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劲与力及练法

劲与力一直是太极拳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傅公钟文好酒,他用酿酒的道理来喻理劲力,竟是如此的贴切。他说:酒是酿造出来的,我十分喜欢这个“酿”字。因为他贴切、传神、境界全出。酿是一个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无论造酒的技术怎样进步,用的材料如何上乘,要好酒,就要酿,总得有耐心,急不得,需慢慢来。其实,酿酒很多时候只是把酒存放在酒缸里,既没有加工,也没有加料,可奇怪的是,平平常常的酒通过这“静养”过程,居然变得浓烈芬芳,清醇甘香了。这便是“酿”的奇妙了。好酒的人都知道“酿”包含了孕育、培养、历练、润柔、转化、积储、协调和整合等复杂的意义。

酒是酿造出来的,高粱、糯米经过酿制可以变成酒,普通的酒酿后可以成为上等的好酒。花粉经过蜜蜂的酿制可以变成蜜,铁经过冶炼可以变成钢。这是因为它们的性质由于“酿”发生了转化,普通的酒经过“酿”变成好酒,酒的品质又向高层次转化、纯化。花粉变蜜也是“酿”的产物,铁变钢以至精钢,更是反复冶炼和锻造的结果。这一切都给我们以无穷的启示。有了这个“酿”字,太极拳界长期争论不息的力与劲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就是:力者劲之本也,劲从力;劲者力之至,劲者力之曲(巛)也,劲者力之工(工与功相通)也,劲者力之法也,劲者力之效也,劲者力之运化也。力仅以大小、疾缓、方向论,而劲既有刚柔之属性,又具其位,且含其变。故“劲为曲使之道,力为直出之门”。也就是说,从物理的角度来看,力是劲的母本,没有力就无所谓劲,劲离不开力的范畴。所以民间常以 “劲力”合称。我国的北方地区,有的干脆称力为劲,或劲力不分。如“使劲儿”、“加把劲儿”、“上下一股劲”、“浑身是劲”等。在这些用“劲”或“劲儿” 的地方,口语中已几乎不用“力”字,换上了“力”字也就变了味。正如太极拳说“劲”不说“力”,说力就是指拙力蛮力了。从化学的方面来理解,劲是精、气、神、意、力综合因素“酿化”的结果,它具备了虚实、刚柔、阴阳之属性,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虚实阴阳,变转神会,刚柔二元相摩相推,谐和一体反复变化转换,劲力的演绎就千变万化,生生不息。这时的劲寓力之因素,但决非力之等同,也不再是力这样简单,或重复了。它是力的柔化、协调、整合和统一。它粘黏随意,传递疾速,应变灵活,而又至柔至刚,刚柔互运,刚柔互乘,刚柔浑然,阴阳合德。所以有人又称劲为“活力”,一个活字点出了太极劲的特点。

正如沈寿老师所说:“太极拳的劲力,具有形不外露,劲蕴于内的特点,所以把它叫做内劲,似可用十六个字概括,即以柔为主,外柔内刚,柔中有刚,刚柔相济。”

历来的太极拳家强调松静,以松柔为法,理遵《太极拳论》,法循《太极拳说》,根据静、松、稳、匀、缓、合、连的原则,舒展全体,开启经络,畅通血脉,心意率行,气血流注,日日贯输,进行用意不用力的锻炼,活化劲力,积储内劲。但要强调的是用意不用力,而不是用意不要力,从来没有拳论提出用意不要力。傅声远先生说:“太极乃自然之功,松不等于空!”《太极指明法》(见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中明确指出:“用劲不对,不用力(指柔而无刚)不对,绵而有刚对。”又正如沈寿老师所指出:“有不少人把‘不用力’与‘不要力’混为一谈,一字之差,意义大相径庭;有的人则是撇开了‘用意’来谈‘不用力”,由真理走向了谬误。”杨澄甫老师在《太极纯杂论》中也指出:“世间练太极者不在少数。宜知分别纯杂,以其味不同也。纯粹太极,其臂如棉裹铁,柔软沉重。推手之时,可以分辨。其拿人之时,手极轻而人不能过。其放人之时,如脱弹丸,迅速干脆,毫不受力。被跌出者,但觉一动,并不觉痛,已跌出丈余矣。其黏人之时,并不抓擒,轻轻黏住,即如胶而不能脱,使人双臂酸麻不可耐。此乃真太极也。”所谓的真太极,也就是杨澄甫《太极拳练习谈》中说的:“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而绵里所藏之“针”即为内劲,亦即太极劲。

太极劲的练法,生化之道在于柔

柔化象征着生机,为运化功力之基。孟乃昌先生说:“单纯之刚,坚实而难变;柔劲则柔中有刚,柔能克刚,人刚我刚,两相对抗,人刚我柔,柔以承之,……则走化矣。”又说:“柔也是劲,柔即内劲,内劲含刚。”《太极拳经歌诀》曰:“极柔即刚极虚灵,运若抽丝处处明。”《十三势行功心解》曰:“太极拳之武事,外操柔软,内含坚刚,而求柔软,柔软之于外。久而久之,自得内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所难者,内要含蓄坚刚而不外施,外终柔软而迎敌,以柔软而应坚刚,使坚刚尽化无有矣!”《八字法诀》曰:“柔里有刚攻不破,刚中无柔不为坚。”张义敬在《太极拳理传真》中说:“只有逐渐丢掉硬力,柔软的程度才会日渐增加,柔软之后的发展方向必然是轻灵虚无。这才符合小力胜大力和以柔克刚的原则。”杨澄甫在《太极拳十要》中说:“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棉裹铁,分量极沉。”这不仅说明了太极功夫的最高境界,也指出了太极修为的生化之道。

太极劲的练法,生化之道在于轻灵

《太极拳经歌诀诠解》曰:“轻则伶(灵),伶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太极平准腰顶解》曰:“满身轻利者,金刚罗汉炼。”《太极拳经歌诀》曰:“ 举动轻灵神内敛,莫教断续一气研。”《十三势行功要解》曰:“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太极拳解》曰:”能黏依,然后能灵活。”又曰:“黏依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阴阳诀》曰:“轻重虚实怎的是,重里现轻勿稍留。”《周身大用论》曰:“一要心性与意静,自然无处不轻灵。”《宋书铭传抄太极拳谱·功用歌》曰:“轻灵活泼求懂劲,阴阳既济无滞病。”陈鑫《太极拳经谱》曰:“前后左右,上下四傍,转接灵敏,缓急相将。”又曰:“运我虚灵,弥加整重,细腻熨贴,中权后劲。”《太极推原解》曰:“轻如杨花,坚如金石”。陈微明说:“不用后天拙力,则周身轻灵。”吴鉴泉说:“轻是轻虚,灵是灵敏。由轻灵而松沉,而粘黏连随,而后能灵敏,能不丢不顶,故盘架时动作要求轻灵和缓,往复自如,自生松活之劲,粘黏之劲,故轻是太极下手处。”可见轻灵是太极拳劲的主要特点,也是入门的主要途径。轻而不飘,灵而不滞,神舒体展,四肢百骸,松空圆活,轻灵通透,气血流畅,内劲自生。

太极劲的练法,化之道在于沉

太极拳锻炼要求沉肩坠肘、坐腕舒指、含胸拔背、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松腰落胯敛臀、收正尾闾、提肛吊裆等。杨、陈、吴、武、孙各派的提法略有不同,而实质则一。这些要求,除虚领顶劲,提肛吊裆,要求向上虚领顶劲外,其他百骸均要求向下沉垂,可谓“一领百沉”。虚领顶劲的要领是顶、吊、悬、虚、领五字,使六阳之首如临虚空而神贯顶,提挈全身,使轻清上升,升发一身阳气而使“满身轻利”。吊裆的要领则是敛臀、撑裆、落胯、收正尾闾,会阴虚领上提,不使其有下荡之意,则裆虚圆而致尾闾中正,以竖其上下之路线,则“中气上自百会穴,下贯长强穴,如一线穿成也”。“中气上通百会,下通二十椎,此处一通则上下皆通,全体之气脉胥通,自无倒倾之弊”。

百骸沉垂,则浩然之气直沉丹田,常存而沛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气沛而劲足,劲涌绵绵而众莫能御也。顶劲虚领,百骸沉垂,因肢体放松柔顺,而自然舒适,意定桩稳,不惟支撑八面;因肢体引长舒展,而虚灵含拔,知觉灵敏,岂独见微知著。此即所谓“忽隐忽现进则长,一羽不加至道藏”也。

《十三势行功心解》曰:“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又曰:“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陈鑫《太极拳发蒙缠丝劲论》曰:“其周身规矩,顶劲上领,裆劲下去,两肩松下,两肘沉下……胸中沉心静气,两膝合住劲,腰劲下去。”孟乃昌曰:“出步落腿有如猫行之轻灵沉着、稳固,其若惕也。”李雅轩老师曰:“练拳当以沉劲为主,不可着意前推。”又说:“太极拳谱说极柔软然后极坚刚,我认为进一步也可以说极沉重然后极轻灵,因为沉重和轻灵都是自身松净过后的一种感觉。果能松净了,则全身都有沉重的感觉(是自然的重,不是用力)。”董公英杰曰:“不能沉着,则气不收敛入骨,即是外劲而非内劲矣。练太极须能收敛入骨,此真正太极劲也。”杨公澄甫曰:“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棉裹铁,分量极沉。”这既是说劲的松柔又是说劲的沉重,是真正太极劲的写照。

真正的太极沉劲是周身一家,轻灵沉稳,内神不昧,外气清明,八方支撑,八面转换,上下相随之产物。能沉着,方能虚灵,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势势有着落,处处分虚实,静中寓欲动之意,动中有腾挪之势,沉而腾虚,松沉轻灵,圆活机变,故沉劲即是轻灵劲,轻灵劲即是沉劲。正如傅钟文老师所说:沉与轻是太极拳之“哥俩好”。吴公藻亦记有歌咏:“神清气沉任自然,漂漂荡荡浪里钻;任你风浪来吹打,上轻下沉不倒颠。”

太极劲的练法,生化之道在于圆

康定斯基结论:“弧里包含了许多隐藏着取代它(直线的攻击性)的忍耐力量。角带有欠思考的不成熟性,弧里隐藏着——应该说是十分自觉而又成熟的能量。”这个“十分自觉而又成熟的能量”,在太极拳里体现的就是圆劲。太极劲的本意即为浑圆,以圆为体,以阴阳为用,该举其要,尽在方圆,应化极熟,自由巧妙。其中化劲尤须圆满,能圆则灵,能满则活。杨少侯说:“发劲要直,化劲宜圆;化之不尽,发之不远。”孟乃昌说:“圆而不满则凹,满而不圆则凸。有凹凸处,病在过与不及,过与不及易为人制,有断则有续,旧劲已断,新劲未生,易为人乘。凹凸、断续,都是病手。”惟绵绵不断,环而无间,周而复始,方无隙可乘。

《练法十要》曰:“分清虚实,圆转如意”。《八字歌》曰:“果能粘连黏随字,得其环中不支离。”陈鑫《太极用功七言俚语》曰:“初收转圈自然好,未若此圈十分巧。前所转圈犹嫌大,此圈转来愈觉小。越小小到没圈时,方归太极真神妙。”又曰:“只要功夫能无间,太极随处见圆光。”由此可见,太极劲的生化之道贵在圆通,圆则无所偏缺,通则无所障碍。能圆通方可登堂入室,步入无碍之妙境,而“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圆劲乃太极拳精华之所在。

而傅公钟文积近八十年之太极修为,有其经验之谈:太极拳入静、放松、敛神的过程,也正是太极劲锻炼过程中“酿”的特征。认为太极劲的练法,太极劲的生化之道,应心意帅率,用意不用力,由松柔入手,积柔成刚,刚复归柔,至练成刚柔相济的“浑劲”。这种“浑劲”也就是太极拳入门的基础。所谓“懂劲后愈练愈精”,就是这股劲好像秋天成片芦苇在湖中被大风吹得俯而复起,坚韧不折,柔而有弹性的意思。又好像海洋中的滚滚波涛,水质虽软而含有非常雄厚的力量。浑劲练出以后,继续再从浑劲中练出“轻灵劲”来。浑劲是藏而不露的浑厚的实力,从而达到柔中有刚。轻灵劲是既有轻灵感觉而又能圆活运转的意思。将这两种功劲紧密结合于一起,相互为用,才能刚柔相济,绵里藏针,才能变化分释为*%、捋、挤、按、采、扌列、、肘、靠诸劲而灵活应用之,始可达到融会贯通,得心应手的目的,方能进入具有高度的艺术境界。

太极劲之种类

董公英杰在《经验谈》中说:“架子练熟,推手入门,乃讲懂劲。太极拳有粘动劲、跟随劲、轻灵劲、沉劲、内劲、提劲、搓劲、揉劲、贴劲、扶劲、摸劲、按劲、入骨劲、摔动劲、挂劲、摇动劲、发劲、寸劲、脆劲、抖劲、去劲、冷不防劲、分寸劲、蓄劲、放箭劲、等劲等等。以上诸劲,仅述大概。”而陈公炎林在《论劲》中将劲分为粘黏劲、走劲、公劲、引劲、拿劲、发劲、借劲、开劲、合劲、提劲、沉劲、捋劲、挤劲、按劲、采劲、捩劲、肘劲、靠劲、长劲、截劲、钻劲、拨劲、搓劲、撅劲、卷劲、冷断劲、寸劲、分劲、抖跳劲、抖擞劲、折叠劲、擦皮劲、虚临劲、凌空劲等。陈微明老师《太极问答》中答曰:“就余所知,(太极拳之劲)约有粘劲、化劲、提劲、放劲、借劲、截劲、卷劲、入劲、抖擞劲数种。”吴图南老师认为还有“凌空劲”,并作“凌空劲”一首,如下:

露蝉班侯梦祥间①,三世心传凌空难。
我今道破其中秘,洞彻全豹反掌间。
只因传功皆口授,未尝公开告世人。
且幸恩师多器重,教我其中步骤全。
我今说破其中义,节省时间又便传。
先须吸劲练到手,再练荡劲不费难。
透空诸劲都学会,哼哈运气亦使全。
彼此呼吸成一体,牵动往来成自然。
此时再学凌空劲,坚持功夫一二年。
手舞足蹈随心意,至此方叫功夫完。

1、杨少侯(1862—1929)名兆熊,字梦祥(见于志钧著《太极拳正宗》)。

陈公炎林曰:“此劲(凌空劲)异常奥妙,近于神秘,而非目睹者所能信,实乃一种精神上之作用而已。艺高者发此劲时,仅须口中一哈,对方即双足离地后退。盖因被发者,精神已为发者所吸引,无可抵抗。然被发者必须先明粘黏等劲。故一哈之后,即由感觉而后退,否则发者仍无效。此劲虽奥妙莫测,但学者可不必深求,仅作游戏观可耳。相传昔时杨健侯少侯父子,能吸引烛火近尺,一手隔之,火光遂熄,即凌空劲中一法,惟此功夫今已失传云。”

而杨振基老师说:“他未听到家里人说过先辈能凌空发人,并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这与科学道理不相符合。他不是自己贬低杨家先人,几代人传下来,包括他大哥所传的都没有说过能凌空打人。身手不与对方接触,不产生弹性,不产生条件反射,不可能打倒别人。我见过父亲与人推手,大哥杨守中与人推手都是挨着的。没听说过杨家有不接触别人就能发人的本事。一个人手有多大神,有多大劲,不接触别人如何能把人发出去?”

而李雅轩老师则认为:“按太极拳之发劲有几十种之说,我以为不对。我以为只有一个懂劲和不懂劲的问题。如不懂劲,会一百个发劲,也等于零。如懂了劲,虽变一百个、一千个也是一个道理。千变万化,想如何打,就可以如何打,又岂止是几十个哉!”可见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李雅轩老师又说:“硬劲不如僵柔劲,僵柔劲不如松软劲,松软劲不如虚无劲。”可见对于劲的分类还是有的,只是各人的修为体验不同,而划分粗细不同,名称不一耳。然而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要明白太极劲的生化之道,就必须懂劲,懂劲才能主宰,懂劲才能明阴阳、明虚实、明动静、明刚柔、明太极之拳权,明太极之本然。《太极拳推原解》曰:“拳者,权也,所以权物而知其轻重者也。”而“拳可权者在于功劲,拳可运者在于功劲,拳可化者在于功劲,拳可体者在于功劲,拳可用者在于功劲,拳法之谋在于功劲,拳法之可德者亦在于功劲,太极拳以中和之功劲为依归。”所以太极拳修为重劲不重力,以劲为本;重劲不重力,以劲为用;重劲不用力,曲会力势,不倚拙力,不用后天浊气,全身意思皆用精神,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或气与劲合,二者是统一的,但绝非可以等同。王芗斋先生说:“用力用意乃同出一气之源,互根为之。用意即是用力,意即力也,然非筋肉凝紧,注血之力谓之力。若非用支配全体之筋肉松和,永不能得伸缩自如,遒放致用之活力也。”此处所言之“活力”即是劲,与筋肉紧缩,注血之浊气拙力是有本质不同的。正如万籁声所说:“以意使劲,五灵沉着,气归丹田,刚柔相济,是为武术上之劲!不然,即农夫等粗人之劲,不足为贵。盖此等之劲,一逾壮年,即渐消减,伊等之劲,可抬什物,举石头,打俗人,亦名为力,缘不能运用者为力,流通四肢者为劲。是万不能与武术家相提并论也!但武术家能打举百钧之人,未必能举百钧之物,此即死劲活劲之辨。”太极拳练的是活劲,用的也是活劲,这是它与其他气功,及一般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没有内涵的所谓“拳术”之所以区别的地方

(0)

相关推荐

  • 绿氧谷太极微言[15]

    绿氧谷主微群聊拳记录 [看儿童打太极视频]练太极拳是后天返先天,也就是通过太极心法和动作,逐渐去除后天长期的错误用力和消耗身体的行为,返回先天那个本真的身体状态.所以练太极要学小孩那个本真自然不用力. ...

  • 详解太极拳的劲与力及练法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5)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 ...

  • 太极拳运劲发力规律

    转载▼   太极拳的核心是技击,技击的核心是劲力.广大太极拳习练者十分渴望掌握运劲发力规律,使自己的劲运和美观.力发得漂亮.然而由于太极拳传统劲力理论的观点分歧.内容庞杂,广大习练者很难从中系统.全面 ...

  • 练太极的很多人都不知道,太极拳的劲与力是不一样的

    太极那些事关注2021-01-06 11:36随着太极拳的推广和普及,太极拳爱好者也在与日俱增,可在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中,有许多的练习者由于不懂得怎样用劲,不懂得太极拳中力与劲的区别,过于注重身体的整体 ...

  • 形意劈拳和太极拳懒扎衣的发力-整劲-以步赢人-打人如蒿草

    形意劈拳和太极拳懒扎衣的发力-整劲-以步赢人-打人如蒿草

  • 太极拳“抖劲”的练法

    陈式太极拳抖劲的基础是缠丝劲和腰裆劲.抖劲是一种突如其来的爆发力,其特点是快速.螺旋.气足.力猛.劲长.动短.意远.久练推手,对缠丝劲.腰裆劲的体会也愈来愈深,"粘连黏随不丢顶,引进落空合即 ...

  • 一式劈拳练一生!二十年的劈拳练法心得,整劲发力,一劈无敌

    劈拳分掌式和拳式两种,都叫"劈拳".老师讲:"不明其理难得其功",要求我们在练劈拳时逐项体会要领,并由此领悟形意拳的道理. 劈拳的起手是三体式,定式也是三体式, ...

  • 伸筋拽骨与太极拳“内劲”的练法

       网上有人招生,说是开班,专门传授师门秘传的,伸劲拽骨练法.三天包会.每人收费若干.                                      以前  学习太极拳伊始,老师都会对学 ...

  • 太极拳内劲功力训练法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5)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 ...

  • 太极拳整劲的练法(上)

    黄冈市常青藤太极队 训练剪影 其一要周身放松.主宰于腰.平日里,行功走架,全身放松,内动带动外动,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每一个动作都要做到用腰来带动,所谓"腰如车轴,身如车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