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茱莉亚学院,听一场“中国特色”的音乐会
在茱莉亚学院
听一场“中国特色”的音乐会
原文作者 / Jacob Dreyer
翻译 / 风筝歌谣
原载《纽约时报》
指挥家乔尔·萨克斯(Joel Sachs)是茱莉亚音乐学院年度音乐节“聚焦!(Focus!)”的创办者和组织者,他会亲自确定年度主题、挑选曲目、邀请音乐家,并指挥由学生组成的新茱莉亚乐团出演。2018年的茱莉亚音乐学院音乐节,“聚焦”的是中国当代音乐。
萨克斯(右一)在音乐节上指挥新茱莉亚乐团
(纽约时报图)
是什么样的文化内涵使中国音乐保持了一种特有的民族风格?自推翻满清王朝以来,中国经历了长达一个世纪的革命和巨变,当代中国作曲家又在非常努力地将中国音乐推向世界,他们是如何向全球观众展现自己文化遗产的呢?
这些问题触及到了音乐文化的核心领域,对于美国听众来说,中国文化和中国音乐在很大程度上是弄不清楚的。茱莉亚音乐学院今年的年度音乐会,聚焦中国当代新音乐作品,正是为揭开那层面纱所作的努力,把音乐的世界缩小、再缩小一点。
被音乐节邀请的中国作曲家陈琳
(Dawes Li,音译)
(纽约时报图)
茱莉亚音乐学院“今日中国(China Today)”主题音乐节已于今年一月份举行,共六场免费音乐会,学校主办方避开了演奏传统中国乐器和不在中国生活的中国作曲家作品,集中展示在中国的创作,并强调要采用西方乐器演奏。
如果说,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音乐家必须通过抵御外敌侵略,60年代通过歌颂领袖来定义作品意义的话,当代中国作曲家可能不得不与经济全球化接轨。参加本次音乐节的作曲家履历,充满了参与国际化竞争和多元文化的特质,他们的音乐往往反映着混乱的现代生活基调,会呈现高铁、玻璃与钢铁建筑、现代化机场的感觉,它们所代表的当代中国是一个将在21世纪扮演决定性角色的国家,这就是这场音乐会所呈现的中国。
被音乐节邀请的中国作曲家陈其钢
(纽约时报图)
与之呼应,茱莉亚音乐学院现在正深度地融入中国,为了开辟新的收入渠道,这所学校在中国的北方城市天津滨海新区创办了一所颁发茱莉亚学位的分校,计划于明年开校。
本届音乐节的组织者萨克斯在邮件中写道:“很多年来,我一直考虑举办一届中国作品音乐节,但这看起来太艰巨了,所以这个计划一直被搁置。然而,去年春天,茱莉亚学院即将卸任的校长约瑟夫·W·波利希(Joseph W. Polisi)表示,要在2018年办成这件事,因为这将是他在任期间的最后一次学院音乐节,而且可以与天津的项目完美地结合起来。”
萨克斯整合了一份堪称谱写当代中国“经典”音乐史的作曲家名单,最年长的是现年94岁、毕生向西方观众介绍中国音乐的大师周文中,最小的是出生于1990年的王舒慈(Shuci Wang,音译),共33名作曲家。
被音乐节邀请的中国作曲家周文中
(纽约时报图)
这些参演的中国当代音乐要具有什么样的特质,才能让它们绝对“代表中国”呢?茱莉亚方面排除了中国锣鼓这样的简单选择,还筛掉了在美国的华裔作曲家,尽管其中一些人在中国也生活了很多年。
萨克斯说,整个筛选过程让我想起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于美国音乐的长期无聊争论。欧洲人总是嚷嚷说,唯一的“美国式音乐”就是从爵士乐发展而来的音乐类型。最具代表性的美国作曲家亨利·考危尔(Henry Cowell)坚持认为,这样解释美国音乐是完全的垃圾言论,他坚守的观点是:“一首曲子如果是美国人在美国创作的,它就是美国音乐,而是不是好的美国音乐,则取决于它的质量。”
茱莉亚音乐节排除用中国乐器演奏作品的决定并非完全出于听觉审美,而是一种现实的考量:如果采用中国民族乐器演奏,就需要聘请校外演奏者,从经费和教育两方面看,都是一个不合适的选择,这场音乐会的目的就是要给茱莉亚的学生有一个机会来演奏中国新作品。
被音乐节邀请的中国作曲家郭文景
(纽约时报图)
萨克斯介绍,本次音乐节的唯一例外是郭文景的《二胡和管弦乐队协奏曲》,二胡是两根弦的乐器,相当于中国的小提琴。凑巧的是,茱莉亚的一位校友既是一流的小提琴手,也是专业的二胡演奏家,把他请来,既能演奏二胡,也不算校外人。另外一首曲子需要用中国的古乐器埙演奏,我发现埙的音色与陶笛非常相似。我问作品的作曲者于宝玉,能否用陶笛演奏这个曲子,他的反应非常积极,我就把它加到了音乐节的曲目里。
就算用西方乐器演奏,这些中国节目也完全拥有中国元素,比如有些采用了中国的传统旋律,有些是采用了中国的音乐美学思想,例如五声音阶,还有些让人联想起中国文化中常见的自然景色,如山水花鸟。七名受委约为茱莉亚年度音乐节“聚焦!”创作新作品的中国作曲家中,有一位年轻人追随当代欧洲乐器变声潮流,用特殊的演奏技巧让人联想起(不是模仿)中国传统乐器的声音。
还有一位更年轻的作曲家叫梁楠,他推出了两首对比鲜明的曲子:一首是最新式的也很复杂的“欧洲风格”作品;另一首是他在201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创作的曲子。萨克斯评价说:“他的作品极具欧洲传统,会让人想起弗雷(Fauré)的年代,非常优美,很有创造性。我决定将他两部曲子结合起来表演,证明一位作曲家可以同时创作出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音乐。”
本届音乐节主打曲目作曲家桑桐,已去世
(中国中央电视台图)
中国当代音乐的创作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也就是”文革“前后,如果作品过于西化,那时的作曲家也许就不太安全。比如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贺绿汀就因为对德彪西的热爱而受到谴责;上海交响乐团的指挥陆洪恩则倒了大霉。在中国,音乐曾经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本届音乐节上有一些不同时代的中国作曲家作品。桑桐先生几年前去世了,另一位朱践耳先生去年8月在九十多高龄去世;还有一位也九十多岁了,依然健在。桑桐于1947年创作的小提琴和钢琴作品,是中国第一部十二音作品,是这次音乐节的重头戏。桑桐曾是一名红色游击队员,曾受教于“二战”时期到上海逃难的勋伯格的一位学生。
中国新锐作曲家、作家刘索拉
(三联生活周刊图)
本次音乐节还演奏了刘索拉的新作品,她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是著名作曲家谭盾、陈怡和周龙的同学。刘索拉是八十年代中国第一位摇滚女星,以《蓝调在东方》闻名,是将爵士乐与中国戏剧音乐相结合的前卫作品,曾登上英国十大热门专辑榜单。
本次音乐节上还展示了一首气势磅礴之作,是女高音在钢琴和打击乐器的伴奏下演唱唐诗,1981年由杨立青创作。杨立青是改革开放后于80年代初第一位被派往国外学习的中国作曲家,歌词是德文的,音乐风格是东西方迷人的结合。萨克斯问在香港出生的女高音歌唱家邱芷芊,能否用中文演唱。她回答说,这些歌曲创作时的用意,就是要用德语演唱,所以没法用中文唱的。
乔尔·萨克斯(纽约时报图)
关于这个中国音乐节在茱莉亚的效果,萨克斯说:“总之,和其他国家的音乐节一样,在听众看来,民族风格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我认为做成这个事就很有启迪意义,它表明至少在高品质的中国作曲家作品中,都可以找到任何程度上的中国特色,但也可能啥也没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