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问道老子:何为“道法自然”的“修身余家长乡丰国普天下”

55.问道老子:何为“道法自然”的“修身余家长乡丰国普天下”

现代流行版本《老子》第五十四章原文:“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善于建树功德者不会被人抹煞掉,善于追随大道者不会脱轨,并且可以使子孙后代永远祭祀缅怀。只有把大道内修于身,个人德性才会返璞归真。再修于家,个人德性就会获得丰盈有余。再修于地方乡邻,个人德性就会获得进一步成长发展。再修于自己的国家,个人德性就会结出丰硕成果。再修于天下,个人德性的光辉就会普照五洲四海。因此,就能够以自己的修身之道镜鉴关照别人,以自家镜鉴关照别家,以本乡镜鉴关照外乡,以本国镜鉴关照外国,以天下之心镜鉴关照天下。我为何能够知道天下风云变化的潮流大势呢?众妙之门就在这里。

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可以参考阅读一下《老子》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得道的圣人没有常人的私心,而是以全天下人的心为自己的心。对于善良的人,我必须善待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是为了感化他善良自觉。对于守信的人,我必须以诚相待。对于不守信的人,我也以诚相待,这是为了唤醒他诚心自觉。得道的圣人治理天下,总是凝神静气摒弃私念,使天下人同心同德克己奉公团结友爱浑然一体。百姓自然都会心无私心杂念随时听从召唤,圣人就像对待纯朴天真的婴儿一样呵护着他们。

以经解经,我们还可参考阅读一下《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段话的大意是,真正大仁大爱的善举,就好像水一样。水是生命之源,它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争利,原意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去的低洼地方,所以与道最为相似。因此,真正大智大慧大仁大爱的人,都是最善于选择所居之地,最善于使自己保持内心深沉平静,最善于给周围人提供无私的友爱和帮助,最善于建立诚信使人没有虚伪欺诈之忧,最善于治国理政使天下同享公平安宁,最善于用人所长使大家各尽所能,最善于判断天下大势和把握自身行动的时机。正因为不与天下人争利,所以也就不会留下任何私怨私恨。

再联系上下文来看,如前所述,小到看不见的微生物因子,大到人体生命系统,直到宇宙世界自然生态大系统,都是无形之气与有形之象互相转化有无相生的能量守恒运动循环。任何一个子系统有形之象的成长发展,都是“透支”宇宙世界自然生态大系统无形之气的产物。这些子系统的有形之象,最终也都要“归还”为宇宙世界自然生态大系统的无形之气。这就是“公私之争”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也是宇宙世界自然生态大系统循环运动能量守恒的大道之理。在“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之前,这都是自然而然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自从“人法地”的“道法自然”以来,这种“公私之争”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就增添了个人主观意识能动性“心善渊”的“人为因素”。

正因为被个人私欲的有形之象迷惑了心智,所以就会认为追求个人私利最大化的自我发展是“占便宜”,更是个人能力和人生价值的体现。岂不知,这恰恰是在“偷盗”和“透支”宇宙世界自然生态大系统的无形之气。因此,就必然导致人类社会命运共同体不均衡发展的系统失衡危机,进而导致地球生态环境系统的失衡危机。这时,再从个人主观意识能动性内因与客观世界外因的相互作用角度来分析,自然与人类世界的乱象丛生,实际上是源于人们内心世界的精神紊乱与思想迷茫。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道路之争”,便是根源于个人内心世界“公私之变”的“道路之争”。其次,才是“术为道之用”的“学术之争”和“技术之争”。

以中国式“道术用”与“时势位”天人合一有无相生阴阳易变系统运动思维来看,究竟是道法自然法则大公无私抑强扶弱“天之道”,秉承“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追求社会公利最大化?还是还是道法丛林法则自私自利弱肉强食“兽之道”,秉信“大道既隐天下为私”追求个人私利最大化?这个“天之道”与“兽之道”的“道不同”,就是个人主观意识能动性“公私之变”的“道为术之本”。距今两千多年前的“百家争鸣”,既是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道路之争”,也是一场“术为道之用”的“学术之争”和“技术之争”。当时,面对周朝奴隶社会“天子分封建藩”君臣父子等级礼法制度的“礼崩乐坏”天下大乱,各路知识精英们都在寻求治国安邦的“救世之道”。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青年求学时曾经“问道于老子”,这同时也是孔子面对个人内心世界困惑的“人生问道”。不过。老子的“传道受业解惑”,却是在传承“三皇”时代“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道。对于这些已经过时的老套说教,孔子根本听不明白,也一点都不感兴趣。他最感兴趣的,还是周朝奴隶社会“天子分封建藩”君臣父子等级礼法制度的“礼”。此便是,“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事实上,在“道为术之本”的“道路之争”层面,老子传承“三皇”时代“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道,在当时已经是“曲高和寡”的孤军奋战。包括孔子在内的“百家诸子”,都是在传承“五帝”时代以来“大道既隐天下为私”的常道。因为从“尧舜禹之变”的“夏禹传子家天下”开始,就已经是“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的假公济私。这种奴隶制小康社会的“天子分封建藩”君臣父子等级礼法制度,虽然曾经发生了“汤武革命”改朝换代,而“大道既隐天下为私”的常道却已经是习惯成自然。因此,包括“儒墨之争”和“儒法之争”在内的“百家争鸣”,也都是常道文化阵营内部“术为道之用”的“学术之争”和“技术之争”,而根本不涉及大道与常道的“道路之争”了。于是,就有了“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的“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有了“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的“名可名非常名”。

因此,从“道法自然上善若水”的“修身余家长乡丰国普天下”,到“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必然存在着个人主观意识能动性“公私之变”的“道不同”。就中国社会而言,从五千年前“尧舜禹之变”的“夏禹传子家天下”开始,就形成了奴隶制小康社会的“天子分封建藩”君臣父子等级礼法制度,这也是让奴隶主贵族先富起来的历史开端。再放眼天下,自原始共产主义大同社会到奴隶制小康社会的“公私之变”开始,让奴隶主和地主贵族先富起来的农业文明不均衡发展史,至今都已经有五千多年了。自欧洲“文艺复兴”和哥伦布船队殖民征服“新大陆”的奴隶买卖“世界自由贸易”狂飙突进以来,让奴隶主和资本家及西方列强先富起来的工商业文明不均衡发展史,至今也已经有五百多年了。让一部分内陆经济中心大都市和边贸关口及港口城市先富起来的世界经济不均衡发展史,差不多也有五千年了。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五千年不均衡发展的结果,却是私有制社会1%与99%贫富阶级分化经济食物链的恶性循环,进而导致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失衡危机。试问,这难道是因为已经产能过剩的科技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吗?显然,原始共产主义大同社会能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均衡发展,大道至简就是公有制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而笃信和坚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初心,则本身就是五千年私有制旧观念的封闭僵化惯性思维产物。

今天,我们再次“问道于老子”的“修身余家长乡丰国普天下”,也还是归根于个人主观意识能动性“心善渊”的“公私之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