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格律诗的终极诗体
格律诗一般分为绝句、律诗和排律,每种诗体又分为五言和七言,如五言绝句、七言排律等。绝句和律诗句数固定,其中绝句共4句,律诗共8句,而排律句数不定,至少10句,多则不限。比如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共44句。
称排律是格律诗的终极诗体,是因为排律最难写,这是由排律的特点决定的,尤其是对仗句太多。
一是排律也属于格律诗,必须押韵,平仄同样要求联内相对和联间相粘。因为排律句数多,所以平仄相对和相粘的难度就要比绝句和律诗高得多。
二是排律除了首联和末联外,中间所有的联都要求对仗,例如“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就属于对仗。诗中某一联对仗难度不大,但几乎每联都对仗这个难度就太大了,所有写过律诗的人应该都深有体会。
三是要避免“合掌”,避免诗意拖拉,结构松散。前两条是从格式上来谈,这条则是从诗意上讲。排律很长,对语言组织和结构的要求比较高,写不好就会出现诗意重复的句子,甚至会因功力不够而拼句“凑数”现象。短短的律诗都容易出现“合掌”,比如李白备受质疑的“红颜弃轩冕”和“迷花不事君”,诗意确实有些许重复,更不用说一般人写更长的排律了。
四是因格式所限,要写出高水平的排律很难。李白为什么不爱写律诗?因为受到的束缚太大。我们不考虑格式,天马行空地写,写出优秀作品都很难,更不用说排律的联间相粘、联内对仗等种种限制了。遣词造句受到很大限制,如同带着脚镣跳舞,诗意的表达往往不能挥洒自如、淋漓尽致,诗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往往会大打折扣。
因为难度太大,今人写排律的已经很少了,写好的就更少。其实很正常,从产生排律至今的历史长河中,我们能说上名字的优秀排律作品有多少?毫不夸张地说,凤毛麟角。
但唐朝写排律的人其实很多,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人人都会写,因为科举考试诗赋项篇考的就是排律,一般要求当场写12句,以五言为主。
流传下来的最出名的应试诗,莫过于钱起的这首《省试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中间每联的对仗都很工整。说实话,这首诗我非常喜欢,尤其是最后四句,非常传神,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而余味无穷。
要注意,并不是五言或七言长诗就是排律,像《长恨歌》、《琵琶行》、《春江花月夜》这些长诗都不是排律,而是属于乐府诗,是古体诗的一种。我在网上曾看见有人发文,称“《古风 登高望四海》是李白的经典排律之一,很多人都没读过”。这就有点搞笑了,题目明明写得很明白,是古风,也属于古体诗,怎么会是排律呢?
最后再分享一首比较经典的排律,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同样对仗工整。此诗的最后一句非常传神,乃流传千年之佳句,此句对于老年人是莫大的鼓舞和心灵慰藉。
排律很难写,我们现代人可不可以写排律?当然可以,但要量力而为,需要时才写,而不要纯粹为了写而写。要写出情景和风格,不要纯粹为了对仗等形式而拼凑诗句,避免造成堆砌辞藻、词不达意和无病呻吟,否则拼凑一大堆对仗句,会让人感觉是在炫技。
好了,看了这篇文章,大家对排律是不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