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三位巨擘的几首理趣诗
1、
宋人诗歌的确爱讲道理,发议论。不过,并非所有爱讲道理,发议论的宋人诗歌都上不了台面。其中有宋一代的一些巨擘的理趣诗,就实在有着引人的魅力。例说之——
(一)、改革家王安石的两首理趣诗
“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王安石(列宁),不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且诗词造诣极高。宋人严羽于《沧浪诗话》中称誉他的诗歌自成一体,为“王荆公体”。南宋曾秀狸在《艇备诗话》中特别称赞王安石“荆公绝句妙天下”。清代人顾嗣立在《寒厅诗话》中,对王安石的诗歌,更是称誉道:“王半山备众体,精绝句”。王安石的诗的确上乘,今举两首理趣诗,为之说——
(1)、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在浙江杭州的灵隐山上。相传于山上可以看到日出。王安石登山有感,运笔成章。诗章写景摩状,灵动巧妙;因景言理,至为的当。眼观、耳闻、身感、心悟,末句结穴明志,升华诗旨,更是高明。整首诗通过一连串生动意象,构成美妙意境,启迪智慧,发人深思,妙不可言。
(2)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一岁:一年。 除:去掉了,过去了。
屠苏:用中草药屠苏泡制的药酒,旧俗大年初一这一天,饮后可以除灾避祸。
曈曈(tongtong):太阳初升时候渐渐光耀明亮的样子。
新桃换旧符:桃符,古人过大年时,于挂在大门的桃木板上绘画门神图像,用以除邪避灾。
诗章通过对元日喜庆欢乐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即世上万事万物,总要除旧布新。用诗歌形式写出这么一个深刻道理,实在不易,而王安石却举重若轻,仅用寥寥二十八个字,就艺术地揭示出来,发人深思,耐人品味。
由此看来,理趣诗要写好,就是要通过普遍存在的客观事物、社会现象,形象具体地表达出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唯其如此,所揭示的道理方始让人易于接受明白,而诗歌也才更有生命力。
(二)、文坛巨擘苏东坡的两首理趣诗
(1)、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西林寺,位于江西庐山。宋神宗赵顼元封七年,苏轼游庐山后,诗情大发,在西林寺的粉墙上,题写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寥寥二十八字,不仅给人们以观感上的视觉享受,更为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的哲理,于精神上给人以启迪,灵魂上以省悟。
(2)、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宋神宗赵顼元丰八年(1085年),文坛巨擘苏轼看到“工画鹅、鸭、鹭鸶",“尤工小景,为寒汀远渚、潇洒虚旷之象,人虽难到”的宋初僧人画家的惠崇两幅《春江晚景》(或作《春江晓景》)遗作,一幅为鸭戏图,一幅为飞雁图。诗情澎湃,濡墨挥翰,于上题诗。其中这第一首流传万口,古今人皆称颂。究其原因,乃东坡不但用它那支生花妙笔,通过语言文字,再现了惠崇画中春日生机勃勃的美妙景象,更关要的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内里蕴含的深刻理趣。
(三)、理学巨擘朱熹的两首理趣诗歌
“巨擘,大(拇)指也“,以喻杰出人物,或于某一方面居于首位的人物。臧克家《往事忆来多》:”我崇拜鲁迅、郭老、茅盾先生,以为他们是万众景仰的革命先进,文坛巨擘。“金代大诗人元好问《学东坡移居诗》;"田横巨擘耳,侑为谈者资。”以此衡之,朱文公(熹),实在够得上有宋一代的理学巨擘。不过,他的理趣诗也写得高明巧妙。举二首説于后——
(1)、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
胜日:原指节日亲朋欢聚盛会之日,诗中指天清气朗风景怡人的美好春日。
寻芳:寻花赏游美好春光。芳,花。花开春日,故称春游为“寻芳”。
泗水滨:泗水边。泗水,在山东,淮河的一条支流,它与洙水流域,是孔子当年弦歌讲学之地。
等闲:轻易,不费气力。 识得:认识到。 东风:春风。 面:面貌,模样。
现在人们多把此诗当作赏春踏青诗读,其实骨子里是一首极为高妙的理趣诗,或者说哲理诗,诗写作者的治学心得体会。朱熹是南宋人,他那时候,孔子讲学的的“泗水滨”已为金国占领。宋高宗时候的状元郎张孝祥在那首名词《六州歌头.长淮望断》中有云:“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区(ou)脱纵横。”泗水滨本为孔子讲学传道的鼎盛文明之地,在朱熹时候,却成了金人牧牛放马的草场,故而说,诗人朱熹“寻芳”的不是春日里的花花草草,美好景色,而是孔夫子的学说思想。“泗水滨”,比喻孔门;“寻芳”,指追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指追求到圣人之道后所达到的最高境界。当然,从诗面意义来诵读欣赏,也是好诗,因为它用一连串美好意象,构成了一个极为美妙的春日赏游意境,赏心悦目,开朗乐观,热爱生活,积极进取。
(2)、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
鉴:镜子。 开:打开镜袱(遮苫镜面以防落尘水渍的软帘儿),现出镜面。
渠:代词,诗中指”它“,即”半亩方塘“的镜面儿。 那:即”哪“,疑问词。
如许:如此,这样。《乐府诗集.西洲曲》:“暂出后湖看,菰蒲如许长。”
为:因为,由于。 源头:水源处。 活水:不停流动的水。
这是一首极富盛名,老幼咸知的理趣诗。乍看诗题,一读诗章,让人觉着实在有些儿文不对题。但是,仔细品味,便觉着诗人实在高明,把一个深刻的哲学道理,通过一组生动美妙的意象,组成一个发人深思的意境,告诉我们:只有不断读书,不停汲取新的营养,才能充实自己,丰富自己,让思想常新,与时俱进。由于是用形象说话,把理性思考悟出的抽象道理,通过具有审美意义的意象,描绘出来,故而感人至深,耐人品味,成就为诗。
理学巨擘朱熹的这两首理趣诗歌,还给我们留下了两个美好的成语——万紫千红、源头活水。
2、
理趣诗,即表现哲理的诗。这类诗要写出具有感染启发读者的审美情趣,强调说理、叙事、状物、摩景,自然和谐,鲜明生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实在说来,诗不能排斥说理,但不能用抽象、直露的理语入诗,得用具体、自然、和谐的美的形象表现道理。
3、
附: (一)、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其二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是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二)、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二):泛舟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mengchong)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2020年11月27日写完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