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初次见面,就急着加好友的人,往往是这几种
网络上有个段子,说不少成年人的一天,从打开微信开始,从关闭微信结束。
面对面坐着,或许无话可说,但只要微信留言,却总能收到回复。
微信交流,似乎越来越占据着重要地位。
因此,很多人初次见面,就忙不迭地说,要加为好友,他们往往是以下几种人。
01
推销商品的店员。
午饭后,同事小美邀请我陪她去逛建材大市场。她家的新房正在装修,虽说已经承包给装修公司了,但小美总觉得有不少猫腻,就想要去实体店看一看。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我们挑了一家很大的店面,从瓷砖、卫浴、到门窗、家具,货品琳琅满目,各种特价也很是吸引人的眼球。导购员热情地介绍着,业务很是娴熟。
转了一圈下来,小美忍不住感慨,不看不知道,一看才知道套路太深了。看着她如梦初醒的样子,导购员赶紧接话:“加个好友吧,这样你就可以随时问我了,不买也没关系的。”
面对着如此的诚恳和热情,小美真不忍心拒绝。她也赶紧掏出手机,连声说着:“嗯,这样最好了,只是会很麻烦你哦!”
从店里出来,小美大发感慨,平常总是抱怨自己的工作这里不好那里不好。但至少,还不需要向店员一样,遇到一个人,就想着如何推销自己。
说是加为好友,但实际上,就是一种营销。虽然有的商家已经无需靠着刷屏来提醒顾客,但总会以各种温馨提醒、新品推介等方式,不时在你的朋友圈出现。对于他们来说,每一个“新朋友”,都是一个准客户,必须用心用情维护好。
02
刚入职场的新人。
二十年前,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和同一批入职的同事,都在全体职工大会上,给大家鞠了个躬,还做了自我介绍,算是那时候的一种“仪式感”。
而如今,公司有新入职的员工,首先露脸的地方是“加入工作群”,你是哪个部门的,就会归结到哪个部门,当然,还有一个“大群”。在群里面吆喝一声“新人报道,请多关注”,再加上主管带头发出“热烈欢迎”的表情符号,就会收到一长串的“热烈欢迎”,这也算是和大家见过面了。
当工作正式开始,你和搭档之间,和领导之间,也许在介绍完自己之后,就是提出加为好友的请求了。
虽然很是忐忑,需要鼓足勇气,但至少说辞还是有的:“为了便于工作上的交流”。一般情况下,都不会被拒绝。
但有心的人,却会做好备注,将朋友圈设置为分组可见。毕竟,如果自己的风格领导不喜欢,也怕在工作上生出变故。
03
酒桌饭局上的陌生人。
很多事情,在工作中无法解决,但摆在酒桌饭局上来谈,似乎就容易得多了。
因此,很多人,为了谈生意、谈合作,不得不参加各种各样的酒局、饭局。在觥筹交错之间,除了要有酒量,还要能说会道,处处引经据典,以此来彰显自己的能耐。
你说话的方式、内涵,都彰显了你的才华和人品。因此,饭局将要散场的时候,就会有人主动来加你为好友。
当然,为了取悦他人,为了达成合作,你也要学会察言观色,主动去加别人为好友。从陌生人变为点赞之交,多半是这么来的。
04
分到一个班的新生家长。
不管家庭条件如何,只要孩子在升学的时候被分到了同一个班,又分到了同一个组,或者是同一个寝室,那么素不相识的家长,多半会在第一时间加为好友。
相较于前面几种情形,也许加完之后,就成为陌生的“陌生人”,最后都不记得谁是谁。原本不熟悉的家长之间,因为孩子的缘故,总会有聊不完的话题。
从孩子的生活习惯到学习习惯,从家庭表现到学校表现,每个人一开口,就像关不上闸的水龙头,滔滔不绝。言辞之间,是对孩子的期待,是自身无处安放的焦虑。
也许,通过这番倾诉,会发觉,原来,天下父母都是这般瞎操心,那份焦虑也就得到暂时的缓解。育儿的道路上,有了新的同伴,也就淡定了许多。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有一个过程的。
初次见面,就着急加对方为好友,其实很唐突,表现都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经过几次交流,或者能够看到对方的朋友圈动态,就会明白,有些人,真的适合继续交往下去。
但拒绝的话总是很难开口,就是采取“冷处理”的方式,也会得罪人。因此,不用那么着急加为好友。真的需要交流,还有很多方式,最重要的是且行且珍惜。
作者:如风轻似云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