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医通》热证变虚论

血热痘疹。只宜清凉发散。不宜峻用苦寒。过投芩、连之属。必致内伤脾胃。外闭肌肉。脾胃伤。则饮食减而泄泻。重则洞泄无度。遂致虚寒。肌肉闭则热蒸之气不行。腠理涩滞。则痘不起发。不行浆。遂成伏陷。此热证变虚之验。虚证既形。便从虚治。不可胶执而畏参、 、丁、桂也。六七日后见之。则木香、异功皆可应用。但中病即止。不可过剂。以招竭泽之祸也。

(0)

相关推荐

  • 秋燥令行,为什么今年多用到柴胡桂枝汤而不用升阳益胃汤?

    时节步入深秋,天气渐凉,一场秋雨过后,气温骤然下降,变冷之后有的人会感觉到不适应,身体出现很多不适,他们就诊时,首先身体存在很多表证,诉说天气凉快以后,颈椎脖子容易着风,后背肌肉酸疼,腿部关节疼痛,腿 ...

  • 说疾解病:湿与湿病

    中.西方医学在诞生和发展初期,都曾经从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吸收和借用了大量的文字或词汇,以便描述相关疾病及其病因.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等.中文"湿"字最初被中医学借用来描述身处潮湿的 ...

  • <脉诊> 滑脉

    滑脉,是临床上常见但比较难形容的脉,<诊家枢要>描述为"往来流利,如盘走珠",指下就像一颗颗滚动的圆珠向前,不好把握,摸得多了,确实就是这种感觉. 提到滑脉,很多人都知 ...

  • 《张氏医通》讲补阴、补阳的宜忌。阴虚要甘...

    <张氏医通>讲补阴.补阳的宜忌.阴虚要甘寒养阴,虚火自退,滥用苦寒不能滋阴也容易伤脾胃生气.阳虚要甘温益火,不宜辛散. 其实临床中很多人是辨不清楚虚实的,低级的是认虚作实,有些明明虚热舌苔 ...

  • 湿热证之脾胃湿热证(二)

    湿热证之脾胃湿热证(二)

  • 《张氏医通》变蒸

    小儿变蒸.变者变其情智.蒸者蒸其血脉.大抵三十二日为一变.每经变毕.则情智异常.全婴方论云.变蒸者.以长气血也.变者上气.蒸者发热.轻则体热虚惊.耳冷KT 冷.微汗.唇生白泡.三日可愈.重者寒热.脉乱 ...

  • 《张氏医通》气血虚实论

    夫气有生血之功.血无益气之理.故气不可亏.亏则阳位不及.而痘之圆晕之形不成.血不可盈.盈则阴乘阳位.而痘之倒 之祸立至.是以治虚证.必当补气为先.盖气有神而无形.补之则易充.血有形而无神.补养难收速效 ...

  • 《张氏医通》毒盛变虚论

    毒盛壅遏.固宜升提发散.而佐以清凉.使热毒得平而止.若发散太过.必致肌表空虚.元气耗散.内灌清浆.或虚肿空壳.或痒塌外剥.或溃烂不收.百变皆至.而内气亦不能自守.略伤饮食.则成泄泻.泄泻不止.遂变虚寒 ...

  • 《张氏医通》虚损(传尸)

    素问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脉气上虚尺虚. 是谓重虚.气虚者.言无常也.尺虚者.行步 然.脉虚者.不象阴也.此滑则生.涩则死也.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 ...

  • 《张氏医通》虚羸

    小儿虚羸.因脾胃不和.不能乳食.使肌肤瘦弱.或大病后脾气尚弱.不能传化谷气所致.若冷者.时时下利.唇口清白.热者.身温壮热.肌体微黄.更当审形色.察见证.如面赤多啼.心之虚羸也.面青目札.肝之虚羸也. ...

  • 《张氏医通》虚证防变论

    三四日陆续不齐.不易长发.五六日不易成浆.少食气馁.伤食易泄.七八日塌陷.灰白不起.自汗微渴.或腹胀喘渴.泄泻塌痒闷乱.切牙寒战.头温足冷.势所必致.皆缘气虚之故.故治虚痘.初发不宜轻投透表之剂.即参 ...

  • 《张氏医通》虚证变实论

    气虚痘疹.调理得宜.使元气充实.腠理坚固.脾胃强健.二便调适.仍可转祸为祥.若补益太过.浆足之后.重用参. .多有腹胀喘急之患.用枳壳汤.误用五苓.木香散.多有大便秘结之患.用宽中散.便实而渴.用麦门 ...

  • 《张氏医通》实证似虚论

    此热毒在内.不得伸越.或为寒冷所搏.乳食不节.冷热相拒.则上逆而为呕吐.病机所谓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者是也.治当升提发散.兼辛以散之.如升麻汤加生姜.橘皮之类.吐逆势甚者.更加猪苓.泽泻引之下行可也.又 ...

  • 《张氏医通》虚损门

    薯蓣丸(金匮) 治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 薯蓣(即山药.二两.) 当归 桂枝 曲 干地黄 大豆黄卷(各七钱半) 甘草(炙.一两二钱) 人参 阿胶(各五钱) 芎 芍药 麦门冬 白术 杏仁防风 柴胡 桔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