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兰生(江西省)
我一直记得这么一句话:厦门的鼓浪屿,是个值得品味的地方,它不喜欢走马观花的过客。所以,那年仲秋时节,当我第一次同家人到达厦门后,便数次登临鼓浪屿,如同品茗一般,细细地品味了它一番。那天,秋阳明丽,海风轻吹。游船绕岛一圈,在鼓浪屿码头停靠之后,我们便沿着环岛路,慢慢悠悠地走着,看着。六公里长的环岛路,依海而筑,由道路、隧道和曲桥组成,宛如一条柔软的飘带,缠绕在鼓浪屿的腰肢间。路也不宽,只比一条车道稍微大一点儿。沿路前行,你可尽情地观赏那蔚蓝的大海、奔涌的浪花、翱翔的海鸥、细软的沙滩、嶙峋的礁石,还有那绚丽多姿的亚热带树木花草。整条环岛路上,没有行驶的汽车、摩托车和自行车。熙来攘往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个个都是步行者。所以,鼓浪屿又有“步行岛”之称。即便是美女们驾驶的电瓶观光车从路上缓缓驶过,偶而按一下喇叭,也像是乡野里轻吹的短笛,清清脆脆,悦耳动听。都市的喧嚣与污染,远离了鼓浪屿。在这里,你听到的,只有人声、笑声、风声、涛声、琴声、鸟叫声,还有那飘逸清雅的南音。如果把环岛路看作是鼓浪屿唯一的一条大路的话,那么,那些如蛛网一般密布于全岛的,便是小道了。这些没有东西南北走向的小道,纵横交错,起起伏伏,曲曲折折,干干净净,连着低矮的民居,连着漂亮的洋房,连着波涛汹涌的岛岸。漫步于这些阡陌小路,任你走到那里,那里都是绿树掩映、鲜花盛开、景色旖旎。洁净、宁静、温馨、美丽的环境,让你随时随地都想站一站,坐一坐,歇一歇。那天,我们沿着小道信步走去,在西南隅海边,见竖立着一块刻有“鼓浪屿”三个红色大字的石碑。石碑左侧,突兀着两米多高的巨大礁石群。礁石群历经千百年海潮的拍打冲击,中间竟现出一个能容人走过的大洞。每逢涨潮時,汹涌澎湃的海潮拍击大洞,“咚咚”作响,声如擂鼓,鼓浪屿因此而得名。不巧的是,我們那天没能遇上涨大潮。于是,我和妻子便坐在艳丽如火的凤凰花树下,静静地观赏那浩瀚的大海。当时海风劲吹,波涛起伏的海水在秋阳下泛着耀眼的波光,仿佛是无数诡谲的精灵在翩翩起舞。从金门方向奔涌而来的海浪,或“哗哗”地拍打着礁石,涌起千堆雪;或“哗哗”地冲上沙滩,幻化出各种各样美丽的图案。离开海边,我们顺道攀上日光岩俯瞰鼓浪屿,发现那些掩映在万绿丛中的欧陆风格建筑,竟是小岛上一道独特而迷人的风景。遥想十九世纪中叶,西方列强在鸦片战争的硝烟里蜂拥来到鼓浪屿,纷纷建造公馆别墅;到了二十世纪初叶,回乡创业的华侨们,也在小岛上建起了许多漂亮的住宅。如今,这些造型迥异、姿态万千的建筑,像是一个个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默默地向游人讲述着前尘往事,百年沧桑。美丽的鼓浪屿素有“钢琴岛”之称。全国唯一的钢琴博物馆和音响效果一流的音乐厅,就在这个小岛上。岛上市民家庭拥有的钢琴密度,据说一直稳居全国之首。殷承宗、许斐平、许斐星等杰出的钢琴家,就是从这块充满音乐灵气的土地上走出去的。这次到了鼓浪屿,自然想去感受一下“钢琴岛”浓厚的音乐氛围。那是一个皎月当空的夜晚,我沿着四通八达的小道,去寻找那久违的钢琴声。走到毓园(即林巧稚纪念馆)附近,隐隐约约有琴声自小巷深处传来。循声找去,发现钢琴声是从一栋木瓜树掩映的红色小楼里流溢出来的。它时而如奔腾澎湃的海潮,时而如叮叮咚咚的山泉,伴着海风,和着涛声,在月光如水的鼓浪屿夜空久久回荡。
作者简介
刘兰生,江西宁都固厚人,毕业于江西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解放军文艺》《中华散文》《散文百家》《环境教育》《江西日报》等省以上报刊发表作品逾二百万字。获“第二届吴伯箫散文奖”、“全国首届'西柏坡杯’散文奖”等小奖十八次。《探索星空奥秘的年轻人》曾入选全国中学语文课本。多篇作品入选国家级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华散文百年精华》《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2010年中国散文经典》《中国散文大系.抒情卷》《江西三十年小说散文选》《江西现当代散文选评(1919——2014)》。著有散文集《大爱无言》《山村情愫》《绿野清风》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