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手记丨牵面匠

文丨杨德振

在大别山里,“牵面匠”是一种专门帮普通人家做面条的师傅的通俗称谓,它同篾匠、瓦匠、木匠、铁匠、油匠、漆匠、裁衣匠一样,是靠手上功夫走村串户、糊口并养家的“手艺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几种手艺人在农村里非常“吃香”,不亚于“吃商品粮”的人员和“四个兜”国家干部,在大山里颇受人们的敬重和追捧。

那时候,我的父亲二十六、七岁,他本是大队的团委书记,因为家中负担重,我们姊妹多又年幼,他想利用身强力壮的时候多干几样活,补贴家用,便辞去了整天要开会和学习的大队团委书记,回到生产队中参加劳动生产;在边挣工分同时,一有空余时间,他便自学木匠和瓦匠手艺,自己盖房子,还自制纺织机、风簸机和桌椅板凳等家具;最成功的手艺“转型”,还是他自学成才、成为远近闻名“牵面匠”的这段艰辛往事。

父亲虽然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但看到能工巧匠做什么,他只要看一回,回来便“照葫芦画酒盅”,一学就会,一做便像模像样。他不曾拜师,也省了要跟师傅学艺三年的工夫。在大别山农村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无论学什么手艺,都要跟师傅学三年,同吃同住;给师傅早晨要打洗脸水,晚上打洗澡水,白天还要端茶递烟,盛饭点烟,伺候师傅,边干活边学技术;且三年中所有跟班劳务费归师傅所有,学徒分文不取。父亲想到全家六口人,只有两个劳力,去做学徒,时间和家境上熬不起、等不及,便偷师学艺,边干边学,不仅自制了烘晒面团的大温箱、方竿子、案板等木器用具,还卖柴买了一口揉面的大土钵子,先拿自己开荒种的小麦打成粉子,做起了牵面的“试验”。

牵面的季节,一般是在隆冬时节。早晨四点半左右,天寒地冻,水冷刺骨,上小学的我便被父亲叫醒起来帮忙揉面盘条。这个环节,没有三个人一起协调进行,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父亲又不好找别人帮忙,免得又欠别人工夫钱,只有叫我母亲和我这个老大起床帮忙。昏暗的柴油灯下,我一边揉面团,一边打瞌睡,口水流出掉进面粉里也浑然不知;脚杆有时站久麻木了,也只好用力不停地蹬,直至熬到东方鱼肚白,这道工序才能完成。

盘成细条后,放进大土钵子里,绕成一圈一圈的细绳,像个电缆线柜似的。这时,父亲就可以一个人慢慢来细搓,他像一个极有耐心的搓绳师傅一样,把细条根的“绳子”一根一根的绑在两根小竹竿上,再放进大烘箱,发酵和冷凝一两个小时,等待太阳出来,再逐一取出来,挂在方竿上逐一拉扯长。

拉扯面条也是一项细活,快不得,慢不得,要不急不慌,徐徐从之。既要借助太阳光的照射,迅速烘干线条水分,又要借助微风拉力,让面条盐分分布均匀,让挂面筋骨老道,有嚼劲、好吃,又不至于吹断;所以每天牵面既要看老天脸色,又要看风力走向,还要根据天气变化情况看下盐下油的份量;不同的天气和风级,下盐下油和出箱扯面的时机是不一样的;盘算不好或做的不到位,哪怕细微的失误,往往影响面条的出品质量和口感,甚至带来失败。

父亲每一次牵面的头一天,会在深更半夜时冒着寒气出门看一下夜空,实际上是观“天象”:看明天是什么天气、多大风力;大部分时候他观察的很准,但也有“看走了眼”的时候。有时候,在凌晨四点钟搅拌面粉时,天空中还有星星眨眼,可是,到了上午9点钟却乌云密布,雷电交加,这个时候父亲焦虑得手脚失措,坐立不安,一脸茫然,后悔不迭。一桌好面算是彻底“泡汤”了,因为扯面时间一过,面团只能烙成大饼吃了;而四、五十斤面粉的一坨面团,做成大饼,要吃到何时?尤其是那个年代,一桌挂面可是一家人过冬的主要储粮,也是招待客人的“高端”主打食品,如果就这样“泡汤”了,在那个粮食紧缺的年代,全家人都会陷入尴尬、懊恼和无助之中。这样的“事故”发在自己家里,父亲常常自责不已。如果是发生在帮助别人家扯面时,父亲常常是一整天不吃不喝,最后除了不要工钱外,还要免费帮别人家再做一桌挂面送去,赚不到工夫钱不说,还要倒贴,对父亲来说,那是非常无奈又沮丧的事。

不过,由于父亲厚道诚实,加之手艺越来越精湛,村里的乡亲们都来请父亲做面,一些亲戚不远几十里挑来面粉,请父亲帮忙做面;所以,一到冬季,父亲是村庄里最忙碌的人,他用此办法跟人换工夫或换得一天工分,从而赢得了一个下午的“机动时间”,可以从事“私有行为”:上山开荒种植土特产和农作物;赢得了改善家庭生活条件的机会,彻底改变了家庭一穷二白的面貌,他用实际行动深深地证明和诠释着“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的朴素道理。

随着农村实行土地责任制后,农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乡亲们手上的积蓄多了,直接到商店里购买面条变得简单和容易,父亲便“失业”了,同其它行业的手艺人一样,手艺渐渐荒废了,传统扯面的场景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手艺活也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父亲那种为摘掉贫困“帽子”而战的实干吃苦精神和勤劳朴实的品质却永远不会过时,他热爱劳动的身影总在眼前晃动,这些都值得我们后人反复追忆和学习。

2020年10月5日于广州

原创文章,读完请顺便点下面的“在看”,以资鼓励!您的“转发”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

☆ 作者简介:杨德振,工商硕士、中国散文作家、广东作家、酒店职业经理人、心智研究专家,已出版八部著作。

(0)

相关推荐

  • 手艺人来稿作品选登(三)

    随着工业化生产的飞速发展,我们生活中曾经无处不在的手艺已经逐渐边缘化.但"手艺人"的基本精神没有变,手艺不只是民间技艺,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延续不断的造物文脉,里面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 ...

  • 馓子的故事

        馓子的故事 □朱金林 据史料记载,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义士介子推,寒食节(清明节前一二日)要禁火三天,于是人们便提前炸好一些环状面食,作为寒食节期间的快餐,既是为寒食节所具,就被叫做&quo ...

  • 应城往事:失传的窑湾猪油饼子,你吃过吗?

    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应城城关有一道小吃,它深深铭刻在小城人的记忆之中,直到今天,每当人们谈论起它,无不是津津乐道赞不绝口,特别是曾经有幸吃过它的人,讲起它的时候,更是绘声绘色引以为傲,各种各样版 ...

  • 作家手记丨长寿的价值

    ☛本阁作者文集:崔桂忠  杨德振  曹旭 易书生  彭化义  师利国 赵萍 - 文丨杨德振 我的父亲今年七十八岁了,在大别山里一直劳作不止,闲不下来.我们做子女的多次劝说他,目前年事已高,不必太劳累. ...

  • 作家手记丨小蒲扇

    ☛本阁作者文集:崔桂忠  杨德振  曹旭 易书生  彭化义  师利国 赵萍 - 文丨杨德振 路过一个杂货摊,看见一个商贩正在推销蒲扇.现在才四月初,广州的天气尚未到"扇蒲扇"的时候 ...

  • 作家手记丨雕琢时光

    ☛本阁作者文集:崔桂忠  杨德振  曹旭 易书生  彭化义  师利国 赵萍 - 文丨杨德振 日月如梭,岁月蹉跎,慵懒的日子带走的是激情和年龄的秘密,留下了零零碎碎.深深浅浅的时光记忆:曾经发光的额头铺 ...

  • 作家手记丨同名之惑

    ☛本阁作者文集:崔桂忠  杨德振  曹旭 易书生  彭化义  师利国 赵萍 - 文丨杨德振 今天中午同几个作家朋友吃饭,大家边吃边聊,不苟言笑,相谈甚欢.其中有一个女作家,刚从佛山某杂志社调到广州,在 ...

  • 作家手记丨乐与忧

    ☛本阁作者文集:崔桂忠  杨德振  曹旭 易书生  彭化义  师利国 赵萍 - 文丨杨德振 乐与忧是人生存状态呈现出来的两项样本和形态,是每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在客观世界里的投射和反映.它决定一个人幸福程 ...

  • 作家手记丨穿上军装去报国

    ☛本阁作者文集:崔桂忠  杨德振  曹旭 易书生  彭化义  师利国 赵萍 - 文丨杨德振 一九八二年八月底,我高考落榜后,心情郁闷,便去各位同学家串门并小住.爷爷是大队猪厂厂长.共产党员.贫协主席, ...

  • 作家手记丨给风留个洞

    ☛本阁作者文集:崔桂忠 杨德振  曹旭 易书生  彭化义  师利国 赵萍 - 文丨杨德振 黄昏下班时,走路经过越秀山足球场.足球场三面环山,处在山洼之中.运动场的一头靠山,半山顶上竖着一块长八十米.高 ...

  • 作家手记丨积小善为大善

    ☛本阁作者文集:崔桂忠  杨德振  曹旭 易书生  彭化义  师利国 赵萍 - 文丨杨德振 元月上旬,广州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几天极寒天气,只有一.二度.在那极寒几天里的一个晚上,七点钟左右,我下班路过 ...

  • 作家手记丨记忆扭曲

    ☛本阁作者文集:崔桂忠  杨德振  曹旭 易书生  彭化义  师利国 赵萍 - 文丨杨德振 生活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经历和体验:偶翻十几年的照片,竟然记不起照片上合影的人是谁.照片在哪儿照的:忆起几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