴的冻冻来”,便了解了我们吃的雪糕的“前世”原来是这样的啊;
竟然还有课文里看到过的用“鱼鹰子”捕鱼的场景,给“鱼鹰子”脖子带上套,让它捕到鱼之后只能用嘴叼着却咽不下去;
还有捉虾捉鳖的,在结冰的湖上骑自行车的…我才知道原来大明湖还有这么多有趣的故事呢,为什么我从来都没有看到过呢。
虽然没有亲眼见过这些有趣的故事,可是我常常听爷爷讲大明湖三大怪”的故事,可是十分的耳熟能详:“蛇不出洞,蛙不鸣,久雨不涨、久旱不涸”。其中后两句便是前边所说的没底儿的由来,这个其实是因为大明湖也是泉群汇流而成,自然其水源并不依赖“上天”,而是有源源不断的泉水供应;
而前“两怪”的故事,爷爷给我讲起来自己也总是笑的呵呵的。那是民间版本,说是乾隆下济南的时候,来到炎夏的“大明湖”畔。当时天气燥热非常,又听到处蝉鸣蛙叫的十分聒噪,还有水蛇偶尔上下窜哒。皇上甚为扫兴,问旁边的刘罗锅大人是怎么回事,罗锅大人一时兴起,把蝉叫声说成是一群学子在读书,于是乾隆爷一声令下,说,“别再读了,蛇归洞,蛙也不许鸣”,从此大明湖畔再不见蝉鸣蛙叫,也再无水蛇。这个版本关于蝉叫这一折有待商榷,可是蛇不出洞蛙不鸣却是没错,这是因为大明湖泉水水质清冽阴凉,水蛇不宜生活,而青蛙在极低的水温下,也是不会鸣叫的

▲  摄影_玉琢

▲  网络图源

大明湖畔长起来的孩子们,不仅吃的丰盛,多一点小“见识”,小日子也常常过得十分“风雅”,那大概是因为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自己的一篇“爱莲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的这首小诗,怕是大明湖畔的孩子对它最有画面感。
碧波晴翠,水光潋滟,润叶亭亭,娇荷盈盈盛夏时候,从大明湖“正南门”进去,立时映入眼帘的即是这样的美景。在“明湖里”观荷气象万千:红莲白莲金莲,花样繁多;荷田游鱼鸥鹭,趣致不俗;从夏至秋,由晴及雨,漫步乘舟,各色景象情态各异,变幻非常。靠近水岸处可近观荷叶身姿婷婷,荷花风神袅袅;放眼远观则气象颇为壮阔,大片大片的荷田,“接天莲叶无穷碧”,无数的浅粉、紫粉,映日娇红,清波荡漾之中,碧色万亩,浩渺千嶂,真真是“十里荷风”。

▲  摄影_玉琢

盛夏赏荷,历来是济南人的一大赏心乐事。我记得小时候在这样的由头之下去往大明湖,特别有种隆重的仪式感,因为这个时候,我的“文艺”爸爸都会带我泛舟湖上,近距离的欣赏“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无论是划着木舟,还是脚踩着小艇,穿行于红花绿叶之间,荡舟采莲的感觉,都是既风雅,又有野趣,简直堪比桃源,赛比神仙。
晴日的午后,满湖里金色的水光照的人眼花,这时候,荡起双桨,行至荷田中,便可以肆意放眼、从容寻幽。“采莲’湖深处’,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蓊郁密实的荷田中,船只能在边缘行进,这时候眯起眼睛可见“半眼金花半眼青”,而稍稍侧目,便是满眼的清凉。
在层层叠叠的翠色之间,想随手采一朵圆叶把玩,是不太容易的,因为她看似青翠柔嫩,身姿却是挺拔硬气的很,而“素手把芙蓉”就更加的不舍得,因为近距离的与荷对视,越发觉得那荷仙气袅袅,光照之下,颜色透明、花瓣娇嫩,实在下不了手,恐怕碰一下她就香消玉殒了。看来这莲啊,还真是气质高贵,“可远观不可亵玩焉”。不过在这水中濯一濯清凉,逗一逗小鱼,惊一惊水鸟,采摘个把莲蓬,还是很可以的,有“掬’水光’在手,弄花香满衣”的清雅,有“卧剥莲蓬”的乖张,唇齿留香的口福,还有“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的灵动生趣。如若有幸,碰上雨后初晴,便可见真正的“夏雨荷”的样子:“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别有一种情味。

▲ 以上均为 网络图源

初秋的时节,荷花开始谢落,于湖上荡舟采“老莲”,也是满心满眼的诗情画意。最宜在接近傍晚时分,“残阳铺水”,“半湖瑟瑟”,远处有一点烟波的渺茫,让湖光山色有一种空灵之美。红花所剩无几,绿叶也不似从前稠密,有些甚至已经萎黄、卷曲、残落水中,那时终于可以无所忌惮的于荷田之间行船了。
那是“清溪一叶舟,芙蓉两岸秋”的意境,我也可以冒充一下“采菱女”,用小桨惊起“暮鸥”。此时“暮鸥”的惊起虽也不同于盛夏的灵动,多少带着一丝寒凉,却有一种暮色光影下,着一点萧瑟的美感。此时,采摘荷叶便比较随意和容易,没有之前的罪恶感,反而像是救赎她们似的。也会升起如黛玉所说的那般“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情愫,四周有点冷清的静谧,但景色越发“诗意”。现在回想当时的情景,可惜年纪太小,没有寻诗的心情,否则我一定会仰面卧于舟中,好好享受一下云淡风轻,或许眯眯眼睛,也想体味一下“缆却扁舟篷底睡”是个怎样的滋味。

▲ 以上均为 网络图源

采回来的“老莲”,其实是那种已经变黑变硬的老莲蓬。取一颗莲子,用石头磨一磨,把一头的皮变薄,便可以丢在好看的玻璃花瓶中,注入清水,等待它发芽了。过不了几天豆芽一般的芽儿便可长出来,越长越长,还会生出两个小小的嫩叶,那时便可以去往大明湖,挖出些淤泥放在更大些的花盆里,仍旧注水,培植莲花了。小时候并不懂得如此别致的莲花栽培方法,前些年我偶有兴致试着“种”了一回,还在算计着明湖“偷淤”怎么一个操作步骤为好,玻璃清水里的长芽便变黑“仙逝”了。邻居姐姐一直种到长出了荷叶,可惜也没有见到开花。想这芙蓉仙子可真不是那么容易养活的。虽然尝试失败,可这平淡无奇的日子里因为这莲花而生出的种种清丽和雅致,却也是难得的可爱。

▲  摄影_蓝迤

翻墙、下河、摸鱼儿、惊鸟、荡舟、采莲、暴雨中的自由行”,想想独属于我们的那些大明湖畔的小日子,过得好不自在也好不雅趣。“我们的大明湖”已被如今开放式的公园藏在了深处,也不知道现在那些“规矩”的孩子们回到那里是否还能比我们多玩出几种花样来。”嗯~,总还是会有些皮孩子和熊孩子会将我们的小“作”法传承下去的吧。”我吃着我二姨从大明湖捡拾回来的银杏果,欣慰的想。这一刻的心情,让我想起“晏小山”的一首小词,道出来十分贴切。

红尘陌上游,碧柳堤边住。才趁彩云来,又逐飞花去。深深美酒家,曲曲幽香路。风月有情时,总是相思处。”

蓝迤于2018年12月

本文作者 蓝迤 ,一个用写字的方式画画的人。因对故乡济南浓烈的情感,将之写成一本书。

自然能量派治愈系美学空间

美文.美物.美创.美事.美景

像自然一样真实 清晰 容纳,就这样野泼泼的一直向美生长

本公众号由蓝迤 田采创艺 工作室出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