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减少是指外周血中血小板的数量低于正常范围,血液中血小板计数<100×109/L。血小板减少程度较轻者,会有鼻出血,牙龈出血,口腔黏膜出血的症状;重者可表现为脏器出血,特别是致命的颅内出血。血小板减少常见于多种血液性疾病、风湿免疫病、放化疗损伤及药物相关性血小板减少。
按照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可分轻、中、重度。血小板的正常值是(125~350)×109/L,一般在(70~80)×109/L为轻度减低,低于50×109/L为中度减低,小于20×109/L为重度减低。
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骨髓病性疾病,最早出现的表现就是血小板减少;氯噻嗪类药及其协同剂,这些选择性抑制巨核细胞的因素,也可引起血小板减少。
诱发血小板减少的原因较多,可能源于血小板产生不足,脾脏对血小板的阻留,血小板破坏或利用增加,血小板分泌异常以及丢失等。不管何种原因,血小板减少较严重的情况,都会引起典型的出血。
血小板减少会引起鼻、牙龈、口腔黏膜、胃肠道出血等系列症状,还可出现月经血量增多、血尿等,皮肤上会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者淤斑,严重的情况还会引起内脏出血,特别是致命的颅内出血。
血小板减少,临床上一般选择合适的激素类药物治疗,维持血小板数量的正常,避免身体的出血,同时还会输注血小板,应用止血剂,应用血小板生成素和支持治疗。
- 就诊科室:
- 血液科、急诊科
- 疾病别称:
- 无
- 是否常见:
- 是
- 伴随症状:
- 瘀斑、血肿
- 好发疾病:
- 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肝脾肿大和骨髓纤维化的晚期
- 治疗周期:
- 视血小板减少原因而定,一般配合医生治疗后可获得缓解,要避免反复发作。
- 常用药物:
- 醋酸泼尼松、氨肽素、促血小板生成素
- 常用检查:
- 凝血功能检查、束臂试验、骨髓穿刺跟骨髓活检、血小板计数
- 是否严重:
- 血小板减少严重者,会出现呕血、黑便、血尿及脑出血等。
- 重要提醒:
- 血小板减少严重者会出现血尿、黑便等症状,甚至会出现颅内出血,重要脏器的出血往往就会致命。
血小板生成障碍性疾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和骨髓纤维化晚期等。
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疾病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系统性红斑狼疮、风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症等。
血小板分布异常引起的疾病
肝脾肿大和血液被稀释,肝脾肿大时,外周血中血小板数量减少。
在治疗恶性肿瘤时,电离辐射、抗代谢剂和烷化剂等理化因素,抑制骨髓,引发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减少初期,躯干的皮肤会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甚至是瘀斑,牙龈渗血,脸色苍白等常见现象发生,有时空腔内还会出现小血泡,外伤后血液流血时间较正常人长等。
急性血小板减少,多发生在病毒感染或上呼吸道感染的恢复期,如风疹、麻疹、水痘、腮腺癌等都会导致血小板减少疾病的出现。有时会出现大片的瘀斑、血尿、黑便,甚至会有颅内出血。
慢性型血小板减少,疾病的发展程度比较长,患者会有出血轻和皮肤、鼻、齿龈出血以及轻度脾肿大等情况,大部分患者会反复发作。
血小板减少,常伴随有其他症状出现。
胃肠道出血
出现大量血便和黑便,出现生命体征的不稳定,严重时需要输血治疗。
脑出血
脑出血目前救治比较困难,常常会危及生命,必要时手术治疗。
出血
皮肤黏膜出血和脏器出血。脏器出血包括消化道出血,咳血,血尿,严重的甚至颅内出血。最严重的并发症就是脑出血,常危及生命。
血小板减少主要是看减少到什么程度,具体包括:
血小板是30×109/L以下,需要收治入院,在医生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血小板20×109/L以下,又称为血小板危象,可能要预防性输注血小板。
血小板10×109/L以下,严重出血,会危及生命,立即前往内科急诊就医。
2.如果血小板减少情况比较严重,为避免大量出血的危险,应及时前往急诊科就诊。
患者年龄?血小板减少的表现是什么时候发现的?
平时是否有出现鼻出血、牙龈渗血,或者严重吐血、便血、尿血等症状?
皮肤上是否有出现瘀点、瘀斑?颜色、大小、范围?
近期是否有风疹、麻疹、水痘等疾病,有无接种疫苗?是否有用药控制?
是否有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肿瘤化疗等病史?治疗情况?
凝血功能
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D-二聚体是检查血中凝血因子、凝血酶原和血小板功能的重要指标。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计数不足,凝血机能就会发生阻碍,通过血小板计数有助于对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做出诊断。
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检
进一步检查骨髓造血组织和增生程度,骨髓里面产血小板的巨核细胞的数量、形态是否正常,筛查相关血液系统疾病。
束臂试验
束臂试验又称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在毒物刺激或药物过敏时,毛细血管的脆性或通透性就会增高,造成束臂试验阳性,是检查血小板减少的方法之一。
血小板减少的诊断,主要是要明确发病原因,然后对症治疗。
需要多次化验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
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有无成熟障碍。
综合病史、实验室检查以及特殊检查结果,进一步明确血小板减少的病因诊断。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会引起免疫性的血小板减少。
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等继发性因素,可以引起血小板减少。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及慢性白血病也会引起血小板减少。
特殊药物、妊娠、自身免疫性疾病、红斑狼疮等原因,容易引起血小板减少紫癜。
如果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通常患者停药后即可恢复,也可卧床休息,避免意外受伤。
一般治疗
急性病人发病初期,应减少活动,避免创伤;重度者应卧床休息,积极预防,控制感染。
药物治疗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的成人患者,以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主。
急、慢性型出血较重者,应首选肾上腺皮质激素。
丙种球蛋白主要应用于血小板计数极低,并有高危出血风险者。
药物治疗无效者,可以选择环磷酰胺或造血干细胞移植,也可进行脾切除术,具体要根据不同的病因进行分析,并选择适当的治疗措施。
绝大多数血小板减少,与营养没有关系,但在治疗时也要调理饮食,补充高蛋白质,进食少量温度适宜的流质饮食。同时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等。
饮食要营养丰富、均衡,出血情况好转后,可逐步改为半流质或流质饮食。
叶酸、维生素B12缺乏等营养性疾病的发生,需要补充相应营养素。为防止发生消化性溃疡和骨质疏松,建议适当食用牛奶、苏打饼干等高钙食物。
避免进食坚硬、刺激性食物。
血小板减少患者在生活上进行相应的护理,避免剧烈活动,预防磕碰、创伤,防止意外的发生,有助于症状的消除或疾病的恢复。
急性发作期患者应卧床休息不做剧烈活动。
注意饮食卫生,不要食用坚硬的食品,饮食以清淡和易消化食物为主。加强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避免口腔黏膜与齿龈出血。
密切观察,纪录瘀点和瘀斑情况,如大小、形状和颜色等,一旦有破溃和出血时,就要及时消毒处理。明确诊断后,定期复查血常规,监测血小板水平。
血小板减少患者,在得知自己的病情后,需要接受长时间的治疗和调养,情绪会非常低落和焦虑,要保持心情的愉悦,避免负面情绪影响患者病情的恢复。
对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糖皮质激素治疗虽然有效,但是长期大量应用或者突然停药,都会产生很多不良反应,必须在医生指导和监督下用药,不可自行增减、停用药物。
血小板减少,时常见血液出血性疾病,除血小板减少本身的预防外,还应预防可能引起的并发症。
血小板减少的预防措施具体如下:
预防感染,特别是上呼吸道感染;
肿瘤化疗的病人进入骨髓抑制期时,可使用血小板激动剂来预防血小板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