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扎心的话让家长抓狂,怎么办

网上看到一句话,是一个培训机构在门口张贴在墙上的,说得残酷而又现实,让家长看了抓狂,也让我深受触动。

您来了,我们培养您的孩子;您不来,我们培养的是您孩子的竞争对手”

这个培训机构算是摸透了家长的心理,说的没错,但是,让人内心就是不舒服,不舒服后怎么办?赶紧把孩子往培训机构送吧。

某校高一新生入学,老师在班内统计暑假上辅导班的学生,结果,五十个人的班级,只有两个人没上过辅导班。

各位家长不要误会,我绝不是劝大家一定要让孩子去辅导班,而是针对这句扎心的话,和家长交流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

我相信,一定有很多家长会在这句话面前坚定了让孩子去辅导机构的决心,问题是,下定了决心后,不同的家长会有不同的表现。

有的控制型的家长会用这句话来教训孩子,“你看,人家都去了,你不去,怎么和人家竞争?”。当孩子表现出不耐烦之后,家长便用自己的理直气壮来让孩子就范,因为家长坚信自己是对的。既然自己是对的,孩子反对自己,那孩子就是错的,对待孩子的错误和任性决不能姑息迁就,于是,大人与孩子的矛盾冲突就来了。

其实,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在有的家长的观念里,当孩子与家长意见相左发生冲突时,就是两个选择——要么就听家长的,要么就放任自流。

我们经常忘记了还有第三条道路,除去要么听你的,要么听我的,还有一个可能——我们可以一起商量到底什么是最佳方案。

有的孩子虽然表面上被家长逼着去了辅导班,但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根本就没有用心去学习,只是在混日子。对于家长来说,那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不仅亲子关系没搞好,孩子上辅导班花了钱还没有预期的效果。

我知道,当我说家长与孩子商量最佳方案这个第三条道路时,有的家长肯定会反驳,商量怎么能成?孩子就是懒,就是不愿意学习,就是贪玩,如果与孩子商量,那肯定商量不成。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家长更需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了,孩子懒不是原因,而是家长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的结果。只有家长发自内心地承认了这个因果关系,下一步才能真正去改变。

怎么改变?

先来看看来自教育专家的智慧之语:你是希望孩子出于对你的恐惧而听从你的命令,还是出于对你的爱戴和敬重而听从你的建议呢?

答案不言而喻,问题是怎么做到让孩子基于爱戴和敬重而听家长的?

这是一个太大的问题,需要长篇大论才能回答好。但是今天我讲最关键的一点,那就是——家长要善于对孩子进行情感引导。

情感引导这个词,是我刚刚学到的。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家长就必须学会对孩子进行情感引导。

和情感引导相反的就是我们经常无视孩子的负面情绪,一旦孩子表现出消极的言行,我们就会武断地打断孩子。“你是男子汉了,这点事算什么?”“你都这么大了,还用家长来帮你吗?”类似这样的话语,就不是情感引导。

情感引导绝对不是有的家长理解的那样,是想方设法去哄孩子,而是设身处地的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体会他的情感,让孩子的情感和想法得到尊重。比如,孩子确实学习很累了,当我们提出要让孩子上辅导班的时候,他内心肯定会有所抵触,因为他想休息调整一下。这个时候,如果家长能够意识到孩子的这种情感,体谅他、理解他,让他感到温暖,孩子可能就会反过来理解家长。

所以,在史蒂芬.柯维的《第三选择》中,他提出,要先看到对方,对方才能看到你。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要想让对方理解你,你要先理解对方

有的家庭中,最缺乏的就是同理心,家长不理解孩子,孩子不理解家长,一有相反意见,一谈就崩,原因就在于大人和孩子都没有认真倾听过对方的心声,尤其是家长没有创设让孩子表达自己感受的机会。

所以,情感引导,就是要在家长理解孩子的基础上,让孩子的负面情绪得到释放,然后把孩子的情感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情感引导就是一个了解的过程,了解孩子的感受,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当孩子有了痛苦,家长不是让孩子控制住,显出自己的坚强,而是要让孩子学会面对痛苦,为此,家长就要用理解和同情的态度去回应孩子的痛苦。这个过程中,家长教会了孩子什么是同情,孩子以后才会同情家长和其他人。

在情感引导的基础上,家长和孩子才能共同承担责任,然后引导孩子下一步该怎么做,激发孩子自己去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发挥自己的能动性。

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家长和孩子的焦虑都会大大缓解,然后,我们就可以坦然面对这句扎心的话——无论你(辅导机构)培养谁,我都能沉着应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