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皴法——解索皴技法
山水画解索皴技法解析
元四家之一王蒙,脱出于董源、巨然,在披麻皴的基础上屈曲松卷,犹如绳索打结再解开一样,故称为“解索皴”,又因其似略蜷曲的牛毛,又称为“牛毛皴”。
图一为元代王蒙《青卞隐居图》中段局部。画中突出干笔皴擦,笔墨似枯而润,皱法以解索皴长、短干笔皱擦,运笔松秀。苔点用湿笔浓墨为主,点于山石凹陷处及脉络转折处。时而无意中使皴擦与苔点交融为一体,但不显腻闷。
图二为王蒙《青卞隐居图》顶端局部。此山峰为整幅画中最远处,故而采用淡墨,勾皴交替,已能见“拖泥带水法”的痕迹淡笔中亦见骨力,短披麻皴、解索皴并用,运笔厚重而又滋润以圆形苔点,点于山石凹暗处,更显浑厚。
图三是明代沈周《庐山高图轴》局部。此局部的两个山头没有苔点,故能见到层次清晰的解索、披麻相间的皴笔。
解索皴技法说明
图一、笔内含水墨较干,以中锋兼侧锋,线条屈曲,连勾带皴,先定山峰大体形态及明暗处。待干后,以深一层墨色,用干渴而蓬松的线条,在暗部或局部需修正处勾、皴、擦交替并用,更强调层次感。
图二、以较淡墨色,在暗部凹陷处略加衬染,使山峦结构及前后层次更加分明。待墨水干后,以浓墨破笔,点出苍郁的苔点,要特别注意苔点的大小、疏密、聚散结构分布得当,否则到处乱点,就破坏了画面。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