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蒲秀彪迷茫六问诗兼说逍遥诗

                 回答蒲秀彪迷茫六问诗兼说逍遥诗

蒲秀彪迷茫六问诗

1. 诗是什么?

2. 诗是天然存在的,还是人为的?

3. 诗与人是什么关系?

4. 诗都有些什么特点?

5. 什么是好诗?

6. 诗是有用的,还是无用的?)

李侃答:

你问多少人就有多少说法,这就是诗的特点。

诗无功利之用,但它于生命有大用。这就是无用之用。

诗从形式上看,它的确就是分行文字。但为什么有些分行文字那么有味,而另一些分行又平淡无味呢,这其中就与人有关。

你敞开胸怀逍遥天下,你的心就安静,静而定,你就会倾听到诗的声音(其实它是沉默的并没有发声),然后你就把它记录下来。这中间人是诗的倾听志、记录者。记录当然包括语言的问题,毕竟记录是人干的事儿。但真诗是自然的沉默的声音(也可叫“自然的语言”),你用“人造的语言”去记录肯定有偏差。

诗人的能力有两种:一是发现能力,即倾听能力;二是语言能力。诗人的天赋要从这两个方面去看。

当然具体的人毕竟是个体性的,每一个个体都是那么的不同,你喜欢的他未必喜欢。因此,所谓的好诗应是相对谁说。除了诗的一些基本要求外,一首诗好不好,相对于个体之人来讲,喜欢就是好诗。

这个喜欢实际也在变。随着年龄增长口味会有变化。今天喜欢的未必明天我还喜欢。

写诗人在变,读诗人也在变。一首诗的好与不好,还要看我在那个阶段读或欣赏。我以为没有绝对的好(诗)。相对的好诗应该是有的。

逍遥诗

一个人只有处在本真逍遥状态,心性才空静空灵,才能听见宇宙神秘的声音(海德格尔称这种神秘的声音为“语言的沉默”)。诗人倾听到这沉默的声音(海德格尔叫这种沉默的声音为“道说”)并记录下来就成为诗(海德格尔叫这种诗人记录下来的文字为“人说”,即思、诗)。在此,诗人只是一个忠实的倾听者、记录者。海德格尔的这些说法,我以为透彻。

这里的关键,诗人必须是一纯粹逍遥状态的人。只有这样,胸怀才大,心灵才敏睿。否则,一切世俗功利的东西已经占满你的心灵,嘈杂无序,你怎么能静心聆听呢!那沉默的声音早离你八万里远了。

庄子的“逍遥”是建立在他的“齐物”论基础上的,“齐物”实际就是万物平等,无高低贵贱贫富长短优劣之分……说实话,这种生命状态有几个人做得到呢。关键是,否定了世俗功利,我们吃什么,我们的灵魂载体肉身可需要营养来维持的。所以,我认为庄子的逍遥状态在两种情况下具有现实意义:一是那些世俗世界中的失败者,有此逍遥状态,就不会走极端或走向绝路,他们自已可很好安慰安排自己的心灵。即能自己安顿好自己的灵魂。此为宽待自己;二是那些有此逍遥状态的人,在对待万物,特别是自己同类,就不会太苛刻,不会太势力。这样大家都有活路,万物就和谐相处、轻松愉悦,同时,也少给自己惹麻烦找痛苦。此为宽待他人。除此之外,我还是同意海德格尔的说法:人本来就在世俗之中,从娘胎出来就被抛入世了,我们不可能逃脱世俗功利。只不过我们这些要死者的生活和生命要“向死而生”,要向本真本初本源“回溯”,即从“非本真状态”向“本真状态”回溯。而这个“回溯”的过程,海德格尔称它为“追求真理”,也叫它“诗意的栖居”。

诗人呢。诗人是一群有能力把其间那些神秘声音记录下来的人。而记录下来的文字,就是我们所谓的诗。通常我把诗人称为口吐莲花的人。显然,诗人首先是一个善于倾听者,然后是一个善于记录者。莲花虽诗人口吐,但首先要能倾听得到。要听得到,就必须修炼自己的境界,必须向“本真存在”回溯。即必须有逍遥之状态才能写出诗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