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上第二单元:知识清单 问题归纳 单元测试卷

于老师说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清单+问题归纳+单元测试卷

初中语文(chuzhongyuwen100)编辑整理
八年级上册语文知识总结
第二单元
第6课《藤野先生》
 初中语文(chuzhongyuwen100)编辑整理
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 人。出生于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鲁迅先生以笔为戈,战斗一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二、故事背景
1902年,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别祖国,到日本留学。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鲁迅在仙台学医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并建立了深挚的情谊。
鲁迅与藤野先生分别20年后的1926年,正值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高潮时期,也是鲁迅世界观发生伟大飞跃的时期。这年秋天,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藤野先生》就是这时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写成的。
三、文学常识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其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其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但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集中地表现中心思想。
四、重点字词
畸(jī)形   不逊(xùn)    绯(fēi)红   发髻(jì)   芦荟(lú  huì)
驿(yì)站  教诲(huì)  芋梗(yù  gěng)汤   杳(yǎo)无消息
油光可鉴(jiàn)  抑扬(yì  yáng)顿挫
五、理解词义
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
油光可鉴:这里是说头发上摸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鉴,照。
标致:漂亮。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
斗乱:飞腾杂乱。
客死他乡:客死:死在异乡或国外。死在离家乡很遥远的地方。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这里指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模胡:即“模糊”,这里指马虎、不讲究。
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这里指考试不及格。
不逊:无礼。逊,谦逊。
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名。匿,隐藏。
犹言:如同说。
诘责:质问并责备。
托辞:借口。
凄然: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
适值:正好遇到。
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极点。疾,痛恨。
六、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3):写作者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交代去仙台的原因。
第二部分(4-35):写“我”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分别。
第三部分(36-38):写“我”离别藤野先生后对他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七、课文主题
《藤野先生》这篇回忆性散文,记叙了作者留学日本时的生活片段。文章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情、认真负责,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并表述了作者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和要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全篇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八、问题归纳
1.“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
首先是感激、怀念,然后是因“状况无聊”对没有寄信和照片的愧疚之情.
2.“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描写了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流露出作者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情绪.反衬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3.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原因是“物以稀为贵”,句中的“大概”的理解?
物以稀为贵”,包含一个弱国国民 的辛酸,同时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4.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的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的人格遭受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话中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忧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5.“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句中的“何尝”是什么意思?
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
6.“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句中的“他们”是什么意思?
前一个指受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青年学生;后一个“他们”指闲看枪毙犯人的麻木的中国人。
7.文章的结尾有何作用?
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精神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8.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引用课文内容简要回答。
“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情:  感激、怀念,体现在:①装订收藏讲义  ②悬挂先生的照片   ③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和力量。
9.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你怎样看待鲁迅的这样行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原因:在课堂上看电影时,看到中国人那种麻木、不觉醒的精神状态,他认为学医只能医其身体上的痛苦,而不能医其心灵上的疾病,只有拿起笔写文章,才能唤醒国人的不觉醒的意识。
表达情感:这是鲁迅崇高的精神境界的反映,表现了他总是站在国家与民族利益的高度想问题与做事情,将自己的人生与祖国和民族联系起来,具有极强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尊心。
10.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愿望。 
“看电影事件”使作者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医治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
鲁迅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这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
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
 初中语文(chuzhongyuwen100)编辑整理
一、文学常识
回忆录,是一种文学体裁。它运用叙述和描写的方式,追述本人或所熟悉的人物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要求真实可靠,不允许虚构。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可以写一件事的始末,也可以写某些片段。以叙述为主,可兼有抒情、议论。语言朴实自然,具有文献价值。
二、作者简介
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军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卓越领导人。
三、故事背景
朱德同志的母亲钟太夫人是一位普通的劳动妇女,她一生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忍顽强,并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革命事业,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伟大母亲。钟太夫人以80多岁高龄于1944年去世,朱德同志极为悲痛,写下了这篇朴素感人的文章。
四.重点字词
佃(diàn)农    仪陇(lǒng)   溺(nì)死   私塾(shú)   和蔼(ǎi)
妯娌(zhóu lǐ)庚(gēng)子   哭泣(qì)    豪绅(shēn) 衙(yá)门   蛮横(hèng)   慰勉(wèi miǎn)   不辍(chuò)劳作
五、理解词义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辛苦,不怕别人埋怨。
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帮助。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为富不仁:只求自己发财而没有好心肠。
慰勉:安慰勉励。
聊叙:姑且谈谈。
六、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段):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回忆。
第二部分(第②-⑮段):记叙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第三部分(第16-17段):抒发对母亲的悼念之情,表达了要用尽忠于民族、人民和党的方法来报答母亲深恩的。
七、课文主题
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她勤劳俭朴、聪明能干、宽厚仁慈、坚忍顽强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要用尽忠于民族与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八、问题归纳
1.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开篇点题,运用倒叙的手法,怀着对母亲深沉的爱,开始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我爱我母亲”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勤劳”是叙事线索,总领全文;“永远回忆”既呼应题目,又自然地引出下文。
2.第④⑤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具体写了哪些事例?母亲对儿子有着怎样的影响?
中心句是“母亲是个好劳动”。具体事例有:天不亮就起床;进行繁重的家务劳动及耕作: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整日劳碌。母亲对儿子的影响是“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3.第11段的“不舒服”应如何理解?
这里的“不舒服”,是指对土地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正是中国农民的一大特点,从句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农民对土地的眷恋和勤劳的美德。
4.“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在内容上明确母亲的特点,既是这一段的中心句,又深化了文章主题,突出了中心;在结构上照应开头“勤劳一生”。
5.第15段结尾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句话饱含哲理,发人深省。点明了社会的财富,人类的历史,就是母亲这样平凡而伟大的劳动人民创造的,他们所具有的品质,所积累的知识才是最宝贵的财产。从而勉励我们要向劳动人民学习,学习他们丰富的生产知识,学习他们顽强的战斗意志。
6.如何理解“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的含义?
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离我而去”的万分悲痛之情和热爱母亲的真挚感情。
7.作者怎样把对母亲的爱与对人民的爱,对革命的忠诚有机的结合起来写的?
作者以设问句“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发人深思,将对母亲的爱引向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爱母亲,就要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的事业。
8.如何理解“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的含义? 
说“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母亲是千千万万劳动者中普通的一员。而正是像母亲这样具有崇高美德的千百万普通劳动者创造了(已经过去)和创造着(今天和未来)人类历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母亲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是伟大的。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华到热爱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度;作者把对母亲的歌颂之情升华到与歌颂劳动人民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崇高境界,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以此对上述这方面的意义进行强调。
九、课外知识
关于母爱的名言: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
 初中语文(chuzhongyuwen100)编辑整理
一、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作品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成功的秘诀》《伟大的悲剧》等。
二、故事背景
本文节选自《三作家》。1928年茨威格访问俄国,正值列夫·托尔斯泰100周年诞辰。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拜访了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坟墓。他领会到托尔斯泰的出类拔萃,也领会到托尔斯泰超越自身、超越了人类一切平庸的伟大,并将其坟墓称为世间最美的坟墓,回国后,他写成了传记《三作家》,其一即为《列夫·托尔斯泰》。
三、重点字词
胡髭(zī)   长髯(rán)   蒙昧(mèi)   粗糙(cāo) 正襟危坐(jīn)
鬈发(quán)  侏儒(zhū rú)  黯(àn)然失色   滞(zhì)留
犀(xī)利粲(càn)然   锃(zèng)亮   广袤(mào)无垠   乡绅(shēn)
四、理解词义
①粗制滥造:指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也指工作不负责任,草率从事。 
②藏污纳垢: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   
③器宇:气概,风度。   
④禁锢:束缚,限制。 
⑤郁郁寡欢:形容心里苦闷发愁,指闷闷不乐。   
⑥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⑦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⑧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⑨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⑩侏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 
⑪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的笔力极为强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文中指目光锐利。 
⑫意趣盎然:洋溢着意味和兴趣。  
⑬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足,值得。   
⑭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五、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⑤):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二部分(⑥-⑨):描写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

六、课文主题
本文作者通过对列夫·托尔斯泰肖像的刻画,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列夫·托尔斯泰的无限崇敬与赞美之情。
七、问题归纳
1.“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本题运用句子含义理解“三抓一联系”法。将晚年托尔斯泰面部表情的变化形象地说成“悲凉之地解冻”, 揭示了他内心世界的巨大转变,事实上,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定地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对富裕阶级的生活及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主张从宗  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办法。联系上文,可以说他此时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2. “所以说,托尔斯泰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句话是对上文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总结、升华。托尔斯泰相貌平平,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他出生在贵族家庭,却心系平民,已经和俄国人民融为一体了,是俄国人民的杰出代表。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喜爱与敬佩之情。
3.第4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托尔斯泰的普通平凡?目的是什么?
本题运用“定向—分析—归纳”法。从穿戴、职业、社会角色三方面来写托尔斯泰的普通平凡。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国普通大众,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揭示出这一点,也就是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4.“这位客人不无尴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着主人的脸。”这句话生动描写了来访者的心理、神态,有怎样的作用?
本题运用侧面描写作用分析法。生动描写来访者亲眼见到托尔斯泰时的心理、神态,突出来访者的失望,侧面写出托尔斯泰容貌的平常,为下文的“扬”蓄势。
5.第6段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托尔斯泰的目光目的是什么?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作者运用明喻和夸张来描绘托翁的目光是为了体现其目光的敏锐与犀利,具有准确而深刻的洞察力。
6.“托尔斯泰这对眼睛有一百只眼珠。”这段结尾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引用。本段引用高尔基的话作结,干脆有 力,含蓄隽永,夸张的修辞很好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睛的观察力、敏锐性和丰富性。
7. 第8段“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这句话写出了作为思想家和艺术家的托尔 斯泰的文学创作来自于他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他又用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8. “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句中的“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和“最阴暗的灵魂深处”各指什么?
表明托尔斯泰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精神世界的最高处”指人性真善美的至高精神境界,“最阴暗的灵魂深处”指人性假恶丑的最肮脏境地。
9.第9段为什么说他缺少“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正是因为这双眼睛看社会太透彻,他才对所处的社会充满了失望,而他却无法从这种社会中解脱出来,从而缺少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八、课外知识(名言积累)
一个埋头脑力劳动的人,如果不经常活动四肢,那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 —— 托尔斯泰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 托尔斯泰
英雄主义是在于为信仰和真理而牺牲自己。 —— 托尔斯泰
科学的事业就是为人民服务。 —— 托尔斯泰
要有生活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 —— 托尔斯泰
文明的建立的不是机器而是思想。 —— 托尔斯泰
第9课《美丽的颜色》
初中语文(chuzhongyuwen100)编辑整理 
一、作者简介
艾芙·居里(1904-2007),她是著名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的次女,优秀的音乐教育家和人物传记作家,1904年出生在巴黎。艾芙·居里自幼在充满浓郁学术气氛的家庭中长大,母亲居里夫人给予了她巨大的影响。但她的兴趣与姐姐伊雷娜·居里不同,没有跟随母亲学习物理,在巴黎赛维尼埃中学毕业后,却潜心攻读音乐,1937年在母亲居里夫人去世3周年之际,她发表了《居里夫人传》一书,在法国国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
二、故事背景
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居里(1867—1934),通常称为玛丽·居里或居里夫人,波兰裔法国籍女物理学家、化学家。玛丽·居里的成就包括开创了放射性理论,发明了分离放射性同位素的技术,以及发现两种新元素钋(Po)和镭(Ra)。在她的指导下,人们第一次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癌症。她是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也是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第一人。但她最终因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死于白血病。1995年,她与丈夫比埃尔·居里一起移葬先贤祠。
三、重点字词
燥热(zào)   炽(chì)热   炼制(liàn)   窒息(zhì)  骤雨(zhòu)
吹嘘(xū) 咽喉(yān)   熔化(róng)   残渣(zhā)  沥青(lì)
荧光(yíng)   轮廓(kuò)

四、理解词义
①炽热:温度高,极热。
②猝:突然。
③窒息:因缺氧或呼吸系统障碍,导致呼吸系统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④吹嘘:夸张地宣扬。
⑤筋疲力尽:精神疲乏,气力用尽。形容精神和身体极度疲劳。
⑥和颜悦色:脸色和蔼喜悦。形容和善可亲。
五、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总写玛丽的工作环境及她的快乐。 
第二部分(2-24):通过居里夫妇发现“镭”的实验过程,展现了他们以苦为乐、执着探究的实验精神。 
第三部分(25):突出“镭”的发现有重大意义。
六、课文主题
本文主要叙述了居里夫妇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通过艰辛的工作发现新放射性元素的过程。最后以居里一家日常生活中一个短暂而悠闲的夜晚作为结尾,使读者在温馨与平淡的氛围中体会居里夫妇艰辛之后的巨大成功。字里行间体现出居里夫人热爱科学、顽强研究、贫贱不移的个性和精神。

七、问题归纳
1.“玛丽居里现在又要在一个残破的小屋里,尝到新的极大的快乐了。”句中的“极大”一词,有什么作用?
“极大”指到了极点,表明没有比这更快乐的了。写出了居里夫人献身科学工作的热忱和顽强。
2. 本文第一段内容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极大的快乐”“奇异的新的开始”“艰苦而且微妙的快乐”这些短语的使用,极大地增
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设置了悬念。
3.第二段描写他们的工作环境,运用了哪些手法?有何作用?
运用了对比和夸张。夸张修辞手法的使用,突出强调了居里夫妇工作环境的冷、简陋、恶劣。同时,这种极端恶劣的工作环境与下文他们的高昂的工作热情形成鲜明的对比,进一步表现出了他们执着、坚定的科研精神和忘我的工作态度。
4.如何理解在此恶劣环境下的“最美好”“最快乐”的几年?
在这几年里,尽管环境恶劣,工作量大,但正是由于居里夫人“把精力完全用在工作上”,最终成功地提取出了镭。正是这几年的艰苦努力,使他们最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是“最美好”“最快乐”的几年。
5.“玛丽在院子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此段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了玛丽的工作强度之大,工作之艰辛,环境之恶劣,从而刻画出她忘我的工作态度和执着的追求精神。
6.第十段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她“一个人”比作“一家工厂”,形象地突出了玛丽工作之艰巨,所遇到的困难之大,进一步赞扬了她坚定的科学信念和执着的追求。
7.“但是镭要保持它的神秘性,丝毫不希望人类认识它。”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拟人修辞手法的使用,将镭人格化,形象地体现了镭的提炼是如此之艰难。同时也使语言生动、活泼,从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8.“他们在这个木板屋里过着'反自然’的生活。”如何理解“反自然”?
“反自然”是指工作强度大、时间长,远远超出人的身体极限。句子表现出了作者欣赏父母两人工作的密切配合和感情的和谐,对父母在科学实验期间的协调的共同生活发出了由衷的赞美。
9.怎样理解比埃尔说的“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它”指放射性物质镭, 从“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可以体会到他们对科学的向往,对实验前景充满信心和希望。
八、课外知识(名言警句)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上天下地)去追求和探索。
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事,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核心素养评价语文试题

初中语文(chuzhongyuwen100)编辑整理

一、选择题

1.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莱运往浙江,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A.jì    dào   pō   sù

B.xì    dǎo   bō   xiǔ

C.jì    dǎo   pō   sù

D.xì    dào   bō   xiǔ

2.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蔚安他的谎话。

B.记得那时我从私孰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C.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一对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来。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D.若是下霜,就连人都冻僵了,没有方法补救。那个炉子即使把它烧到枳热的程度,也令人完全失望。走到差不多可以碰着它的地方,才能感受一点儿暖气。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烈士及其亲属的大忠大诚、大智大勇、大情大爱令在场听众潸然泪下、肃然起敬,观众们也受到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B.孩子们在摇头晃脑的诵读中,抛开传统枯燥的拼音识字,借助汉字音韵的抑扬顿挫,让汉字更加牢固地印在脑海中。

C.孩子的父母介绍,自从家里生了二胎后,10岁的儿子一直郁郁寡欢,常有一些离奇举动,医生怀疑儿子可能患了儿童抑郁症。

D.因政策调整而带来的动漫业大洗牌,也在安徽省上演,两年来,约一半动漫企业已杳无消息。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的成功。

B.实施全面两孩后,整体人口结构都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将延缓老龄化、劳动力人口下降的趋势。

C.在卢嘉锡多年的精心培育下,使我国化学领域形成了一支门类齐全、基础扎实、训练有素的科研队伍。

D.各级政府要加大水利投入,吸引农民和社会资本增加投入,形成多渠道、多主体、多形式推进农田水利建设。

二、句子默写

5.根据提示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将以遗所思。《庭中有奇树》)

(2)馨香盈怀袖,__________________。(《庭中有奇树》)

(3)刘桢《赠从弟(其二)》中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青松的雄健挺拔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岂不罹凝寒?___________________。(刘《赠从弟(其二)》)

(5)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6)剧哉边海民,___________________。(曹植《梁甫行》)

(7)柴门何萧条,___________________。(曹植《梁甫行》)

初中语文(chuzhongyuwen100)编辑整理

三、综合性学习

6.某中学八年级(1)班正开展“人无信不立”语文实践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应任务。

(活动一)知晓·信

材料一:

①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②人倍(违背)信则名不达。(刘向《说范·谈丛》)

③一两重的真诚,其值等于一吨重的聪明。(德国谚语)

材料二:

“信用中国”网站是政府褒扬诚信、惩戒失信的窗口。该网站于2015年6月上线运行以来,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1)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你从中得出的结论。(不超40字)

(活动二)讲述·信

(2)阅读下面的消息,然后请用一句话把下面消息的主要事实讲述给爱在网上购物的同学小明听,提醒他参与的方式与截止时间。

材料三:

“双十一”临近,各大网络销售平台纷纷开展打折促销活动,广大消费者也是摩拳擦掌,准备新一轮“血拼”。为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信用环境,维护消费者权益,中国改革报社《中国信用》杂志在中国信用官方微信平台和改革网开展关于2018“双十一”期间网上购物的问卷调查,旨在全面评估“双十一”前夕可能出现的各类信用风险,并为最终形成《2018电子商务领城信用风险“双十一”预警报告》提供基础性数据。调查问卷截止时间为11月10日。

—摘自“信用中国”网站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提。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8.诗歌写了西湖诸多美景,却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一联结尾,这是运用了哪一种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五、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但我到了十三岁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同我父亲辩论的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用他自己的办法,引经据典地来驳他。父亲喜欢责备我不孝和懒情。我就引用经书上长者必须仁慈的话来回敬。他指摘我懒情,我就反驳说,年纪大的应该比年纪小的多干活;我父亲年纪比我大两倍多,所以应该多干活。我还宣称:等我到他这样年纪的时候,我会比他勤快得多。

9.下列各项中,填入横线处正确的一项是(    )

选文出自______________的著作《______________》。这段文字主要写了毛泽东与父亲的“斗争”,体现出他______________的个性。

A.埃德加·斯诺  红星照耀中国  善于思考、敢于斗争

B.埃德加·斯福  红星照耀中国  聪明智慧、敢于斗争

C.埃德加·迪斯  红星闪闪  聪明智慧、善于思考

D.埃德加·斯诺  红星照耀中国  青春叛逆、不孝

10.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使西方人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代美国人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知识都是从这部作品中得来的。

B.这部作品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

C.这部作品发现了隐藏在亿万劳动人民身上的力量,并断言中国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手中。

D.这部作品客观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崛起经过,让我们深刻领悟到什么是“不忘初心”,对现在、对未来充满了自信。

初中语文(chuzhongyuwen100)编辑整理

六、课外阅读

文言文阅读

张孝基仁爱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惟一子,不肖,斥逐之。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侧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何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⒇”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何幸也。”孝基使管库。其子颜驯谨,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选自《厚德录》)

(注释)①许昌: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②如礼:按规定礼节。③就:得到。④怪:对……感到奇怪。

1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斥逐之                斥:追赶

B.富人病且死            且:将要

C.如得灌园以就食,何幸  何:多么

D.不复有故态            故:原来的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C.以我酌油知之(《卖油翁》)

D.尽以家财付孝基(《张孝基仁爱》)

13.下列各句中,与“久之,其子丐于途”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待君久不至(《陈太丘与友期行》)

B.日中不至,则是无信(《陈太丘与友期行》)

C.求石兽于水中(《河中石兽》)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14.下列对张孝基的评价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张孝基孝顺守礼,在岳父逝世后按照礼节得体为岳父举办丧礼。

B.张孝基心地善良,见妻弟乞讨,顿生怜悯并积极给予帮助。

C.张孝基助人有方,让妻弟灌园管库,在劳动中促其转化。

D.张孝基为人厚道,把全部财产归还给悔过自新的妻弟。

1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侧然谓曰:“汝能灌因乎?”

(2)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

七、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爸爸教我读中国诗

程怡

①十个月时,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一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说:“上?”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接着他走到书箱前,得意扬扬地指着书箱外“函上”的“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这件事对父母而言,真是“上上大吉”!他们不再担心我有智力障碍了。之后,爸爸开始教我读诗。

②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

③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趴在爸爸的膝上,爸爸摇着大蒲扇,满天的星斗朦朦胧胧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突然,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啸中有什么,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

④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诗的意思,我很得意地嚷喊说:“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当时,爸爸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⑤1959年秋,我上小学。那年冬天,爸妈因故很长时间不能住在家。姐姐是长女,照顾我和弟弟。一天晚上,爸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欢天喜地,难以入眠。躺在床上跟爸爸念杜甫的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爸爸问我懂不懂这诗句,我说:“我懂的。不过,爸爸想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想念爸爸的。”爸爸不再说话,只是听我继续背他教我的诗。

⑥爸爸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卧床不起。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怆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边响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他告诉我,那一刻让他想起了故乡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亲。

⑦那时我已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我理解父亲:人生无非家国之情,杜甫、陆游,我父亲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家国,都有一种深情。父亲吟诗的声音,永远留在了我心底。

⑧很多年后,我看见报上某篇文章引了一首绝句,感觉就像遇到了一个老热人。我没有念过那首诗,但我熟悉那种风格。回来一查,果然是陆游的诗,“驿外清江十里秋,雁声初到获花洲。征车已驾展窗白,残烛依然伴客愁”。我当时的感受真是难以名状。爸爸在我童年时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突然宣告了它无可移易的存在!

16.文中围绕爸爸教“我”读中国诗,记叙了三件事,请概括。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学前,爸爸教“我”理解《示儿》诗中的句意;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第④段爸爸高兴得流泪,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根据全文,概括爸爸的形象。

19.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的理解。

初中语文(chuzhongyuwen100)编辑整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值得惊叹和令人深思的遗产

格拉宁

所有的人,连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亲近的人在内,谁都没有想到他留下的遗产有多大。

他生前发表了70来部学术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等方面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在国外广为翻译出版。

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500多印张。500印张,等于12500张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科学史上,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勒、数学家高斯、化学家门捷列夫都曾留下巨大的遗产。对于这种多产,我老是迷惑不解。这一点很难解释,但也挺自然——古时候,人们写得比较多。至于今日的学者,多卷本的全集是一种罕见的甚至是奇怪的现象。连作家似乎也写得比过去少了。

柳比歇夫的遗产还包括很多回忆录,他追忆过许多科学家,谈过他一生的各个阶段以及彼尔姆大学……

他讲课,当大学教研室主任兼研究所的一个室的负责人,还常常到各地考察、收集标本。30年代他跑遍了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去过许多集体农庄,实地研究果树害虫,玉米害虫,黄鼠……在所谓的业余时间,作为“休息”,他研究地蚤的分类。单单这一项,工作量就颇为可观:到1955年,柳比歇夫已搜集了35箱地蚤标本,共13000只。其中5000只公地蚤做了器官切片,共计300种。这些地蚤都要鉴定、测量、做切片、制作标本。他收集的材料比动物研究所多五倍。做这样的事需要特殊的深入钻研的才能,需要对这种工作有深刻的理解,理解其价值及其说不尽的新颖之处。

柳比歇夫的治学,博大精深。他既是一个狭隘领域的专家,又是个杂家。

他的知识面有多广,是很难测量的。谈及英国的君主制度,他能够说出任何一个英国国王临朝秉政的细节;说到宗教,不管是古兰经、犹太传经,还是罗马教廷的源流、马丁·路德的学说、毕达哥拉斯的学派思想……他都如数家珍。他懂复变数理论,农业经济,古希腊、古罗马,天知道他还精通些什么。他的坐功当然也是极好的。坐功好,不就是某些天才的特点嘛!说起来,这种本事在昆虫学之类的专业中颇为普遍,同时也是必需的。柳比歇夫自己说过,他属于这样一类的学者,给他们照相,不该照脸,该照臀部。

我不准备再通俗地阐述他的思想或衡量他的贡献了,我感兴趣的是另一个问题:他,我们同时代的人,一生干了这么多事,产生了那么多思想,这是用什么方法达到的?最后几十年(他是82岁时死的),他的工作精力和思维效率有增无减。柳比歇夫对我最有吸引力的精粹和核心正是这个方法。从表面上看,这是纯技术性的工作方法,一点也不起眼。它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但几十年来它取得了精神上的力量。它成为柳比歇夫生活的骨架。不仅保证了最高的效率,并且保证了最旺盛的生命力。

(选自《奇特的一生》,海燕出版社,2001年,有删改)

20.柳比歇夫留下了哪些值得惊叹和令人深思的遗产?

21.根据括号内的要求,回答问题。

(1)到1955年,柳比歇夫已搜集了35箱地蚤标本,共13000只。其中5000只公地蚤做了器官切片,共计300种。(品味句中加点数词的表达效果。)

(2)它成为柳比歇夫生活的骨架。(此句中“它”指代什么?)

22.第七段画线句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3.结合全文说说,柳比歇夫是个怎样的人?

初中语文(chuzhongyuwen100)编辑整理

八、作文

24.请以《      老了!》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填写在横线处,补全作文题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阿姨)。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500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