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汪曾祺先生的家乡高邮吃一道汪豆腐,想起了济宁的一道汪虾仁

老虎很喜欢汪曾祺汪老先生的文章,尤其是老爷子的美食文字,在他的笔下,美食总是活色生香,娓娓道来,却总是让人读着读着就垂涎三尺了,老爷子的家乡高邮,老虎一直想去走一走,想去看看先生的故居,尝尝先生所描述的蒲包肉,汪豆腐,双黄鸭蛋,各种河鲜……想想就美。

前几日,有暇,去扬州有些事情,在扬州宴吃到了一道汪老爷子写过的汪豆腐,很是好,豆腐切了薄薄的片儿,潜伏在一汪浓郁的汤中,汤勾了薄芡,几枚虾子,些许翠绿的葱花点缀其上,很是好看,吃起来,豆腐滑嫩异常,在舌尖跳跃着,鲜美的让人喜悦。

吃着这汪豆腐,就突然想起去汪老爷子家乡一游的夙愿,扬州离得高邮又很是近,所以就忙不迭地让朋友安排去高邮一趟。

是真正怀着朝圣的情怀去的。却很是不巧。先生的故居正在修缮重建,要等到明年三月先生百年诞辰方才开馆。无奈下,就在故居旁边的小巷走走,感受一下先生小时候生活过的气息。不料遇到了一位老奶奶,是汪老爷子从前的邻居,老奶奶今年96岁了,可耳不聋眼不花,穿的板板正正,耳环项链一丝不苟,倍儿精神,一点都看不出这么大岁数来,和老奶奶还有一些附近的街坊聊了好半天,有意思有意思,意外收获。

晚上的时候,高邮的朋友小赵带着去吃一家高邮当地的小馆儿,一道铁板软兜长鱼做的尤其是好,鳝肉被滚热汁液包裹,油润闪亮,撒了极多的胡椒粉,热辣浓郁,热,滑,嫩,辣,鲜,香,美数味齐聚,真的好。

而我最喜欢的还是一道汪豆腐。豆腐切薄薄的小条丝儿,猪血呢也叫红豆腐,也同样切得薄薄的的条丝儿,用一汪鸡汤煨炖的鲜味尽入,勾的芡儿恰到好处,薄薄的一层,一勺子舀下去,不浓稠也不稀薄,恰好的汪住了红白两种豆腐丝儿,比起扬州的做法来,高邮的汪豆腐胡椒粉加的更多,味道也更热辣浓郁了,最妙的是出锅撒的那一大把猪油渣,这才是这道汪豆腐的画龙点睛的地方,顿时让一碗豆腐馥郁丰腴起来,在唇齿间,活色生香起来。

汪曾祺先生在他的文章中说过汪豆腐这道菜:“汪豆腐好像是我的家乡菜。豆腐切成指甲盖大的小薄片,推入虾子酱油汤中,滚几开,勾薄芡,盛大碗中,浇一勺熟猪油,即得。叫做汪豆腐,大概因为上面泛着一层油。用勺舀了吃。吃时要小心,不能性急,因为很烫。滚开的豆腐,上面又是滚开的油,吃急了会烫坏舌头。”

先生是高邮人,说起家乡美食自是自豪。但先生不知,“汪”的烹法,山东亦有。

老虎曾在数年前吃游山东,在济宁吃过一味汪虾仁,滋味也是绝妙。想起先生所书汪豆腐一说,心中一动。

一个“汪”字,起初是让老虎百思不得其解的,向当地老饕讨教,他告诉老虎,“汪”是一种烹调方法,不同于滑溜,比滑溜的汤汁要宽厚;区别于烩,比烩所用原料相对单一;它又与一般汤菜不一样,比汤菜的用料讲究的多;更不同于滑炒,比滑炒汤汁多且要勾芡。

老虎还是有些迷惑,下厨看一道汪虾仁的烹饪,让老虎似乎明白了“汪”的意思。新鲜河虾仁,葱姜料酒水中浸泡,挤净水分,先入淀粉拌匀,再加蛋清,抓拿上劲,锅内加油,四成油温,放入虾仁,滑散捞出,清水汆漂,去其油腻,再行烹制。锅留底油,入笋丁、芸豆丁煸炒,加鸡汤,汤沸,入滑好的虾仁,再加鸡蛋糕丁、西红柿丁,勾薄芡,淋明油,一道汪虾仁即成。

上桌,番茄红糯,鸡蛋糕黄嫩,虾仁白滑,芸豆丁绿翠,色彩斑斓,很是好看。待到入口,汤鲜味美,腴香糯滑,主料虾仁滑嫩脆爽,咸鲜而又清爽。真的好。

要是再比较起来,济宁的“汪”和高邮的“汪”还是有所区别的。济宁的更浓稠一些,而高邮的更轻盈一下。我觉得,都好吃。

说真的,很多年前,偶然接触汪老先生的作品,高邮就成了我的一个梦。这次来高邮,走先生生活过的街巷,吃先生描述过的美食,不胜唏嘘,明年先生故居开馆,定当再来,一睹一尝。

游先生故乡,感斯风土,忭焉献辞。是以记也。

(0)

相关推荐

  • 白露过,中秋至,读舌尖上的汪曾祺,开启吃货们的味蕾盛宴

    人间草木,四方食事,不过是一碗人间烟火. 中国人的生活是围绕着舌尖旋转的,"没有什么事是一顿饭解决不了的".每逢佳节,吃自然是头等大事.白露已过,中秋将至,是时候畅想一下" ...

  • 高邮有个汪曾祺||李玲玲

    作者:李玲玲 "古有秦少游,今有汪曾祺."高邮不仅有咸鸭蛋,还有个汪曾祺,这是特定时空里的惊奇存在. 前些日子,读了汪曾祺<人间草木>的散文系列,他笔下的一草一木,肆意 ...

  • 断剑书生:是老师,也是兄长

    本号原创文章四百多篇,欢迎开白转载,更欢迎投稿,尤其欢迎历史.文学.杂文.及文学评论类原创文章,若有打赏归原创作者,投稿邮箱:2713023142@qq.com,文后请附微信联系方式和作者简介. 断剑 ...

  • 汪曾祺三回故乡

    汪曾祺(1920至1997)是一位中国传统文化的饱学之士,被他的师母张兆和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热爱故乡,源自传统文化的浸润,却长期回不了故乡,连父亲汪菊生去世也不能回乡奔 ...

  • 汪曾祺:在馆子里吃东西而闹脾气是最无聊的事

    汪曾祺 我从来没有吃过好坛子肉,我以为坛子里烧的肉根本没有什么道理.但我所以不喜欢上东福居倒不是因为不欣赏他们家的肉.年轻人而不能吃点肥肥的东西,大概要算是不正常的.在学校里吃包饭,过个十天半月,都有 ...

  • 高邮沃土香,沪剧谱京腔一写在著名作家、戏剧家汪曾祺百年诞辰日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扬州网讯(通讯员张宏祥记者丁鹤林 )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鲜有作家同时在小说和戏剧创作方面都有重大建树,而乡贤.著名作家.戏剧家汪曾祺,以他杰出的创作实践,树立了一座丰碑. 汪曾祺 ...

  • 汪曾祺吃后,竖起大拇指:“是高邮的味道。” | 苏北

    包子的嘴有个专用名词:秋鱼嘴.亦称鲫鱼嘴.一笼包子上来,一个个小"嘴"向上,真像一群鲫鱼喋水.每一个包子都十分"壮肥".壮肥,我想,是相对于虚肥.这个意思想必不 ...

  • 乡物 | 跟随老饕汪曾祺学烧肉

    写美食,最难是在平实中写出真味. 而汪曾祺的美食散文,平淡无奇中分明是一个人经历了磨练后充满智慧的表达,他真心爱生活,是润物无声的那种爱,就像山涧溪水一般平静,但又充满律动.无论山珍海味,还是萝卜白菜 ...

  • 郭进拴|读《汪曾祺籍》

    郭进拴原创文学评论:读<汪曾祺集> [郭进拴原创]读<汪曾祺集> 前几天,我收到了由汪曾祺和汪朝亲笔签名的限量珍藏版十卷<汪曾祺集>. 为纪念汪曾祺先生逝世二十周年 ...

  • 郭进拴|读《汪曾祺集》

    郭进拴原创文学评论:读<汪曾祺集> 郭进拴  [郭进拴原创]读<汪曾祺集> 前几天,我收到了由汪曾祺和汪朝亲笔签名的限量珍藏版十卷<汪曾祺集>. 为纪念汪曾祺先生逝 ...

  • 汪曾祺:宋朝人的吃喝

    唐宋人似乎不怎么讲究大吃大喝.杜甫的<丽人行>里列叙了一些珍馐,但多系夸张想象之词.五代顾闳中所绘<韩熙载夜宴图>中主人客人面前案上所列的食物不过八品,四个高足的浅碗,四个小碟 ...

  • 汪曾祺:马铃薯

    马铃薯的名字很多.河北.东北叫土豆,内蒙古.张家口叫山药,山西叫山药蛋,云南.四川叫洋芋,上海叫洋山芋.除了搞农业科学的人,大概很少人叫得惯马铃薯.我倒是叫得惯了.我曾经画过一部<中国马铃薯图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