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咏:一首考场应试诗,竟成了有史以来最美的咏雪诗
有人问,诗歌的巅峰为什么会在唐朝?这首诗就是答案。说出来你可能不会信,但这首诗确实是一首应试诗,就跟现在的高考作文一样。考试要考,划重点,自然诗歌在唐朝就会得到迅猛的发展咯。
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大图模式考生祖咏,是个有个性的同学,那年的科举,作文题目是《终南望余雪》,写作要求是“作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
祖咏同学认真地审完题,望向远方,似乎身体已经飞到了终南山脚,经历了一个冬的积雪还没有融化,祖咏同学眼前,看到了一幅画,于是,他提起笔,在画上写下了四句诗,然后交卷了。未按要求写作,自然拿不到好成绩,但这并不妨碍这首诗成为佳作。
大约1000年以后,清朝有个叫王士禛的人,写了一本书《渔洋诗话》,书中评价这首诗,说他和陶渊明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是有史以来咏雪最佳之作。
终南阴岭秀:首句写望,望到了“阴岭”的“秀”,诗人所在地是长安,终南山在长安城以南,望到的自然是山北,北为阴,所以叫阴岭。必须是向阴嘛,如果向阳,怎么可能有积雪呢!
积雪浮云端:这句诗就是“秀”的具体内容,说积雪是漂浮在云端的。雪当然不可能真的飘在云端了,这句诗是说啊,终南山阴岭高耸入云,远远望去,雪就像飘在云端一样。
大图模式林表明霁色:这句诗进一步说明了雪在云端的动态。“霁色”,指的是雨过天晴后的阳光。原来,是阳光给“林表”染上了一层色彩,在阳光的照耀下,入云的积雪就给人“浮”的错觉。
城中增暮寒:这句是望后所感。生活常识告诉我们,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是化雪之时。望着终南山上的积雪,让诗人想到了化雪时候的寒冷,加之此时已经日暮,含义更增。
祖咏在考场中,灵魂早已飞到了终南山下,他把眼前的雪景变成了一幅画,又给这幅画题了一首诗,这首诗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大概是因为祖咏跟王维是好友,彼此影响所致吧!
诗到这里就已经完美了,又何必非要被做题要求束缚,去画蛇添足呢?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