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苏记】定州文庙、石刻馆:双槐巍然(上)
宋哲宗元祐八年六月,朝廷命苏轼以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左朝散郎身份出知定州,兼任河北西路安抚使。他于当年的十月二十三日到任,转年闰四月罢黜离职,东坡在定州任职的时间有六个多月。
东坡出职定州的原因,宋施宿在《东坡先生年谱》中说:“(元祐八年)夏,御史黄庆基、董敦逸连疏论川党太盛,且及先生草制词多指斥先帝,又与弟辙相互为肘腋。中丞李之纯等以为二人诬陷善良,并得旨与知军差遣。先生寻亦乞越州,六月以端明翰林侍读二学士除知定州。七月,再乞越,不允。”
遇上了小学放学
御史黄庆基等人接连上书,指斥川党太盛,同时说苏轼所写之文多有对先帝不恭的言辞,苏氏兄弟相互为援。以此想说明苏轼在朝中拉帮结派,目无先帝。好在李之纯等人替苏氏兄弟辩诬,东坡为了躲避朝中风波,提出希望皇帝能安置他到越州一带。当年八月,朝廷命苏轼知定州,一个月后,东坡给皇帝呈文,仍希望能安排他到越州任职,但皇帝没有答应他的请求。
残存的古城墙
东坡在给皇帝所上《乞越州札子》中说到了自己的心愿,他的理由仍然是在常州宜兴县买了田地,因那里无人管理已经荒芜了,如果能安排他到越州任职,这样可方便他照顾田园,同时也有了居所。之后东坡说道:“及近者蒙恩知定州,虽宠眷隆异,而自早衰多难,心力疲耗,实非所堪。但以求州得州,若便辞免,是有拣择,所以施强拜命。今复念,定虽重镇,了无边警,事权雄重,禄赐优厚。若辞定乞越,于义无嫌。伏望圣慈察臣至情,特赐改差臣越州一次。则公私皆便,臣不胜幸甚。取进止。”
定州文庙文保牌
东坡感念皇帝命他知定州,虽然他觉得这是皇帝对他宠爱异常,但他觉得自己年老多艰身心疲惫,虽然他也知道定州在那时属于边城重镇,但因多年没有与辽国交战,当地并无边警,所以他还是希望皇帝能安排他到越州任职。
东坡的请求两次被拒,故东坡只能前往定州履职,他离开朝廷首先想到的是弟弟苏辙,为此,他在赴任前写了首《东府雨中别子由》:
庭下梧桐树,三年三见汝。
前年适汝阴,见汝鸣秋雨。
去年秋雨时,我自广陵归。
今年中山去,白首归无期。
客去莫叹息,主人亦是客。
对床定悠悠,夜雨空萧瑟。
起折梧桐枝,赠汝千里行。
重来知健否,莫忘此时情。
文庙大门
宋神宗时,朝廷建了东西两府,此为当时的朝政官署,当时苏辙任执政大臣居于此。看来东坡是到东府去跟弟弟告别,他跟院中的梧桐树说,自己前后三年三次离京赴外任,每次都能见到这棵梧桐树。接着他提到了自己分别到颍州、扬州外任之事,而今他又要前往定州,此去何时返回,他并不清楚。而后他又提到了最向往与弟弟风雨之夜,两人对床共话的场景。
对床夜语之典本出自韦应物,苏辙在《逍遥堂会宿》诗序中说:“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既壮,将游宦四方,读韦苏州诗,至‘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
进门就看到了龙凤槐
兄弟情深总让人忍不住感慨,这首诗并无豪言壮语,细细读来,像是在唠家常话,纪晓岚在《纪评苏诗》中评价该诗说:“愈琐屑,愈真至;愈曲折,愈爽朗,此为兴到之作。清空如话,情味无穷。”
即使同一首诗,不同的人会读出不同的感觉,比如王文诰在《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中评价该诗称:“此篇大有慷慨,故语亦激昂之甚,非‘兴到’之谓也。不读《朝辞赴定州状》而欲论此诗,难矣。”
介绍牌
王文诰认为这首诗表面写的平淡,其实内大有慷慨激昂之调,他认为只有读过《朝辞赴定州状》后,才能真正读懂这首诗。王文诰所言的该文全称为《朝辞赴定州论事状》,根据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所载,元祐八年六月二十三日,朝廷已下令苏轼知定州。然施宿在《东坡先生年谱》中称苏轼在当年九月仍然留在京城,当时正赶上太皇太后去世,哲宗亲政,苏轼在离京赴任之前想上殿面辞皇帝,然遭到了拒绝,于是他给哲宗皇帝上此状。
凤槐
苏轼所写此状的时间是元祐八年九月二十六日,他在该状中起手即称:“右臣闻天下治乱,出于下情之通塞。至治之极,至于小民,皆能自通。大乱之极,至于近臣,不能自达。”
东坡首先发议论,认为国家的治与乱,关键点之一是是否能做到下情上达,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国家就会有亡国之危:“夫无邦者,亡国之谓也。上下不交,则虽有朝廷君臣,而亡国之形已具矣,可不畏哉!”
支起的枝干
而后东坡又举出了唐玄宗虽然是政治清明之君,但在天宝末年小人当道,下情不能上达,当安禄山造反时,反军已逼近首都,玄宗还认为安禄山是忠臣。其原因所在,就是因为皇帝已难知事态真情。
接下来东坡讲到了当时的情况:“陛下为政九年,除执政台谏外,未尝与群臣接,然天下不以为非者,以为垂帘之际不得不尔也。今者祥除之后,听政之初,当以通下情、除壅蔽为急务。”
依然枝繁叶茂
哲宗皇帝虽然当政九年,这期间他除了与宰相、参知政事等执政大臣有交往外,没有与其他官员有接触,但天下人能够理解这种情况。元丰八年神宗病逝,哲宗继位,因哲宗年幼,高氏以太皇太后身份听政,因此,哲宗帝不便过多地参与决策,但如今高太皇太后服丧期已满,皇帝亲政,应当以了解下情为要务。接着东坡直述自己的不满:“臣虽不肖,蒙陛下擢为河北西路安抚使,沿边重地,此为首冠,臣当悉心论奏,陛下亦当垂意听纳。祖宗之法,边帅当上殿面辞,而陛下独以本任阙官迎接人众为词,降旨拒臣不令上殿,此何义也?臣若伺候上殿,不过更留十日,本任阙官,自有转运使权摄,无所阙事。迎接人众,不过更支十日粮,有何不可!而使听政之初,将帅不得一面天颜而去,有识之士,皆谓陛下厌闻人言,意轻边事,其兆见于此矣。”
龙槐树身
东坡谦称自己虽不是干吏,但蒙皇帝提拔重用为河北西路安抚使,此乃是边防重地,所以苏轼很想面见皇帝详细谈论自己的治边之策,而皇帝也应当拿出时间来详听他的汇报。按照朝廷旧有的规律,大臣被派往军事要地守边之时,一定会上殿见皇帝面辞,但未曾想皇帝任命东坡任此要职,却以面辞人数太多而拒绝见苏轼,东坡直接反问皇帝:“您是什么意思?”如果我等待您的接见,也不过就是多留十天,即使晚到任十天,当地也有转任使暂时代理知州职务,不会影响工作,即使需要接见的大臣人数太多,朝廷大不了多付十天的饭钱,难道真的在乎这点开支吗?而今边帅不能见皇帝一面而去赴任,这让有识之士认为皇帝您不愿意听臣下的谏言,由此而创了轻视边将的举措。
臣属敢直言皇帝之失,东坡是何等之勇敢,他在此状中甚至说:“臣不得上殿,于臣之私,别无利害,而于听政之始,天下属目之际,所损圣德不小。”
凤槐树身
东坡竟然说我不能面见皇帝,于我而言,并没有什么损失,损失的是圣德。一位中级官员敢跟皇帝以这种口吻说话,这让多少爱东坡的人为他捏一把汗。好在皇帝并未借此惩处他,只是不满足他想到越州任职之情。但是东坡的犯颜直谏,也为后来有人借机弹劾他埋下了祸根。
虽然东坡并不愿意到定州任职,但朝廷重申了不可变更这个任命时,他于九月二十七日离京赴定州,十月二十三日到任,而后马上给皇帝写了《定州谢到任表》。
阳骄叶更荫
因定州城距宋辽边界不远,东坡立即视察了当地军队的情况,他很快发现了军营的问题,于是他给皇帝上《乞降度牒修定州禁军营房状》。他在该状中首先说:“臣伏见定州近岁军政不严,边备小弛。”而后他以举例的方式讲,有些军人盗卖军备物资用于赌博,同时“禁军日有逃亡,聚为盗贼,民不安居。”
面对这种混乱的局面,东坡并没有用严典予以整治,而是了解具体的情形,他派下属李之仪、孙敏行到各个军营查看情况。这两位得力干将回来向他汇报说,军营的住房大多因年久失修而损坏,有的房屋已经无法避风挡雨,一些军官又敛财放债,败坏了军纪。
名宦祠
苏轼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安排好军人的居所:“臣既目睹媮弊,理合葺治犯法之人,丝毫无贷。即须恤其有无,同其苦乐。岂可身居大厦,而使士卒终年处于偷地破屋之中,上漏下湿,不安其家?”
在东坡看来,军人的犯法行为理当惩治,但更多的应当考虑他们犯法的原因,要站在他们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怎么可能自己身居豪宅而让士卒终年住在破屋之中,所以他认为要整肃军纪,首先要处理好这些军人的住房问题。
名宦祠外观
东坡在此状中列出了每个军营需要修缮的房屋以及相关费用,然东坡也知道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大笔钱,但近年来当地财政窘迫,难以支付这一笔钱,于是东坡提出可由官府出售给僧道一批度牒,用得到的费用来修缮军营。
苏轼经过仔细的考察,认为边防仍有薄弱环节,于是他想出了一个请民兵协助备防的策略,他先后向皇帝上了两篇《乞增修弓箭社条约状》,东坡在前一篇中写道:“臣切见北虏久和,河朔无事,沿边诸郡,军政少弛,将骄卒惰,缓急恐不可用,武艺军装,皆不逮陕西、河东远甚。虽据即目边防事势,三五年间必无警急,然居安虑危,有国之常备,事不素讲难以应猝。”
因为长时间无战事,宋辽边界在管理方面渐渐松弛,这种状况如果一旦出现战争,守边军队恐怕不足用。在东坡看来,定州以北的边界远不如陕西河东的守军更为精良,因此他居安思危,应当想出更为完备的边防措施。
东坡胸像
东坡举出了范仲淹、刘沪等人安排的民间弓箭手,这些人自行组织成了弓箭社,他们推荐武艺出众之人任社头,自备兵器鞍马,以此来自卫。东坡又谈到真宗景德元年签署了《澶渊之盟》后,有不少地方的百姓都组织了弓箭社。这些人:“带弓而锄,佩剑而樵,出入山坂,饮食长技与北虏同。私立赏罚,严于官府。分番巡逻,铺屋相望,若透漏北贼及本土强盗,不获其当,番人皆有重罚。遇有紧急,击鼓集众,顷刻可致千人。器甲鞍马,常若寇至。盖亲戚坟墓所在,人自为战,虏甚畏之。”
东坡讲到当年庞籍在定州任职时,大力支持建弓箭社,这种做法对广境安民起到积极作用,但后来因为实行新法,致使弓箭社衰败。他觉得弓箭社对保边意义重大,于是提出要恢复弓箭社,为此,他详列出了弓箭社的奖罚条例,比如:“如能捉获强盗一名,除依条支赏外,更支钱二十贯。如两次捉获依前支赏外,仍与免户下一年差徭。如三次以上,更免一年。无差徭可免者,各更支钱十贯折充。如获窃盗一名,除依条支赏外,更支钱二贯。以上钱,用社内罚钱充,如不足,并社众均备。”
展板介绍的都是东坡事迹
从以上这些措施可以看出东坡的为人,虽然他起初不愿意到定州任职,但一旦到任之后,他又会尽职尽责地对当地情形深入调查,而后把情况呈报朝廷,同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对于东坡在定州时的政绩,苏辙在其所写墓志铭中总结说:“八年,以二学士知定州。定久不治,军政尤弛,武卫卒骄惰不教,军校蚕食其廪赐,故不敢何问。公取其贪污甚者,配隶远恶,然后缮修营房,禁止饮博,军中衣食稍足,乃部勒以战法,众皆畏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