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思维
一次,老罗一本正经的问过老俞这样一个问题,他说,为什么很多华人孩子特别优秀,考什么都有,美国常春藤大学,你就说你有啥标准?托福成绩、高考成绩,咱华人孩子能考满分。你说我重视素质,行,你要啥素质?你是会弹钢琴,跳芭蕾,打冰球,咱们华人孩子没有问题,咱们孩子每年暑假到非洲打井。但就是这么优秀的华人孩子,经常会被哈佛、斯坦福这样的学校拒收,也不告诉你原因,我说这是不是种族歧视呢?
听到这里他哈哈一笑,你看这就是你不懂了吧。按照咱们中国人选拔人才的思维,本质上就是“严入宽出”。而西方世界更多的是“招聘”思维,他们不仅仅看你进来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更在意你走出校门时最可能成为的样子。
比如说中国的股市,一直都在执行着“审核制”。我们把审核的重心都集中在了前端,从而那些企业或个人一旦审核通过才有了“鲤鱼跳龙门”的感觉,而不是“万里长征才走了第一步”的感觉。
而西方资本市场一直采用的都是“注册制”,即我会给你一个表演的舞台,你必须拥有过人的才能、依靠自己的真才实学,取得观众的“好感”,否则,你随时就有可能被请下台的风险。
因此,尽管我们也呼唤了很多年“注册制”的来临,但它却不以为然,始终,姗姗来迟,甚至最后“胎死腹中”。这其中最核心的因素可能还是我们一贯的思维模式不太适应它的生存与发展吧!如果没有合适的土壤,非要生搬硬套,难免就会“水土不服”啦。
有人说 ,为什么咱们就培养不出西方人的“招聘”思维呢?
我的猜想是,这很可能跟我们一千多年来的科举制度有关,在科举制度的人才选拔标准下,人们为了能够升官发财,为了实现阶级晋升,不得不抛开一切杂念,学习“八股文”、学习“四书五经”、学习“仁义礼智信”等。因为这些莘莘学子们深知,学习这一切将来在考场上就能发挥出用场,就能够使自己“鲤鱼跳龙门”。
既然,我们的思维习惯已经在这一千多年来逐渐的固话和扎根,而且这一切在一时间也难以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我们也不必怨天尤人,因为,它能够延续下来自然也有它存在的道理 。
比如,我们相比西方人,更加踏实地的务实精神、更愿意花苦功夫的学习精神、更坚韧不拔的毅力、更积极的拼搏精神及上进心、内心更强大的危机意识和更加懂得自省等等。总结一句话,我们拥有扎实的基本功,而我们更加拥有向上的决心和动力。
西方有句谚语说“要想让人们学会造船,最好的办法是先让他渴望大海”。在学习西方的路上虽然任重而道远,但只要我们很笃定的认为,已经找到了我们所渴望的大海,那么,相信我们离扬帆远航的日子也就不再那么久远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