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文史
一、特殊地利与神秘文化
宁乡,西靠雪峰山东麓,毗邻曾“不属州统,不为县辖”之古老、神秘的梅山古文化区;南峙衡山余脉;东北开口于洞庭湖区和湘江,沩水、楚江、乌江、靳江如脉竞流;山河间呈大小不一的多级盆地,曾有“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诸多山寨,如得胜寨、瓦子寨、司鼓寨、南边寨、白石寨、罗仙寨、师古寨、芙蓉寨、山角寨、螺旋寨等;还有“炭河里”那样的古方国,惊现3000多年前的神秘青铜文化,令多少人费思解读。
1958年起,宁乡黄材的杨青先生深入研究本地姜氏美女教、傩神教、梅山教、“南蛇变龙”传说等民间文化,创“地理气候决定论”。他认为,华人是从云贵高原下来的原始“能人”、智人,为寻求最佳生存空间,而聚居在北纬27°55′~30°23′的洞庭湖区等长江中游。北纬30°乃神秘地带,墨西哥、埃及、西亚两河流域南部等许多古老文明皆源于其中。洞庭湖区位于亚欧大陆的东西斜面上,6000—8000年前发生由采集野生稻至栽培稻的“农业革命”,渐出现以蛇为氏族图腾的原始宗教,形成“南蛇变龙”的系列文化。
龙的原型是什么?历有种种说法。杨先生将图腾生态文化学与考古学、历史学缀连,破译龙的生物原型即洞庭南蛇。《本草纲目》释南蛇为“羽毛如髯”的蚺(蟒)蛇,今海南黎族仿龙“文身”的花纹,仍称为“蚺蛇美孚”;汉、苗、瑶、畲族宗教中,均有“南蛇变龙”仪式。作为神巫和天神标志的“南蛇”之“图腾”——“饕餮”和“龙”的古音,即源于洞庭早期智人“蚺蛇体大,其形委佗,有余、移、佗三音”的形象语言,与甲、金文中的“龙”字、青铜器玉器上的象形龙及史前的堆塑刻画龙纹相似,从而认定中国龙的生物原形,即源于20万年前的图腾南蛇——蚺蛇。
杨先生循“地理气候决定论”,考证神农氏的“农业革命”(含稻作、制陶、畜牧业等)比西方早4000年以上。按洞庭湖区的特有环境,推其为人类演化必经的“图腾智人化”中心地带,从而改写“黄河源头论”、“西方传播论”史观,与《禹贡》“长沙乃三苗之国”、《荆州记》“炎帝立长沙厉山国”及至今仍存在于宁乡民间的“南蛇变龙”民歌相印照。这是对宁乡因特殊地利而产生神秘文化的有益探索,对“炭河里”青铜文明的一种解读。
宁乡母亲河的发源地沩山,是富硒、富锌宝地。硒(Se)、锌(Zn)被称为“长寿元素”“智力之源”“生命之花”。湖南农业大学李元沅教授及其团队对长沙地区的土壤作过大量化学分析,测得沩山某地二长花岗岩、茶园土之锌含量分别达115、35.1毫克/千克,测沩山6个点的土壤硒含量均值为0.68毫克/千克。一般而言,锌、硒含量达1.0~2.0、0.4毫克/千克即为富锌、富硒。因之笔者多次听李教授讲:“沩山富硒、富锌,所以宁乡人会养崽、会读书”。这或是对宁乡人杰地灵的又一解读。
二、循明嘉靖《长沙府志》,觅宁乡历史文化
2017年,长沙市重新出版明嘉靖《长沙府志》,系从日本国会图书馆影印,经梁小进、范洁点校,今长沙所存最早的完整府志,对宁乡的地理、古迹、名胜多有记载。
如《地里纪》载:宁乡,去郡西一百二十里,四境之内,凡广二百五里,袤六十五里。乡五:释褐、崇德、浮丘、温泉、 秀士。编户二十里。洪武,户三千七百二十一,口 二万一千五百八十一。嘉靖,户三千一百九十 一,寄庄(为避赋役而易地易名置田庄)一百三十五,口 三万四千九百一十六。大沩,在治西一百四十里,周围一百四十里,草木深茂,鸟兽群聚,沩水出焉,唐裴休葬此……大雾,在治南五十里,峻岩深谷,云雾常覆其上,宋建炎间,金骑至境,刘廷佐驻兵于此。东鹜,在治西一百里,山多野鹜……芙蓉,在治西一百五十里,山形耸削,层出叠见,如芙蓉之状,故名,山顶有井,水泉清冽,四时不渴。麒麟,在治东南七十里,山层稜如麒麟然。道山,在治东三十里,因五峰、南轩讲道而得名,有书院遗址在焉。罘罳峰,在治西一百二十里,山顶石峰森耸,如笋如屏,因名罘罳。灵峰,在治东三十里,五峰书堂在焉。九祖峰,在治西六十里,世传唐张九龄弟九祖居此……玉潭江,在治南半里,有三源:一出大沩山,一出芙蓉山,一出湘乡之丰山,三水合流,环县治而东,至新康口。玉堂江,在治西四十里,宋易祓为学士时曾驻此,故名。乾江,在治西一百八十里。乌江,在治南十里。龙化溪,在治东飞凤山之阳。凤凰溪,在治南四十里。紫溪,在治西北一里,自方山发源,至玉潭狮子湾,逶迤横绕,溪岸土色皆紫。云溪,在治东三十里,宋胡宏尝游于此,有“瀹尽心头事,飞潜总不知”之韵。玉潭,在治南江之涯,世传玄宗幸蜀经此,坠玉镫于潭中,故名。按:《唐史》玄宗避禄山之乱,由凤翔历汉中,幸成都,乘舆往返,俱未尝经此,旧志所传,谬妄无据。乌龙潭,在治西八十里。犀潭,在治西南三十里。狮子潭,在治南七十里。温泉,一名灰汤泉,在治西九十里,泉出流为三坎:上坎水沸可以燖牲,中坎热可以浣衣,下坎温可以濯。洋泉,在治西三十里。玉泉井,在县治前。醴泉井,在治东,其水甘美如醴。东沧湖,在治西南五里。黄蒲湖,在东沧之尾。清湖,在玉潭江之南半里许。
《建置纪·宁乡县治》:在香林山之南、通安街之北。宋建隆间,知县蒋文炳创建。元末毁于兵燹。洪武初,知县薛德昭鼎建。宣德间,知县朱节撤而新之,岁久倾圮。成化元年,知县孟祥重建。十五年,知县晏镳以恶旧谯楼东向不正,用桑枣园地易民黄镇住基辟为路,建正门三楹。弘治十一年,知县张翔塞新开门,路仍循旧谯楼出入。嘉靖二年,知县胡明善乃拓大其地而重新焉。《建置纪·关梁》:东关在云街东,即朝阳门,知县张翔建。南关在玉潭街即迎薰门,知县黄甄建。西关即通安门,知县胡明善建。北关在玉潭街即拱极门,知县黄甄建。
《学校纪》:宁乡县学,旧在县治之南关外,毁于黄巢之变。同光二年,知县梁贵宾乃迁于县治之东,复毁于元末之变。国朝洪武三年,知县薛德昭即旧址创之。正统五年知县梁俊,成化知县黄甄、郑惟楠加修萁焉。嘉靖三年,知县胡明善乃撤其旧而大之,斋二,曰兴贤、广业。十年,奉制增置敬一亭。
《书院》:道山书院,在宁乡县道山之阳,宋胡仁仲、张南轩所筑,以讲学于此,今废。玉山书院,在宁乡县治之东,嘉靖甲申,知县胡明善初建之。
《正祀纪》:社稷坛在县治东凤山之侧。山川坛 在县治西一里。城隍庙在县治北三里。厉坛在县治北玉潭街 。南轩祠旧在棂星门右,岁久倾圮,弘治四年,县丞刘恺迁建明伦堂之东,合魏国公同祀焉。灰汤庙 在县治西九十里,祀汉威武大将军刘公云停侯、汉司大丞相蒋公恭国公。栗相公庙 在南关外,其神姓栗名万全,五代时人,因阵亡,葬于长沙之梅薮,有灵验,都御史李兴邦立庙祀之。蒋琬庙 在治北,即其故宅,俗名伏虎庙,前有伏虎井。
《丘墓》:张浚墓在宁乡县西一百一十五里,俗呼魏公墓,子栻墓亦在其旁。裴丞相墓在宁乡县大沩山下。易祓墓在宁乡县西沩源屏山顶,世家释褐乡人,累官至礼部尚书,谕葬于此。罗谕德墓在宁乡县南三十里,石龙峰善山寺前,仲儒,宋光宗时登进士第,累官户部员外郎兼谕德,端平甲午故,赠奉议大夫,葬于此。刘学士墓在宁乡县西南一百一十里唐市,彦举,宋理宗时为学士,没葬于此。袁焕卿墓在宁乡南十里,湖州坪大洪山之阳;焕卿,宋理宗朝登进士第,累官端明学士,拜官五日卒,给传,还葬于此。谢英墓在宁乡县南七十里,麒麟山之东;英,宋孝宗时读书道林,隐德弗仕,后当道以名闻于朝,征召屡至,托疾不起,卒葬于此。欧道墓 在宁乡县西北三十里,孟子山右;道,官至中书令史,卒于官,给传,还葬此。
《名胜纪》:识山楼在宁乡县大沩山南,有宋易祓记。五峰书堂 在宁乡县之灵峰,宋胡宏所筑。英谢台在宁乡县南一百里,唐谢楚读书于此。 慕严台在宁乡县西南九十里,有巨石立于水涯,高可三四丈,周围十余丈,宋隐士谢楚华一日至其下,忽追忆严子陵之高风,徘徊久之,乃命工镌三大字于石,曰慕严台,至今苔藓蚀,而字画可辨。读书台在宁乡县南七十里,地名张冲,有石柱高耸,广可二三丈,平坦光莹,不生草树,宋隐士谢英读书其上,故名。“沩宁十景”:玉潭横秀、天马翻空、飞凤朝阳、灵峰月夜、汤泉沸玉、大沩凌云、石柱书声、香山钟韵、楼台晚色、狮顾岚光。
《寺观》:香山寺,在县西,宋淳祐建。大沩寺,在大沩山,唐建。上流寺,在县西一百八十里,宋政和建。灵应寺,在王溪山下,至元甲午建。白云寺,在县南六十里。赤江寺,在县东五十里。善堂寺,在县南十五里。资圣寺,在罗溪山下。南阳寺,在县南四十里。吴溪寺,在县西二十五里,宋乾道建。回龙寺,在白云山下。资福寺,在县南五十里。云盖寺,在县南九十里。乌江寺,在县南十里。善山寺,在石龙峰。广明寺,在县东二十里龙福山下。普济寺,在县东二十里高峰山下。三角寺,在县南七十里。五龙寺,在县西六十五里。白鸡观,在县西玉几山,元至正间建。景德观,在县西一百三十里。紫阳观,在县南六十里。佑圣观,在县西一百一十里。
《仙释》:僧齐己, 姓胡氏,南唐时出家于大沩山寺,性耽吟咏,而项有瘤赘,时号诗囊;乐山水,不事请谒,与郑洛、沈彬、僧虚中相友,载《霏雪集》。
循府志寻寻觅觅,500年前的宁乡山水、名胜跃然纸上。对照今天,沧桑巨变,万物更新,更显其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让人感概万千。
三、惊世骇俗的人才群体
各类人才群体不断涌现,是宁乡深厚历史文化的时代结晶。
论经世致用,当首推“湘人第一相”蒋琬——继诸葛亮后任蜀国丞相。其后,有定居沩山的宰相裴休、宋户部尚书周堪赓;有被左宗棠赞之为“才可匡时,气能盖世”的陕西巡抚刘典——助左收复新疆,为平定阿古柏叛乱、保卫新疆,立下不朽功勋。
论宗教大师及文化影响,密印寺被喻为佛教界的“黄埔军校”,是禅宗五派之首的沩仰宗祖庭:创始人灵祐禅师(771—853)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至此开宗立派。相传唐宣宗大中三年(849),皇子得恶疾,看尽名医皆无效,宰相裴休遂送自己的儿子裴文德代皇子在密印寺出家,赐号“法海”,即著名的金山寺 “开山裴祖”。因裴休奏请修建,密印寺沩仰宗得以弘扬。享“楚陶三绝”之誉的陶汝鼐(1601-1683),明亡剃发入密印寺为僧,号忍头陀。
其时,十里之外,另有一寺,因李景让奏请,赐额同庆寺。生于同庆寺佃户家的诗僧齐己(863—937),6岁多就随佃户孩子为寺庙放牛,学作诗,语出天然,成晚唐著名诗人,《全唐诗》录其800余首,仅次于白居易、杜甫、李白、元稹。由齐己学生西文辑印行世的《白莲集》,以雕版刻印于公元938年,是至今已知湖南文人诗集之最早的雕版本,开一代诗风,熏陶后生无数。
宋绍兴年间(1131—1162),福建崇安经学家胡安国携儿子胡宏在道山(亦名灵峰山)筑室讲学,名灵峰书院。明嘉靖二年,县城创有玉山书院,后更名为玉潭书院,周在炽、黄培英、童翚、周瑞松等先后为山长。清时又先后建南轩、云山书院,催生科举人才群体。
宋淳熙乙巳(1185),巷子口之“博学多才、素工诗词、文人博士交相倾慕”的易祓(1156—1240)被荐于朝,列殿试第三,赐释褐状元(宋代除正奏状元外,还有特奏状元、释褐状元。释褐:脱布衣换官服之意);丁亥(1227)被赐朝议大夫宁乡开国男,与汤璹、王容并称“长沙三俊”,官至礼部尚书。
从南宋淳熙五年(1178)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宁乡涌现进士51名,其中2人为“赐同进士出身”,2人为明经(以经义取士),另有武进士两名。
这种“大好形势”与历代移民密切相关。从唐宋至清,特别是元末明初、明末清初,湖南迭遭蹂躏,十室九空,经济衰败。大批移民使经济恢复,人口素质更新。大凡离乡背井迁往他方的移民,多具开拓意识、勤奋创业精神,形成锐意进取的良好风气,熏陶士人,不负斯土。如:
张栻(1133-1180),字乐斋,号南轩,祖籍四川绵竹,名相张浚之子,主讲岳麓书院,从学者数千,奠定湖湘学派规模,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后葬“官山”其父张浚墓侧,子孙多以宁乡为籍。
袁仕文,先祖于宋初由江西泰和迁宁乡,淳熙五年(1178)进士,官至吏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
刘彦举,理宗端平二年(1235)进士,其祖于宋淳熙间由江西吉水迁来。
谢宇春,南宋德祐元年(1275)进士,祖籍江西吉水。
周策,祖籍江西安福。明正德举人,任贵县知县。时永淳库被盗,长官为自脱,污平民刘纪等24人为案犯,知府以上官吏欲结案,不复追查;周剖析案情,全释刘纪等人。后真盗在宾州被获,人皆赞策之神明精细。
周采(1503-?),周策子,明嘉靖十一年进士,云南、福建巡抚,总督漕运。明万历癸丑升大理寺卿,巡抚福建。
龙凤山下童氏,明正德年间自江西奉新迁来,晚清出现童翚、童秀春、童锡焘祖孙三进士……
志士多具义勇精神。如名士谢英(1103—1192)闻岳飞被害,禁不住悲愤叹息:“时不可为矣!”从此隐居道林山中,拒绝出仕,读经著述,教授弟子,以讲学撰作终老,著有《志伊录》《循吏龟鉴》《白云养素稿》等。
会读书,勤著书,持正义,不屈从,形成宁乡历史文化的浓厚氛围。
论著述,状元易祓有《周易总义》《周官总义》《禹贡疆理记》《易学举隅》《山斋集》传世;黄本骥著有《湖南方物志》等230种,时人称“虎痴精考据……前人所未有,于湖南名士立言博赡者,以虎痴为首”;出身书香世家的程颂万(1865—1932),著《鹿川文集》等20余种、70卷;清末实业家廖树蘅,是湖南近代矿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著《珠泉草庐文集》《茭源银场录》《珠泉草庐师友录11卷》。
论文教,仅岳麓书院,就有吴道行、陈佑祉、廖俨、王文清、王坦修、袁名曜等宁乡籍山长。王文清于乾隆十三年、二十九年两度出任,有《考古流源》《历代诗汇》《考古略》等数十部、数百卷著作存世,与王夫之、王闿运、王先谦并称湖南“四王”,门下有成就的学生过400。
晚清太平天国战争,造就“儒生领兵”的强势湘军。粗略统计,湘军中宁乡籍的总兵(含以总兵记名、以总兵补授)有106名,提督(含以提督记名、加提督衔)102名。总兵为正二品,提督为从一品。
这些高官不少出自儒生,衣锦还乡后,热心办学。如建威将军汤寿吾,参加新疆平叛,晚年归家将田租40石捐赠给乡学,50石给县学。至1906年,全县有都学4所、城学2处、族学十一所,还有大量私学,时有“湖南学堂宁乡为首”之说,影响深远,对日后的同盟会、辛亥革命等,有重大作用。据《长沙籍辛亥革命人物》,参加长沙反正的宁乡籍人士有294位,内有同盟会员等革命党人129名,143位参加援鄂、攻打南京等战斗。
高官兴学,以陕西巡抚刘典为著,回籍后用6万两截矿银建宗祠、修族谱、办族学,于同治三年(1864)倡建云山书院(后改云山学校),“宁乡四髯”何叔衡、姜梦周、王凌波、谢觉哉皆在此就学、任教。该校曾选拔52名学子进黄埔军校,培养出甘泗淇、萧述凡等英才,被誉为民主的革命摇篮。
另一位湘军名流、甘肃提督周达武之子朱剑凡(即周家纯,朱元璋的27世孙,明末为避难而改姓周)毁家办学,将长沙城内1068平方丈地产悉数捐献办女子学校,名“周氏私塾”,1907年名周南女学堂,后改为周南女子师范学堂,任校长,总捐献11万1千银元。培养出向警予、蔡畅、杨开慧、帅孟奇、劳君展、曹孟君、丁玲等巾帼英豪,功莫大焉。
1901年,在周震鳞等努力下,宁乡驻省试馆望麓园改为驻省中学堂,附设速成师范,传播新思想,教授新科学,一时饮誉三湘,刘少奇、徐特立等曾就读于斯。
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出生于宁乡县花明楼,其故居今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因教育争先,百余年来,县域英才似繁星熠熠生辉,如:黄钺、周震鳞、陈家鼎、何梓林、贺耀组、周凤九、陶峙岳、周世钊、齐学启、向哲浚、欧阳钦、甘泗淇、周光召、李泽厚、欧阳笃材等均为各个领域出类拔萃的人物。
作为人才富集之区,新中国成立以来,宁乡籍的参事、文史馆员相当多,如:参事有贺耀组、欧阳镜寰、贺执圭、梁凤、张伯伦、张起华、张麒、许报凡、黄彬、成先杰、张季任、喻迈常、章裕昆、何实嗣等。文史馆员有黄子蕴、吴起鹤、刘宗向、刘贽卿、黄锡类、成秉真、杨味根、段韫晖、杨秩彝 、杨应修、边仲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