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发扬推展了二程理学
儒学的发展进入宋朝,汉儒的经学,谶纬学已经完全没落,儒学要继续在上层发展,必须进行改造发展。当时能够用来改造儒学的是什么?一部分引入了佛学思想,但是更重的是老庄的道学思想。“三教合流”中,哲学思潮互相融合非常明显。
儒学形成了三大流派,主要是二程(程颢、程颐)一朱(朱熹)的程朱理学,他们引入道家思维,重新构建了儒学。在大宋儒家巅峰中占了一个很强的一派--理学。又因为以道为无极,所以也称他们为“道学家”。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他们这一派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另外就是南宋对抗朱熹的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这一派的传人就是王阳明。
还有一个流派叫作事功学。代表人物是叶适,不但要修身修心,还要建立功业。这其中前两派讲究修身,要做圣人,就是“内圣”。而事功学讲究的是建功立业,是“外王”。
而王阳明的成就,就是在党禁森严的明朝将儒学三派合流,成为明王朝最强大的儒家武将。
王阳明为什么放弃理学改为创建心学,原因你想不到
理学是中国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又称道学。它产生于北宋,成熟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代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但其影响却一直延续到近代。理学由周敦颐创建,之后由程颢,程颐发扬光大,他们的弟子朱熹更是成为了理学的集大成者,在当时社会具有很广泛的影响力。
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它是善的,它将善赐予人便成为了本性,而将善赐予社会就变成了“礼”。而人在世间万物的纷扰中很容易失去自己禀赋于“理”的本性,社会便失去“礼”。所以人若不收敛自己的欲望,就偏离了天道,不但无法成为圣贤,还有可能会迷失在世间,所以要修养,伸展上天赐予的本性(存天理),收敛自己的欲望(灭人欲)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时完全融入了理,那么做什么都不会偏离天道了。
理学倡导“格物致知”,认为“理”天然存在于万物之中,而知道理了解理的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格物致知”,即通过观察物体的形态来推知物体本身具有的道理,以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观察物体的过程被称为“格物”,而认识真理即是“致知”。理学是当时宋元明清的官方指导思想,理学博大精深,现代有专门研究理学的研究者,被称为“理学家”。
心学,是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的另一学派。同样起源于宋朝。与理学不同的是,心学认为“理”在心中,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这也是我们所追求的。但是当人们开始产生意念活动时,会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产生了善恶,事物也就有了好和不好,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符合天理者善,不符合天理者恶,全靠人的意念判断善恶。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但是有时候人的意识会出现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就会误入歧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此时的心已经被私心和物欲遮蔽了,不是天理,这时就要反求诸己。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天理就在人们心中。
理学和心学在宋朝成为了最大的两个思想学派,双方互不相让。理学认为“理”在宇宙之中,在于世间万物,只有了解世间万物才能接触到“理”的真谛;而心学却坚持认为“理”就在人们心中,只要时刻反省自己的心,就能领悟道理。理学和心学都有大量的门生,双方代表人物开设讲堂,宣传自己主张的同时,也使得宋朝的思想变得越发活跃。
有趣的是,王阳明起初是理学的忠实拥簇者,在一次对竹子的格物致知中,王阳明在竹子前枯坐三天,却并没有领悟到“理”的真谛,于是他开始反思理学的合理性,开始反思“格物致知”这种方法是否真的能领悟到“理”,最终开创出了心学,成为了一代大家。
理学和心学都是我国的珍贵宝藏,它们相互排斥,却又相互补充,在长达几个朝代的相互争论中,它们各自的体系也越来越完善,最终确立了自己在中国古代完整思想体系的地位,为中国古代完整思想体系的形成贡献出了珍贵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