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我嫂子把“陪嫁房”卖了,我妈恼羞成怒:凭什么不送给我养老
我有酒和茶。
你有故事,就来找我。
01
《论语》:“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这句话讲的是做人的原则问题,意思是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怨恨自然就不会来了。
很多人应该对此有过切身的感受,当你无视自己有没有问题,一味地怨天尤人的时候,如果你能跳出来换个时间看待自己,你会发现自己充满怨恨,你会认为自己过得不好都是拜别人所赐。
而事实上,起决定作用的永远是内因,即便有外在因素的影响,我们让人可以自由决定做什么不做什么,多去思考下自己为什么会被影响,比盲目怨天尤人要好。
人活着不能只是“向外”要求外部世界,还要懂得“向内”要求内部世界,只有自己强大了,懂事了,方能以不变应万变。
话虽如此,但有些人活了大半辈子已经习惯了无视自己,要求这样的人向内审视自己会很难。只能说,其他人尽量避免重蹈他们的覆辙,另外该远离的远离,该尽力纠正的纠正,就像下面这个女人谈及她母亲时所说:
『得知我嫂子把她的陪嫁房卖了,我妈恼羞成怒,直接找上门质问我嫂子:“凭什么不送给我养老?你凭什么私自卖掉房子?你知不知道你现在已经是婆家的人了?你的人都是婆家的,你的房子当然也是婆家的,你有什么资格不经过我同意把房子卖掉?”
虽然我不是当事人,但听了我妈的话,很不舒服,我嫂子肯定更不舒服,因为我妈说的话以及她的态度,完全是蛮不讲理。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我嫂子的陪嫁房都属于她,她有足够的资格决定如何处理,反倒是我妈根本没资格指手画脚。
从那之后,她们俩的关系变得很糟糕,在我看来,这都是我妈不懂“静而不争”导致的恶果。一个人在年轻时懂得不多可以理解,但是人到晚年了还不懂什么叫“静而不争”,最终得不到善待也是没办法的事。
她什么都不缺,而且我哥嫂也不是蛮不讲理之人,她根本不用提任何要求就会被善待,可她偏要贪心不足,不知道是为了向别人炫耀,还是为了卖弄自己作为长辈的身份,自己把自己的路走窄了,真的很可悲。
我跟我哥跟她讲道理,她听不进去,我们没办法,只能静观其变,出于对平衡生活的考虑,我们不可能被她牵着鼻子走,只能按照我们自己的节奏把该做的事做好,希望她能好自为之,慢慢想通怎样做一个值得被人尊重的长辈,否则就算依旧被善待,一家人的关系不好,她的晚年生活也不会好过。』
02
在《神圣的成长》一书中,尼采说:“过度沉湎于往事,会让我们的心被往事束缚,如此我们就无法注意到接下来的各种新的人生经历,更不会由此产生新的认知和价值观。”
所谓“过度沉湎于往事”,其实并非指的是沉湎于往事本身,而是沉湎于往事伴随的各种坏情绪。比如很多为情所困的人,总是回首往事,只是在沉湎往事造成的心理障碍,诸如“他凭什么这样对我”之列的心思,就已经超越了往事本身,变成了作茧自缚。
前面那个女人的母亲的问题也很普遍,她可能在年轻时吃过苦,过过苦日子,羡慕嫉妒过别人,被人看不起过,内心深处一直不甘心,想要扬眉吐气超越别人,靠自己行不通的情况下,一旦有了靠别人可以扬眉吐气的机会,她就会一意孤行。
这样是不对的,因为你不管跟谁较劲,归根结底都是在跟自己较劲。当我们较劲的时候,其实可以退一步去考虑,假设真的让你较劲成功了,你就幸福了?满足了?比如前面那位婆婆,就算媳妇把房子送给她,她感觉自己超越别人了,又能怎样?自己的生活还得自己过。
03
人活着虽然应该有自信,但是不能盲目自信,不能盲目认为自己是个完人,这很明显不切实际。
诚如尼采所说:“你肯定认为自己是一个强大而勇敢的人,可事实上呢?你会因为一点儿小事而生气和烦恼。此外,你必定也为了追求安全且有保障的人生,始终恪守着节约、稳妥的美德。”
这要求我们不仅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倒不是说我们要摆脱所有的束缚和规则去活,而是要清楚自己想要过怎样的生活,自己受着怎样的束缚,哪些束缚应该保留,哪些束缚应该挣脱,只有你自己决定了何去何从,才算得上是靠自己掌控了自己的生活。
我们不能如同过客一样仅用双眼观望就匆匆离去,要用全部身心深入体验人生,只有用心了,才会有深入的判断。不管是判断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对是错,还是判断自己坚守的规则是对是错,能够适时做出调整让自己更满意,就是圆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