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上网买泡面调料包的人,到底图个啥?
文丨(苦笑)
1986年,对于一个月薪只有二三十块钱的工人来说,标价3毛5的泡面是一种奢侈品。
那么问题来了,当这个工人决定狠心奢侈一把,却发现自己买的泡面没有调料包,心里是一种怎么样的感受?
也只有回到那时,你才能体会到“祝你一辈子买泡面没有调料包”,是一句多么恶毒的诅咒。
随着商品品控的不断提升,在2020年能买到一份没有调料包的泡面,基本可以四舍五入成中了500个万。
但还是有人怀念当初那种面红耳赤的感觉,就算花钱也要体验一把“没有调料包”的悲伤。
在淘宝上,鬼才卖家把面饼和调料包拆开卖
在万能的淘宝,有一群鬼才卖家把这种“倒霉蛋体验”发展成了一门生意。你不但能买到没有调料包的面,还能买到没有面的调料包。
淘宝式催更
真有人把调料包和面饼拆开来卖,指啥拆啥的那种。
粉包、酱料包和蔬菜包三位一体,根据买家选择的口味凑够24组发货。拆剩下的面饼27个一箱,共4.6斤整箱发货。
最后算下来,一包原价两块五的面,拆开以后一组调料能卖一块五毛四,一块面饼能卖一块三毛二,最后一包面能卖到两块八毛六,扣除快递费稳赚不赔。
好家伙,商业鬼才!
在另一家店里,我还发现了单买某种调料包的服务。粉包7毛,酱包4毛,蔬菜包5分,凑够40块钱包邮。当然,你也可以自掏邮费买10包酱狠狠奢侈一把,成为卖家眼中的带善人。
我看着月销量900的数据陷入了沉思。这些人对泡面汤的痴迷,让我想起了5年前看过的一张照片。
林帅狂喜
不知道今年大三的张磊和彭新星,有没有发现这几个淘宝上的宝藏卖家。
为了搞清楚这些单买调料包的人到底在想些什么,我一头扎进了评论区。
许多人单买调料包的原因,基本可以归结为:煮面煮得烂,又偏爱自己煮。用游戏圈的话来讲就是,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战绩0-5。
有了调料包,人人都是康师傅。
当然,也有可能是他们的伴侣有煮黑暗料理的癖好。“终于可以好好吃了”这看似无奈的8个字,在我看来却饱含着一个中年男人对妻子深沉的爱。爱她,就是悄悄掺着调料包,也要嘬下那一碗粘稠的淀粉。
甭管什么味儿,消化了都是葡萄糖。
对于一些年轻的90后家庭来说,每天准点打卡已经够蛋疼了,又非要坚持给自己孩子做早餐。这时候,散装调料包就成了比宋江还要及时的及时雨。
下面这个姐们儿,或者是哥们儿?就比较有意思了,买调料包为减肥。
瞧瞧人家
所以,您是准备拌一份红烧牛肉味的沙拉吗?还是说就闻闻味道解馋?
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就是单纯喜欢调料包的味道而不喜欢面饼,就比如张磊和彭新星。不过,有人已经把对调料包的痴迷,上升成了一种乡愁。
买24包方便面就是一大箱,但买24组调味料只是一小盒,用调料包煮意大利面不是一样香?省下的运费还能多买几个口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刻进留学生DNA里的家乡元素,不止是那几部《乡村爱情》,还有当年绿皮火车里挥之不去的泡面异香。
如果说,对调料包的味道拥有特殊记忆,还算说得过去。那么下面这两位老哥,简直刷新了我的认知。
面饼也能尝出真假吗?尝出来也就算了,为什么还能闻出来啊?不对,能尝出来也很离谱吧?这毕竟是面饼啊!
本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我又一头扎进了知识的海洋。
“普鲁斯特效应”与童年回忆杀
2014年,美国《科学》杂志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显示,理论上人类可以辨别至少1万亿种气味。这么一看,能闻出面饼的味道似乎也不奇怪了。
而关于味道的记忆,本质上还是嗅觉在作祟。
人类在吃东西前,食物的气味会首先被嗅觉捕捉。在咀嚼食物时,嗅觉感受器又会持续受到食物挥发性分子的刺激。
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在他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中有过这样一段描写:
“带着点心渣的那一勺茶碰到我的上腭,顿时使我浑身一震......一种舒坦的快感传遍全身,我感到超尘脱俗,却不知出自何因......这感觉并非来自外界,它本来就是我自己......然而,回忆却突然浮现在我的脑海:那点心的滋味就是我在贡布雷时某一个星期天早晨吃到过的‘小玛德莱娜’的滋味......莱奥妮姨妈把一块‘小玛德莱娜’放到盛有不知是茶还是花草茶的杯里浸过之后送给我吃。”
之后人们便把这种,通过气味,就能触发一段陈年往事的情况,称为“普鲁斯特效应”。
马塞尔·普鲁斯特
也就是说,在2020年的某大学寝室里,刚好闻到某款泡面汤味道的张磊,大概率会想起5年前,和彭新星打架的那个夜晚。
有些人因为一些事,从此不再吃某种食物还真不是矫情,或许那种特别的气味总能让他完成一次生动而又饱含情感的闪回。
不信的话,你可以抽空到最近的菜市场,很大概率能唤醒小时候陪妈妈买菜时的记忆,如果你确实有这种记忆的话。
现在明白了吧?淘宝上那些鬼才卖家,卖的不是面或调料包,而是童年和乡愁。
泡面曾是绿皮火车上的刚需
1984年,北卡罗来纳州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气味可以诱发相对久远,且充满故事的回忆,而这种气味诱发的自传式回忆似乎源于童年。
而泡面,刚好成为了至少两代人的童年回忆。
没有人能拒绝泡面!
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一百多条方便面生产线被引入,全国各地涌现出四十多家方便面生产厂家。在被生产流水线选中的地方,泡面作为一种土特产成为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比如,一直被叫作厦门泡面的即食伊面,山东龙口的龙丰三鲜面,福建泉州的宏润红烧排骨面,以及湖北宜昌的葛洲坝牌鸡汁面。
有多少宜昌人吃过?
对于当时的孩子而言,那些古早泡面虽然只有一袋调料包,却好像装满了全世界的味道。而对于Z世代来说,两大台商康师傅和统一制霸了他们的童年。
万恶之源在康师傅。90年代初,红烧牛肉面里多出来的那包牛肉酱,成为了康师傅手里的二向箔,给当时几乎所有内陆泡面造成了降维打击。
最早的康师傅广告
而统一凭借小浣熊干脆面里的水浒人物卡,搜刮了一大批少年儿童手里的5毛钱硬币,为日后逆风翻盘打下了基础。
你差哪一张?
从最初作为一种奢侈品,被放在商店最显眼的位置供人瞻仰;到后来借城市化浪潮的东风,成为绿皮火车上的刚需快餐。
泡面图片与实物严重不符的外包装,吊足了多少小学生的胃口。调料包特有的味道,注定会成为以“世代”为单位的童年挥之不去的烙印。
出于好奇,我去淘宝上搜了一下。
不仅当年被康师傅团灭的泡面还能买到,甚至还能找到别的童年记忆。
互联网承载了赛博时代的乡愁
在每个厦门人心中,“即食伊面”的正统名字应该是“厦门泡面”。只有在淘宝上搜索“厦门泡面”,才能找到所有关于“即食伊面”的卖家。
和厦门泡面一样,“家乡”和“童年”一类的词,永远是各种泡面评论区里出现最频繁的关键字。当然,也有“翻车”的。
就比如,两大台商制霸前的内陆泡面一哥——华丰三鲜伊面。
面还是当年那个面,而曾经的顽童却变成了孩子他爹。或许不是泡面的错,而是时代真的变了。
我一个陕西的朋友和我说过一种当地特产——棋子豆。
吃棋子豆,本质上就是吃土。在他的老家蒲城,人们会取河床里的细土将面豆混在一起炒熟做成棋子豆。
“二月二,吃豆豆”,祈祷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外出闯荡的年轻人,带上一包家乡的棋子豆,亦可驱散水土不服。
您猜怎么着?我在淘宝上找到了精准定位到蒲城的现炒棋子豆。
蒲城即渭南所辖县
作为一个云南人,小时候没有吃过“子弟”土豆片,那就对不起高原强烈的紫外线。外地人只知道过桥米线,却不知在真正的云南人眼中,土豆才是云南美食界的顶流。
毕竟,在云南土豆被叫做“洋芋”,从这个“洋”字就能看出它在云南人心中的地位。
另我欣慰的是,在淘宝搜索“子弟”,映入眼帘的全是爷回不去的童年。
“吃洋芋,长子弟。”这句云南话的意思是,吃土豆你就能变帅。比起昂贵的玻尿酸,云南人建议选择洋芋这种低成本整容食品。
我照了照镜子,好像确实有点用。
除了以上几种,我还在淘宝搜到了重庆的山城啤酒、大连的咸水肠、宜昌的顶顶糕等,只在特定区域才能买到的“乡愁产品”。
1978年,穿着制服的邮差推着墨绿色的二八大杠往返于泥泞的乡间小路。那时的乡愁,或许只是一枚邮票、几行还带有民国文风的简体字。
当年的女邮递员们
80年代,货车和摩托车成为邮差的主要工具。乡愁变成了引擎的噪声,和柴油尾气的刺鼻味道。
上世纪90年代,国内主要交通工具绿皮火车的最大时速为:120KM至160KM。
在北京打拼的柳州人老陈,依然只有等到国庆、春节这样的长假,才能亲自回家嗦上一碗地道的螺蛳粉。
90年代“打工潮”
大多数时候,还是只能和千年前的李白一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千禧年后,人们可以托朋友寄来家乡的食物,不过得保证食物变质的速度不能比物流还快。乡愁变成了一种与时间的博弈。
再后来,互联网和物流的发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这么巧,你也在网上冲浪啊?
小时候,一碗泡面、一种零食,放大了童年的尺寸,长大后,那些童年味道,成了被缩小的乡愁。到了赛博时代,乡愁是没有尺寸的互联网,家的味道都在屏幕的另一头。
无论再小的需求,都有人能在淘宝上把它做成一门生意,而这背后是许多人心里那点小小的温度。
对于在外打拼的浪子来说,那些通过淘宝能够买到的家乡味道,或许能触发某些与气味相关联的记忆,让他们在2020年的异乡,触碰到家乡清晨的第一缕阳光。
参考资料:
1、一包泡面背后的中国改革。——吴晓波 青年财经
2、嗅觉地景与记忆 ——重思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林翠云 武汉大学
3、中国方便面兴衰史。——东云 十点人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