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树上》,“满分作文”考生,就是把“绝技”用对了地方
01) “平安经”走了,“明经”来了。 盼望着,盼望着,盼望着高考满分作文快快出现。
人们正翘首以待,“满分作文”穿着长衫、摇头晃脑走来,走来,走来!
一时间,网上网下,一片哗然,吵嚷一片。 先别吵,读读再吵也不迟。 满分作文的题目:《生活在树上》。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
以上是《生活在树上》的第一段,大家如有兴趣,自己搜搜原文,保证一般人读不懂。
文中,运用了嚆矢、振翮、肯綮、玉墀、祓魅、婞直等词汇。
题目要求:
别急,文中还提到了海德格尔、卡尔维诺、麦金太尔、尼采、陈年喜、切斯瓦夫米沃什、维特根斯坦等作家、哲学家的名字,并引用了他们的名言或者哲学概念......
你理解这些词吗?你认识这些大家吗?读过他们的著作吗? 反正,我被难住了。 阅评组的第一位老师,眼拙,只打了39分;第二位和第三位老师,慧眼独具,打了55分。 分差太大,进入审查评判环节。 结果,直接满分。
02) 满分作文,我必须读,反复读。
读了多遍,方知自己平时读书太少,我那半瓶子水,还不够滋润“满分作文”的一个词汇。 我这么说,是认真的。
通篇作文虽然生僻词、生僻典故和生僻表达蔓延试卷,但难得的是,确实用对了地方,也并不是一堆冷词冷句的拼凑堆砌。
这个小年轻,知识面和阅读量,确实超车好几公里。 我真心佩服。 但是,也挑动了全网的神经。 刚开始,一边倒地说这篇文字佶屈聱牙,晦涩难懂,不说人话,故弄玄虚...... 不久,子弹打完了,另一拨意见领袖上场,称赞“满分作文”深刻老到。 “炫技”,肯定有;晦涩难懂,的确;不说人话,也许。 如此说来,凭什么得满分?
千字文中,涉及古今中外,展示巨量知识储备,牛......
阅卷组认为,“每一句话都围绕着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会的期待之间的落差和错位论说,文章从头到尾逻辑严谨,说理到位,没有多余的废话,所有的引证也并非为了充门面或填充字数”“我们认为,把此文打成满分,不仅是给予这篇作文恰如其分的分数,也是展现浙江高三学生的作文水准”。
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教授的点评是:“老到和晦涩同在,思维的深刻与稳当俱备”。 我同意。
03) “满分作文”需要的神奇效果是:曲高和寡。 就是说,只要阅卷老师看顺眼,吃瓜群众看懂看不懂,就毛毛雨啦。 科场嘛,不这样操作咋能跃过龙门?如果一味去迎合吃瓜群众,能让上北清、上985、上211吗? 独木桥上千军万马,即使会十八般武艺,也要来点“绝技”更有胜算。
“满分作文”考生,就是把“绝技”用对了地方。 不过,也有用错的、不合时宜的。
某日,秀才去集市买柴,他文采就用错了地方。 秀才说:“荷薪者过来!” 卖柴人听懂了,是“过来”,于是走了过去。
秀才看了看说:“吾观之思之,此柴烟多而焰少,请损之。” 卖柴人听不懂,走了。 结果,秀才没买到柴,被老婆罚跪搓板。 试想,秀才如果在科场上卖弄,说不定也会考个举人、进士。 孔乙己反复絮叨,茴香豆有四种写法。他真的都会写,但依然是穷困潦倒,依然是“站着喝酒唯一的人”。
考场作文和平时的文章是两回事,一个是应试,一个是公共表达。
公共表达是为了输出观点,为了交流和探讨,让人更好理解,更顺畅的沟通。所以,平时作文和交流,不要咬文嚼字,需要“说人话”。 考场作文,有各种尺子度量。没办法,只能“生活在树上”。
请不要对一个考生苛责。 我们要求“满分作文”考生“说人话”时,自己也要说人话。
04) 我赞同“生活在树上”满分。 毕竟,考场和社会,是两个世界。 我希望“生活在树上”的考生,在以后的生活、学习、工作中,能够“生活在人间”,也能够获得“满分”。
来源:特稿哥李万卿,李万卿,笔名李理,南阳人,现居郑州,新闻策划人,独立评论人,专栏作家,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有500万字作品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