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安娜

最后,是伤感一直伴随着我。 在这样的一个下午,这样的看完了《安娜-卡列尼娜》。

第一次看《安娜-卡列尼娜》是在刚上班的时候,那时候工资几乎就是买书,买许多的名著,在里面寻找些什么。我一直喜欢并认为写的最好的外国著作是《简爱》,虽然只看了一遍,但是那是唯一能够让我手不释卷的名著,罗切斯特与简爱的爱情是无法复制与感受得到的,我为之倾慕倒。《安娜-卡列尼娜》是冗长生涩的,在那样的年华里,我是不能接受的,看不了多久,就急匆匆想结束了它,也就是我不能理解当时单位那位老会计在还我这本书时的那句话的原因,“名著就是名著,列夫'托尔斯泰写的太好了!”,当他津津乐道的背诵其中一段的时候,我半是惊讶,半是不屑。

在火车的汽笛中来,在火车的轰鸣中去。开始决定着结束。

很久以前就看到过这部片子的介绍,印象里感觉由苏菲-玛索来演安娜-卡列尼娜是再适合不过的了,没有比她合适的,或许因为看书造成的不良影响的缘故吧,一直未能有想看看电影版本的念头。

无聊,放在硬盘上占地方,所以就点开了它。

我更喜欢的是列文与吉蒂的故事,甚至随着剧情厌恶起安娜与弗洛斯基了。苏菲'玛索饰演的安娜出场时丝毫没有让我惊艳的感觉,并弗洛斯基一样,完全没有读书时候的感觉,倒是吉蒂很是出彩,似乎就是书中描写的那样。苏菲'玛索在剧中病后剪了短发的样子让我仿佛看到了她当年的《芳芳》,很是迷人。

列文回到自己农庄与农户们一起割草的场景太美丽了,让我想到了当年看《苔丝》中,开篇德北菲尔德躺在草地的雏菊中观赏美丽的布莱克莫尔谷的那段描写。绿色永远是充满生机的颜色,在这部满目风雪的影片里,短短的一段绿色田野的出现,促我立刻喜欢上了列文,并不由身处其中,那就是我的态度,他就是我愿意结交的朋友。在电影里,我一点也不厌恶卡列宁,甚至拿他与弗洛斯基相比较,如果要PK的话,我会毫不犹豫的投票给卡列宁,无论他的扮相、表演和剧情,都可以让影片中的弗洛斯基相形见绌,这是看后唯一让我莫名其妙的观点。所以说,影片在处理这段爱情故事的方式上、对事情发展铺垫的简单陈述上和对人物心理细节勾画的轻描淡写上,比之原著显然逊色了许多,这也是电影很难将长篇大作成功演绎的普遍现象吧。

看书和看改编后的电影感觉很不一样,思绪停留给的地方甚至会差之千里。我很喜欢阅读这样题材的故事,喜欢探讨人在得到与失去之间的徘徊,就像列文在剧中背景中呢喃的那样,我不断重复的渴望着想明白一些事理,在这风雪里,在这绿色的田野里,应该会很容易寻找到一些答案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