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获奇效,实有出人意外,令人不解者。”——潜阳封髓丹刍议
第 1590 期
作者 / 1鞠诣然2任江1辽宁省锦州市石化医院中医科2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血栓医院中医科
编辑 / 刘刚 ⊙ 校对 / 张芊芊
本文内容摘自国家正规医学图书、杂志、报刊等,文底有具体来源出处。文章标题为原标题、文中内容提取。无丝毫夸大、诱惑、违背客观事实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无丝毫恶意煽动、混淆、误导用户等内容。一切均为原文展现,追求真实、可靠、权威。可根据来源出处去查原文件,看是否一致。
1 方剂简介
潜阳封髓丹是火神派应用最广的重要方剂之一。它的前身是火神派祖师郑钦安先生在其著作中提及次数最多的两个方剂:潜阳丹与封髓丹。潜阳丹来源于《医理真传》,由砂仁、附子、龟板、炙甘草组成,有纳气归肾,引火归元之功,封髓丹出自《医学发明》、《奇效良方》、《医宗金鉴》等古籍,由砂仁、黄柏、炙甘草组成,能纳气归肾,补益三焦,折伏虚火。
在郑钦安的《医理真传》和《医法圆通》中,潜阳丹和封髓丹常用来治疗火证,但这种火不是平常意义上的实火和阴虚导致的虚火,而是因为阳虚而导致阴盛于下、孤阳上浮的一种虚火,本质上是一种虚损不足而被阴邪逼迫于上的相火。(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古籍中有多种叫法:“火不归元”、“元气不纳”、“真火沸腾”、“元阳上越”或者“虚火上冲”、“孤阳上浮”等,多表现为目赤、齿衄、龈肿、咽喉肿痛、耳痒、鼻干、口臭、口疮、面红、舌痛等。
为了说明这种病机,郑钦安用龙与水比喻元阴和元阳“若虚火上冲等症,明系水盛(水即阴也),水盛一分,龙亦盛一分(龙即火也),水高一尺,龙亦高一尺,是龙之因水盛而游,非龙之不潜而反其常。故经云:阴盛者,阳必衰,即此可悟用药之必扶阳抑阴也。”针对当时见病治病,辨证粗疏的医疗风气,郑氏直斥之:“乃市医一见虚火上冲等症,并不察其所以然之要,开口滋阴降火,自谓得其把握,独不思本原阴盛阳虚,今不扶其阳,而更滋其阴,实不啻雪地加霜,非医中之庸手乎?”可谓一针见血。
当代中医大家李可老先生对此解释道:“肾中水火,共处一宅。水火相抱,阴平阳秘……若因外感内伤,致水亏于下,火失其制,古人喻为水浅不养龙,于是离位上奔;或肾水寒极,逼真火浮游于上,致成火不归元之证”。
笔者临症中发现,此方对一切因阳虚阴盛引起的虚阳外越,虚火上浮、上热下寒之症,功效立见,屡试不爽,兹举病例数则。点滴经验,管窥之见,以求抛砖引玉。
2.1 更年期综合征案:某患者,女,63岁,自绝经起常烘热汗出,昼夜不已,每天三四十次,已10年以上。身热,手足心热,头胀痛,耳鸣多怒,失眠多梦,乏力,腰酸,畏热,脉滑数少力,两寸弱;舌暗红,尖红绛,苔白稍厚。初诊辨为天癸已竭,阴血不足,兼肝火上炎,予当归六黄汤加减:当归25g,生、熟地黄各15g,黄芩15g,黄柏10g,黄连 12g,黄芪 25g,龙胆草 10g,生龙牡各15g,柴胡10g。3剂未效,稍加剂量,效果仍不显。再次详查诸症,无汗时畏寒,喜热食,舌虽暗红而稍嫩,苔白两边略紫。重审后辨为阴盛于内而虚火外越,改为潜阳封髓丹加减,少佐泻肝火补益气血:黄柏15g,砂仁 12g,炙甘草 15g,生地黄 10g,黄连 8g,肉桂 12g,附子 8g,龟板 6g,生龙牡各 15g,龙胆草 8g,黄芪 25g,当归20g。1剂见效,医患均感欣慰,遂守方,仅桂附略增,热感渐轻,出汗亦减,三十剂后诸症皆愈。
按:凡更年期妇女烘热汗出,余常用当归六黄汤酌加补血之剂,颇多效验。然亦有阳虚而致虚火上浮者,用之则不效。盖当归六黄汤侧重补血滋阴兼清虚热,潜阳封髓丹注重引火归元摄纳浮阳,立意殊途。凡女人七七前后,烘热多汗之症,此二方酌情选一,屡试屡验,鲜有不效者。
2.3 退行性关节炎案:某患者,男,60岁。双膝酸痛半年,且双膝及小腿发凉喜暖,西医诊为退行性关节炎;寐差,每天只能睡4小时,略感乏力。脉沉滑,尺滑明显,寸弱;舌胖嫩红,尖略深红,苔白厚腻,齿痕可见。多年田间劳作,感寒冒湿,膝痛阴雨天稍重,余据此认定寒湿所致痹证,且有气虚不升、寒湿下陷之证,遂处方为:黄芪 45g,升麻 10g,柴胡 10g,苍术 10g,白术10g,茯苓 25g,党参 12g,川芎 8g,独活 15g,附子 8g,炙甘草15g。3剂未效。重新诊查,全舌胖嫩色淡,惟舌尖略鲜红,膝下发冷,双膝发酸为主疼痛不甚,又兼失眠,推断乃元阳上越扰及心神而致,膝冷喜暖当因阴盛于下,素有寒湿侵袭故阴雨天稍加重,两尺滑象明显。遂拟新方:黄柏 10g,砂仁 12g,炙甘草 15g,茯苓 20g,官桂 10g,独活 10g,附子 10g,防风 10g,白术 12g,龟板5g。3剂后膝痛减轻,睡眠时间略增,方已中的,改附子15g,龟板8g,炙甘草20g,续服15剂而愈。
按:此案属上热下寒,上热仅致失眠,下寒仅致膝酸腿凉。至于常见的腰府冷痛、尿频便溏等下元阴寒诸症,以及目赤鼻干、咽痛耳鸣、齿衄龈肿等虚火上浮之常象,此皆未见。“症”无一定,然识“证”乃是关键。
2.4 顽固性失眠案:某患者,男,79岁。失眠20年以上,多方求医,诸药罔效,靠佳乐定维持,只能勉强睡不到2小时,有时仍彻夜不睡。焦躁易怒,絮叨不休,敏感多虑,伴头晕耳鸣、口干、心悸,腰凉甚惧寒气,以棉布缠腰,昼夜不离,尿频足冷,疲乏倦怠,嗜卧懒动,候诊之际仍倚诊床小睡。近数月又得一怪症,每逢入夜子时,自觉后背热感难忍,时欲汗出,两三小时方止。腰凉背热同时并见,上下相连却判然而异。因对失眠顽症已失信心,只求治疗此入夜背热之症。此症昔所未闻,甚觉棘手,见其脉虚略数,寸无力而浮,舌嫩红而苔斑驳杂乱,依稀可见白厚兼黄,两侧有数处瘀斑暗紫,舌尖红绛。数年间服药无数,多为益气补心、滋阴养血、清心泻火、疏肝泻肝之剂,然皆无效,反复思量,乃由阳虚阴盛,逼阳上浮,虚火间杂心经君火、肝经郁火所致,且肾阳本虚,久病缠绵,气血大伤。遂拟潜阳封髓丹合交泰丸、右归丸化裁,辅之以清心泻肝、益气养血之剂,方用:黄柏10g,砂仁15g,炙甘草15g,官桂10g,附子 10g,白术 12g,龟板 5g,黄连 10g,淡竹叶10g,黄芩 12g,龙胆草 12g,菊花 15g,柴胡 15g,山药20g,山萸肉 15g,菟丝子 15g,当归 20g,白芍 15g,杜仲20g,淫羊藿20g,鹿角霜10g,生晒参10g,黄芪35g。当日服第一次后(余处方一般要求患者每剂分3次服,每日早晚各一次),不久背热加重,渐觉心烦,坐立不安,茶饭无味,一夜未眠。(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次日早晨勉强再服一次,背热如焚,胸中烦乱如灼,焦躁万分,惊惧莫名,不敢再服,至夜睡意全无,彻夜辗转,如此捱过两夜,第3日起,背热渐减,傍晚竟罢,腰凉亦轻。本无意治疗失眠,至夜已有困意,未服佳乐安定,醒时才发现已熟睡4小时有余,此种情形为20年来所无,而服药尚不足1剂。
按:治病必求于本,本即阴阳之道。该患者向来易感风寒,前医竟以风热乃至血热视之,一味清热凉血,雪上加霜,下元愈寒而虚火愈浮,治病实为致病。阴阳之机毫厘不辨,即为大谬。该患者颇喜养生,常自拟参芪之类补益之剂,本无不可,惜不知元阳在其本位方能发挥正常功用,未注重温肾纳气,致气机上浮,元阳离根,遂有此上热下寒之证,并非偶然。
3 认识与体会
实践证明:潜阳封髓丹可看作火神派的“镇山之宝”,该方看似简单,其实内寓奥妙,法理俱深,诸药配合大有玄机。关于潜阳丹,郑钦安先生云:“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 ”。(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关于封髓丹,则云:“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已具。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郑氏对药物性味功用的认识别具一格,尤其对龟板的见解颇为独到,恐为其它医家所无。
当然,阴盛阳虚的虚火上冲,应与脏腑实火和阴虚火旺鉴别,否则必犯虚虚实实之戒。一般而言,肝火胃热必伴有口苦、口臭、口渴饮冷、便干尿黄,舌质红绛,脉滑数弦实;阴虚阳亢则必见潮热颧红、五心烦热、舌质光红无苔或脉细数无力。头面五官的火热病症,笔者经验是肝胆脾胃湿热等实火有之,阳虚导致的相火上浮亦十分常见,越是久治不愈者此种情形越多,纯属阴虚阳亢者甚少。火神派医家多持此观点,张存悌先生明确提出“头面五官多阴火”。
需要指出的是,按照孙其新的解释,“阴火”这一说法,并不十分严格。火神派常提的阴火不仅与李东垣之说泾渭相别,即使火神派诸医家,说法也不尽一致。郑钦安著作中阴火即相火,并无分别,后人因循者众,驳斥者亦有。李可认为火不归元和阴盛格阳是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孙氏指阴火乃阴盛格阳或戴阳之假火,与相火相类而不相同,须细查明辨。相火与阴火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本人涉猎甚浅,暂不敢妄下断语,容另作专门探讨。
提示:转载请注明来源 “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