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记录思绪洪流
很久以前,人们发现了一种状态叫做“思如泉涌”,于是就有了一种需求叫做——接住“思如泉涌”……
偶有闪现的灵感如片段的烟花绽放于深蓝色的夜空,虽短暂却亦可用图片、视频以记录,——养成习惯,平时准备个小本本或直接记在手机“记事本”上就会很少遗漏。
但真的思如泉涌呢?或如瀑布般倾泻而下,扑面而来,势不可挡,那又该如何是好?
当然,你可以选择一种很超然的方式,——什么也不做,就在那里静静体会这种思绪洪流……
你可以把这个过程视为一种享受,但或许记录下来的意义会更大些。
任何一个重度灵感依赖症患者,眼睁睁思绪从心头“升起—消逝—升起—消逝”而束手无策,一定都经历过那种抓狂与无助。
“那就记录下来么!”——好啊,你如何记录呢?
手写笔记,一支水笔在纸质笔记本上手写记录。除非学习过手写速记,否则很难一字不落地完整记录,——手跟不上思想的速度。日常它更适合记录重点词句,再回头整理出内容大意。
录音笔,我曾经用过。采访还行,但记录思想,尤其是比较跳脱、鲜活难以描述的灵感类内容就容易卡壳了,——跟那儿沉默半天想如何措辞,录音笔却一直在开着,回听时会有大段大段的空白。其实语言本就是对思考的二次提炼,录音时的语言表述是在强行二次提炼,往往会导致思虑阻断或不流畅。因为当时没有倍速播放功能,导致回听整理又得花不少于一倍的时间,而且不易检索,效率不高。
电脑文字输入,同样具有速记专项技术。对于当下大部分人使用拼音输入法,电脑打字更接近于将表述内容内心拼读的过程。而拼读也会打断或暂缓思考过程。而且看着那些字符段你会下意识的想要字斟句酌、进行修改,然后思绪又被打断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记录方式,习惯了就好。我是随身带袖珍笔记本,日常工作主要用电脑码字,还配了套青轴机械键盘,就是老式打字机“咔哒、咔哒”那种。传说这是输入感、流畅度最好的一种,经常一路电光石火几百字就出来了。但总要回去纠错,“的地得”就不说了,“甚好”蹦出个“肾好”,“前人”飘出个“前任”,导致歧义。有时一下打了千八百字,还真得捋一遍这段我想表达个什么意思。用户体验不是太好,所以很少用其首录。而我偏爱的首录方式是——毛笔书写。
当灵感蠢蠢欲动,即将喷薄之时我便铺纸舔笔落墨,旋即而就。我虽不擅书,却偏爱以书首录,是有原因的:
当你掌握了正确笔法,书写就会成为一种流动(尤其是行草二体),那速度完全可以实现心手相称,——手赶上了心的速度。甚至于当你不计工拙、无妨错漏时,你还会出现“手等心”的时候。与拼音输入法不同,这里错个字,丢个字,少一画,多一笔什么的的确无伤主旨。
而且不经意间的笔画粗细曲直变化、行气章法,也都承载了你的情绪,回看时又多了一层信息内容,能更充分反映出你当时的所思所感。或者说它最大限度的保留了灵感来时的原始状态。
具体描述一下那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纸平茶满,边添墨边思考,只要心头有词句生成便落笔成字,两者几乎是同时进行的。
你的灵感是线性的,你的书写也是线性的;你的灵感是跳跃的,你的书写也可以是跳跃的,——那张纸听你的。每每于此,不知不觉间便数纸已就。
尽意也,尽兴也~~
当然,尽意而未能尽兴之时,不忍辍笔,也难免胡说八道两句……
在当代都说书法缺失现实的应用场景,可我却偏偏找到了一种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应用方式(至少对我而言)。
或许它也适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