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钧瓷的鉴定和现实意义
在中国历代各瓷窑的发展史中,钧窑,可说是历史最长,影响也广,从唐至今一千三百余年,今天仍焕发着灿烂的光彩和迷人的魅力。这与“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钧窑工艺特色有直接关系,正是这种“钧无双”的艺术效果,钧瓷成为历代帝王的专宠而蒙上一层高贵神秘的色彩,由于“钧无双”而流传唐玄宗有“钧不随葬”的旨意,后代发掘的随葬品中也好像没有发现官钧瓷。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中最富特色的钧窑,由于备受宋代帝王喜爱而对官钧窑的垄断,其珍贵程度从“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等传言中可见一斑。因此而诱发的仿制之风也是必然。有仿就有鉴,有关钧窑鉴定的一些经典观点:
清末许之衡在《饮聊斋说瓷》中说:“元瓷之紫聚成物形,宋均(钧)之紫弥漫全体。”
清末寂园叟的《咏陶诗》:“柴窰不可见,存者唯禹钧,钧也汝也皆宋器,蚯蚓走泥迹已陈,欹斜屈曲若隐现,以此辨其赝与真。宋后莫能仿制者,造化巧妙何其神。汝窑糊以玛瑙釉,未若钧紫弥可珍。”
现代收藏家马未都先生也说:“明国以前,宋钧鉴定有绝对特征,这个特征被喻为'蚯蚓走泥纹’”。但他接着又说:“最近这些年,河南神垕镇的瓷厂不停攻关,已经能把过去的特征准确地仿出来。所以蚯蚓走泥纹已经不是鉴定的绝对特征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