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游览郑国渠景区断想(四)

泾渭分明——孰浊孰清

在泾河大峡谷游览时,看到峡谷中的河水少而清,但龙涎瀑布却似黄龙从天而降冲入谷底,瀑布黄水与峡谷中的清水竟形成“泾渭分明”的现象。后来又看到郑国湖水碧波荡漾,但从泾河大峡谷上游引出的泾渭渠中,水质却甚是浊黄。于是心中不免想:泾渭分明--究竟孰浊孰清?于是,返回后便查资料做功课,进行了一番探索。

“泾渭分明”是常用成语,并且还延伸产生了“泾渭自明”“泾清渭浊”“泾渭不分”等成语。“泾渭分明”的本义为界限清楚,与 “黑白分明”“一清二楚”等相同,且常用以喻意人品的好坏。“泾”指的是泾水(或称泾河),发源于宁夏;“渭”指的是渭水(或称渭河),发源于甘肃。但流到陕西后,泾河流入渭河,渭河流入黄河。泾渭分明是在陕西西安高陵区两河交汇处形成的奇特景象。

但你可知道两条河究竟谁浊谁清呢?可能你认为查查词典就明白了,其实不然,问题并不那么简单。

一般都认为这个成语源自《诗·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湜(shí)湜其沚(zhǐ)”。“湜湜其沚”意为:依然清澈见底。但“泾以渭浊”比较费解,导致工具书中的释义也不相同,且长期各执一词,莫衷一是。我查找了数种主要工具书,情况的确如此。

一种认为“泾以渭浊”是说泾水污浊了渭水,所以泾浊渭清

段玉裁(清)《说文解字注》:泾浊渭清,故诗曰泾以渭浊。

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徒以上中游经黄土高原,挟泥沙以俱下,故水色浑黄,泾浊渭清,即俗所谓泾渭分明者也。

《经籍纂诂》:“泾浊水也,《诗谷风》泾以渭浊。”

《中文大辞典(台湾)》:泾渭,泾浊渭清,谓清浊异也。

《辞海》(1980):泾渭 《诗·邶风·谷风》“泾以渭浊”。孔颖达疏“言泾水以有渭水清,故见泾水浊。”

而且这些都是长期以来占主流的看法。

但另一种却认为“泾以渭浊”是说泾因渭入而浊,应是泾清渭浊

《辞源(1979)》:'泾以渭浊,湜湜其沚’。传:'泾渭相入而清浊异。’释文:'泾,浊水也;渭,清水也。’按:泾清渭浊,合于事际。其两水交汇之处,泾因渭入而浊。诗意甚明,释文说误。以两水清浊有别,后遂以泾渭比喻人品的清浊。

《汉语大词典》:古人谓泾浊渭清(实为泾清渭浊),因常用泾渭喻人品的优劣清浊,事物的真伪是非。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

此外,还有一种则着重释义一清一浊,而回避了孰浊孰清,似为稳妥。

《汉语成语大词典(吉林教育出版社,2008)》:泾水、渭水在陕西境内合流时,一清一浊,分得很清楚。比喻两者明显不同,多指好的、坏的分得很清楚。

有一次,公务员考试还出了这样一道题。

那么实际上究竟两条河孰浊孰清呢?

除了《诗·邶风·谷风》的“泾以渭浊”之外,还有些说法也可以佐证。

《汉书·沟洫志》《乐府诗集》收入《杂歌谣辞》:“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是说在郑国渠之后,汉代又修建了白渠,渠中引来的泾水含泥沙很多,既可以灌溉,还能肥田,助长禾黍等庄稼。这说明当时应是泾浊。因此,《正字通》(明代崇祯末年国子监生张自烈撰)有:泾浊渭清 古称泾水一石其泥数千。

(唐)杜甫诗云:“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 “旅泊穷清渭,长吟望浊泾。”有学者统计杜甫诗中曾有7次提到“清渭”,4次说到“浊泾”。(唐)孟郊《答昼上人止谗作》:“渭水不可浑,泾水徒相侵”。晋朝潘岳《西征赋》:“北有清渭浊泾,兰池周曲。”

这些都说明在汉代至唐代应该是泾浊渭清。

至宋代,数次经过渭河的苏轼说:“滚滚河渭浊。”

元代集贤学士曹伯启说:“泾清渭浊源何异”。

清代文人朱维鱼《渭城竹枝词》十二首:“君来定识泾水浊,妾意终怜渭水清。”

清代乾隆皇帝比较叫真,披阅苏轼、曹伯启的诗句时,发现所表述的泾渭清浊,与唐代及此前的表述截然不同,遂命大臣察视泾渭二源何清何浊。陕西巡抚秦承恩委派中卫县令胡纪谟视察泾河源头,遂得出了“泾清渭浊”的结论。此后,大家便都认定是泾清渭浊了。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西安渭河遗址的发掘,在厨城门一号桥发掘区的埋沙堆积中,发现了两枚清代钱币及清代遗物。而“康熙通宝”埋藏层向上厚约3.5米左右,是呈土黄色的细沙堆积,表明此时的河流是浑浊的;在“康熙通宝”的埋藏层向下,一直到不含任何人工遗物的早期河床,大体厚约2米左右,显示的则是河流较为清冽的粗砂堆积。这说明在康熙之前,渭河是清澈的,之后才开始变得浑浊起来。

有学者介绍,史载清代不少学人官员,如阎若璩、祁韵士、王心敬、林寿图等,都曾观察过泾渭的浊清,但所见并不相同。谭嗣同曾数次渡过泾、渭,他认为不能将二水的清浊作为常态来看待:其实水之清浊,随所见之时为异耳……留心观之,夏秋二水皆浊,冬春二水皆清,合流处亦随时清浊……当泾涨渭涸,则“泾浊渭清”;泾涸渭涨,则“泾清渭浊”。

《高陵县志(2000年)》:“泾河汛期含泥沙量较渭河为大,相对呈现浊水;非汛期,含泥沙较渭河为小,相对呈现清水,故在汛期是渭清泾浊,而在非汛期是泾清渭浊。”

2017年纪录片《航拍中国》解释:渭河与泾河交汇处,泾河水清浊随季节变化,夏季汛期两条河水含沙量均高,混浊不明显,而在冬季枯水期,泾河水含沙量猛降到雨水期的千分之一左右,这时就会显现出泾渭分明的标志性景象。

从道理上讲,河水的清浊主要取决于水中泥沙的含量(还有泥沙粗细组成、泥沙矿物质成分及浑浊度指标等),一般泥沙含量越高则河水越混浊,但泾渭两水的泥沙含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历史上随着人类活动的变化,在泾水和渭水上游处开发程度不同,植被的保护以及水土流失的严重程度不同,导致了这两条河流泥沙含量有升有降,因而产生了浊清不同的变化。有学者根据记载对不同历史时期泾渭的浊清变化作出了系统分析,认为史上泾、渭两河的浊清变化曾有过多次反复:从春秋战国到魏晋时,泾河浊而渭河清。到了战乱不休的南北朝时期,泾河水变清了,渭河又浑浊了。到了隋朝和唐朝时,泾河水浊而渭河水清。唐朝五代之后,泾河水开始变清,渭河水浑浊起来。

但河水的浊清还受季节、水量、河床构造等因素影响而在程度上有所不同。

有学者分析了不同季节时两河清浊的变化。

夏季时:

①锋面雨带往北推移时,由于渭河上游位置较南而先进入雨季,径流量增加带来的泥沙增加,而表现出泾清渭浊。

②当锋面雨带进一步向北推移,泾河上游也进入雨季,此时就表现为两河皆浊。

③当锋面雨带8~9月南撤时,由于泾河上游位置较北而先受到秋雨影响,此时为渭清泾浊。

④当锋面雨带进一步南撤至渭河流域,则两河皆浊。

冬季时,两河均进入枯水期,流水的侵蚀作用弱,但由于泾河地质年代久远,其河床下切至基岩,河流流经时卷起的底质少而表现为泾清渭浊。

一般而言,只有在泾河流量大沙量大、渭河流量小沙量小或者泾河流量小沙量小、渭河流量大沙量大时,才容易使泾河渭河交汇处出现“泾渭分明”的现象。

(泾清渭浊)

(泾浊渭清)

就河水总体含沙量而言,泾河是大于渭河的。据统计,目前泾河平均每年向渭河输送3.04亿吨泥沙,平均含沙量为196千克/立方米;在未纳入泾河之前,渭河平均每年输送泥沙1.78亿吨,平均含沙量为26.8千克/立方米。但由于渭河流经地区土壤所含矿物成分的原因,当渭河含泥沙量达到每立方米10千克时,水色便呈赤黄色了,所以渭河也就更容易发浊。

(泾渭俱浊)

清华大学有教授认为,泾河是一条下切河,水降大,流速快,下切深,河床切入岩石,水清的时段会多一些。而渭河为冲积河,既冲刷,又淤积,河床是自身堆积的沙土,且不断变动,水质混浊的时段多一些。枯水季节,渭河不太浑浊了,泾河清亮。洪水季节,渭河混浊汹涌,泾河也变得浑黄,两河差别不大,但还能分清主次。因此,很多时候,两河混浊相差并不大。

(泾渭混浊相差无几)

总的看来,由于有诸多因素影响泾渭两河的浊与清,因此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季节甚至不同时日,两河在交汇处的清浊表现并不相同。但因为泾河自身的种种特点,特别是在枯水季节泥沙含量较低,因此能够显现出泾清渭浊的典型的泾渭分明的景况。

在历史的长河中,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之中。尽管泾渭的清浊在不停地变化,但变的是现象,不变的是道理。泾渭清浊的变化,并不妨碍我们理解“泾渭分明”的本义,更不会改变分清黑白、明辨是非、击浊扬清、宁清勿浊的事理。

在陕西西安高陵区两河交汇处,已经立碑专门辟出了泾渭分明观景处。

古人云“圣人出 黄河清”,还有俗语“跳到黄河也洗不清”。可见让黄河变清,是多么难得而又让人期待的事情。其实在源头上黄河还是很清的,只是因为浑浊的支流河水不断涌入而变黄。

洮河与黄河形成典型的“泾渭分明”(右为黄河)

因此,要黄河清,必须得支流清。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而泾河又是渭河的最大支流。因此,我还是希望能早日出现泾渭两河俱清的情景,这样黄河才有可能早日变清。

(0)

相关推荐

  • 散文||泾渭自分明,曲直在天地

    泾渭自分明,曲直在天地 郑凡涛||陕西 这河,一大一小.这水,一浊一清.走过了千山万壑,走过了地老天荒,在这里相遇了.浊有浊的执着,清有清的高洁.初以见面,清浊两厢对立,不肯同流.相峙之下,便有了这万 ...

  • 看西游话长安 为何渭河支流泾河能够凌驾在七河之上

    诸位看官,最近听了几段有关<西游记>的评书,颇有心得.从今天起就给大家重新讲讲这西游. 西游一书,是四大名著中.说书痕迹最明显的一部书.然而现在真正的道活西游评书已经灭绝了.现在的说书人都 ...

  • “泾渭分明”的由来

    泾渭分明的成语意思是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成语]:泾渭分明 [拼音]:jīng wèi fēn míng [解释]: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 ...

  • 【泾渭分明显奇观】/ ​文哲

    泾渭分明显奇观 文哲 甘陕人民的母亲河-渭河途径八百里关中大地,在举世闻名的大地远点帝王都古城西安城北有一处天然形成的久负盛名的自然奇观:泾渭分明景象. 泾渭分明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成语,源自一大自然景观 ...

  • |趣读|游览郑国渠景区断想(一)

    周末,孩子安排到最近比较热门的郑国渠景区游玩.清早出门,一个半小时车程便来到了景区大门口.坐上景区的观光车继续进山,一路游客还不少,其中不乏老少一家出动的,转完整个景区将近用了一天时间,穿越了历史,亲 ...

  • |趣读|游览郑国渠景区断想(二)

    二.泾河大峡谷(1) 泾河大峡谷是郑国渠旅游景区的主线和重头戏. 泾河发源于宁夏泾源县六盘山,东南流经甘肃平凉.泾川,至长武进入陕西,过了彬县的丘陵沟壑区,一路奔腾至陕西淳化.礼泉,凝神聚力将北仲山劈 ...

  • |趣读|游览郑国渠景区断想(三)

    三.泾河大峡谷(2) 峡谷中的河不同于平原地区的河,其主要特点是两岸山高谷深,河道逼仄,因而难见宽阔的水面.这次游览,时逢枯水季节更是这样,只能在地势低而河道窄的地方,才能看到满谷的河水,在两岸青山之 ...

  • 品读■魏锋:书写“千年郑国渠”浸润时代人心——读白描先生纪实作品《天下第一渠》

    魏锋专访  微风读书会ID:weifeng279965337 书写"千年郑国渠"浸润时代人心 --读白描先生纪实作品<天下第一渠> 文/魏锋 书名:<天下第一渠& ...

  • 古今郑国渠记 白描

    白  描 来源:文化艺术报|2021年05月18日06:56 . 郑国渠者,秦中之水功也.肇作于秦王政元年(前246年),历十年以就.自仲山西邸瓠口,并北山东注洛.征夫十万,蚁断冈阜,横绝冶清,引注浊 ...

  • 古渠今生 |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天下第一渠”郑国渠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古老灌溉工程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是灌溉大国,也是灌溉古国,灌溉历史与中华文明的历史同样悠久.自2014年以来,经由各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的推荐和国际评委会的评 ...

  • 罗兰之声||《郑国渠颂》作者:丁彩玲 朗诵:罗兰

    ↑点击上方"罗兰之声"订阅 郑国渠颂 作者:丁彩玲 配乐:冰儿    朗诵:罗兰 展开历史的画卷 一个名字跳入我的眼帘 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惨烈 秦国霸守关中平原 韩国"疲秦 ...

  • 世界遗产郑国渠,一个奸细成就的千秋水利伟业

    言泊远 七律·郑国渠--题博友霜凌<世界遗产郑国渠,一个奸细成就的千秋水利伟业>(中华新韵) 伟略雄才听画谋,郑国渠水润春秋. 十年家累秦民苦,万顷田丰岁月稠. 峡谷波滢飞浪逝,栈桥路陡劝 ...

  • 郑国渠的传奇,一条包藏阴谋的水渠如何为秦国一统天下立大功?

    郑国渠遗址 公元前355年,诸侯混战,兵连祸结,在金戈铁马与纵横捭阖的较量中,两个国家几乎同时开启了一场变法. 位处中原腹地的韩国,土地狭小,国力羸弱,又被列国紧紧围困,四面受敌,朝不保夕,国君韩昭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