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索隐——把《红楼梦》当历史读是索隐派的贡献

作者:王华东

在《半砖园斋论红学索隐派》一书中,郭豫适教授认为:索隐派是把文学作品零碎、简单地还原为生活的事实,这实际上就是把《红楼梦》当成一部史书,而不是文学作品。因此,他们是在解读所谓的历史,而不是在分析由具象的生活经过作家典型化之后形成的文学作品。

郭教授认为把《红楼梦》当成史书来解读是错误的,而我认为这恰恰是索隐派的贡献。从文本中,我们看到批语有:“作者用史笔也”,“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等等提示性语言。与作者距离最近、关系最密切,甚至参与部分创作工作的批书人都把这部书当成“史书”,这是对读者揭示这部书“真事隐”的导读。索隐派认为,《红楼梦》是明朝遗民文人写的,其中隐藏了许多明末、南明和清初国破家亡、白骨如山的悲惨史实。如清军大举南侵、扬州十日、“流寇”屠杀皇亲贵族、明军对清军的反抗、明朝君臣的腐败内斗误国等等。俞平伯先生说:“既然作者明说有'隐’,为什么不能'索’?”索隐出这些历史真相,符合作者的创作本意,才不辜负作者眼含血泪、辛苦写下上百万字作品的一片苦心。

可以说《红楼梦》是一部非同一般的小说,有着特别的历史背景。早在顺治年间,清廷就下令编明史。然而,清初编明史是为巩固清廷的统治服务,因而对资料严加甄选,毁灭不利清廷之史实;对农民军极尽歪曲之能事,特别是对南方军民的大屠杀史实不留记录。据网友“渔樵耕史”的文章说:“记录明朝真实历史的《明实录》,尽管乾隆皇帝在修完《明史》后将其付之一炬,但其海内外钞本众多,连日本都有馆藏,1600万字的底层史料,让《明史》的谎言昭然若揭。至于更多的文人士大夫,则保存了诸多笔记、自传、书信,佐证了真实历史。”他的文章还有如下记载,从中也可见一斑:

满清还对许多诗词进行过篡改,比如把岳飞《满江红》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篡改为“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张孝祥名作《六州歌头》(长淮望断)描写北方孔子家乡被金人占领:“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膻腥”犯忌,改作“亦凋零”。陈亮的《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词云:“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耻臣戎”犯忌,改作“一个半个挽雕弓”。

清廷篡改历史,在当时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引起了文人的强烈不满,纷纷动手把明史记录下来。但是,康熙朝鳌拜就对庄廷鑨修明史进行了残酷镇压,史称“明史案”。遗民文人不甘心,像张岱这样的大才子,躲进山里,在极其艰难的物质条件和十分痛苦矛盾的精神状态下,前后历时二十七年(其中明亡后十年),五易其稿,九正其讹,撰成《石匮书》这部二百二十卷纪传体明史的煌煌巨著。后又续撰成《后集》以纪传体补记明崇祯及南明朝史事。

索隐派使用索隐和考证的方法,证明《红楼梦》就是这样一部用小说的形式,用“假语村言”“真事隐”的手法写成的史诗。索隐派透过书中表面精彩的爱情故事,揭示出背面“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血泪史,这才是这部小说的主旨。揭示了这个主旨,才能说读懂了这部书。明确这一点,就能理解目前多种红学新说中的合理因素。如果按照考证派考证出的乾隆朝的时代背景,书中的很多内容都解释不通,也只能在表面风花雪月的“家族故事”中打转,看不到“以家喻国”的本意和背面的血泪史。

据作家董志新《毛泽东读红楼梦》一书记载,毛泽东是把《红楼梦》当做“史书”来读的。1961年12月20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各大区第一书记会议上讲:“《红楼梦》不仅要当做小说看,而且要当做历史看。他写的是很细致的、很精细的社会历史。”1964年8月18日,他在北戴河同哲学工作者谈道:“《红楼梦》我至少读了五遍……我是把它当历史读的。开头当故事读,后来当历史读。”

实际上作为考证派的俞平伯先生晚年也看到了这一问题,他说:(《红楼梦》)“是与明、清改朝换代的历史有关。……索隐、自传两派走的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路,但他们都把红楼梦当作历史资料这一点却是完全相同。” 实际上,索隐派也大量使用考证的方法,考证派也搞索隐。俞平伯也说过:“把后四十回从一百二十回中分出来,就是考证的成果。” (两句皆摘于《俞平伯论红楼梦》p1141)对于后四十回,索隐派也认为与前八十回不是同一人的手笔。

第21回庚辰本、戚序本、蒙府本有回前批:“按此回之文固妙,然未见后卅回,犹不见此之妙。”第19回也有庚辰本、蒙府本、列藏本、戚序本的批语:“宝玉自幼何等娇贵,留与下部后数十回'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等处对看”。本来是后三十回,怎么变成后四十回了?为什么“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也没有看到?我认为,这也跟康熙朝的历史有关。康熙皇帝主政后,采取了很多笼络汉族官员、南方文人的措施,在文化管制方面采取相对宽松的政策(与乾隆朝的严酷政策不同)。政治经济得到发展,人心思定。尤其是康熙皇帝拜谒孔庙和明孝陵,行三跪九叩大礼,对汉族遗民有较大触动,很多人改“不合作”态度为鼓励家人或弟子参加科考。《红楼梦》创作集团看到形势已经变化,为了能使这部巨著流传于世,由高手执笔,删去了原稿的结局,创作了后四十回,改成了“兰桂齐芳”的结局。这方面有一些学者做过一些考证,我受多方启发,提出这个不成熟的看法,尚需更多的论证。不过,有了准确的索隐和考证,红迷朋友就可以弥补“错读小说年代”“红楼梦未完”等遗憾,比较顺畅地读懂《红楼梦》了。

总而言之,《红楼梦》即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有史书的功能。就像《林海雪原》《红岩》这样的小说,既有高超的艺术水平,也提供给我们一段刻骨铭心的革命历史!在中国文学作品的宝库中,这样的作品很多很多,中国人都能看懂,即便不知道什么是考证和索隐也不受影响,因为我们从小就是接受了这样的传统教育。

————————————————————

校对: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