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刘备手下名将如云,又以仁义著称,为什么没能统一三国?

最近对三国非常感兴趣,前两天刚写了孙权为什么无法统一三国,今天再来说说刘备。

其实刘备起势的过程和刘邦有非常相似之处,甚至刘备的种种行为表明,他是想复制刘邦的成功。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大业未成,就病死在了白帝城,最终还是没有重现刘邦的开国壮举。

都说卧龙和凤雏得一便得天下,可惜刘备两个均得,况且手下名将如云,到底哪里出了错,未能一统天下呢?

凡事必有原因,如果没有,那就是没找到,我们必须跳出前面的设定,探讨更深层次的原因:

一、对手太强大

刘备是个人才,也是个君才,但是生不逢时,偏偏隔壁有一个资源条件比他还好的曹操。楚汉之争,刘邦最后的对手是项羽,项羽此人刚愎自用,身边的人才几乎都让刘邦吸收了,一己之力如何能打下天下?

反观刘备的对手曹操、孙权二人,均是善于用人的君才,集谋略与野心于一身,所以刘备想要一统天下,那就必须得征服曹操和孙权二人,难度太大。

二、蜀国太弱小

所谓的对手太强大,相对应,也就是自己太弱小。刘备起势太晚了,人家都一统北方开始南伐了,刘备还没有一个站脚的地方呢,当然,他最开始的大本营是荆州,不过还是借的。

还有一点就是刘备拿下益州后,看似雄踞一方,其实穷山恶水,人少粮缺。无论是人口还是资源都是三国最末,举国军队不超过10万人,在硬实力上就比曹操孙权二人弱。

三、汉朝已经失去人民支持

外戚专权、宦官专权,东汉末年内政混乱,老百姓民不聊生,但凡日子还能过得下去,谁会舍得出命?

不管唐朝的安史之乱也好,清朝的太平军起义也好,一个政权出现叛乱,那就说明其内部已经严重溃烂了。

刘备起家的大背景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尽管起义很快被镇压了,但明显汉朝廷跟人民成了对立的两个阶层。虽然刘备仁义比较体恤民心(但凡开国皇帝,没有一个不体恤民心的),但受限于当时的信息传导和舆论控制,孙权和曹操地盘的人民会知道刘备仁义,从而投奔他吗?

刘备打着兴汉的口号,但很多人跟着刘备不是喜欢汉而是喜欢他,别忘了正儿八经的汉朝皇帝汉献帝在曹操手里捏着呢。就算有些人民还热爱着汉朝,但那也是曹操劫持的汉献帝领土下的汉朝,并不是自封刘皇叔的刘备的汉朝。等到刘备死后,即使诸葛亮一直宣传蜀汉继承正统的汉朝,实际上已经缺乏吸引力了,他之所以要多次北伐,也是因为此。

四、仁者得人心未必得天下

刘备得民心不假,因为刘备懂得仁义,但凡仁义必定少杀伐,少杀伐政权就不稳。

统治天下第一大关键因素就是让人敬畏,让人恐惧。没有人能保证所有人都支持你,对于不支持你的人不清理就会生乱。仁义久了别人就会得寸进尺,骑你脖子拉屎还问你要纸。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不过是得天下者的粉饰。枪杆子里出政权,天下是打出来的,秦王嬴政灭六国、元军铁骑踏平中原、清军入关要求剃发易服,对百姓大规模屠杀,敢问他们得民心吗?民心是维持统治的必然要素,但不是一统天下的必然要素。

所以得人心未必得天下,刘备和刘邦一样会演戏,但他没有刘邦狠。

五、连孙抗曹的政策没有执行彻底,灭吴抗魏的决定没有成功

天下曹操一家独大,诸葛亮、鲁肃、周瑜合力撮合蜀国吴国合作,联手对抗曹操,而后二分天下。然而前有关羽“虎女安能嫁犬子”,后有刘备夷陵大战举兵东伐,自己强大了,就不把东吴放在眼里,只想着吞并人家东吴,而不是联合,结果被陆逊烧了回来。

联合和对抗,两条路都堵死了,不但荆州丢了,还把国力打没了,直接导致刘备一蹶不振。

六.刘备死的太早、后人不争气

夷陵一战把蜀国打疲了,刘备恼死白帝城,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刘禅不堪大用,国内人才青黄不接。平辈的孙权、曹丕都是人中翘楚,别说一统天下,刘禅连自己的家业都守不住。

司马昭曾说:

“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

刘禅在位期间千错万错归于四个字“不敢尝试”,但凡社稷之事均是别人决策。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定三秦,决项楚,反观刘禅让诸葛亮和姜维拖着北伐,没有宏图壮志和开拓精神,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迟迟不肯还政的原因吧。

公元263刘禅举国而降,受封安乐公,奇耻大辱,却换刘禅一句“乐不思蜀”,其父一朝功业转眼成灰。刘备得如此无志之子,如何能够一统天下完成他的夙愿?

当然华夏自古帝王者百百千千,我等一介布衣,蚍蜉仰视鲲鹏,只能窥其一二。无论是刘备、孙权还是曹操,皆是天之骄子,能够留名史册,建立自己的功业为后人铭记,本已经不易,能够一统天下更是难上加难。三人争斗一生,却无一人胜出让人唏嘘不已,但是并不影响我们肯定他们的能力。

其实我们并不用拘泥于谁谁谁为什么不能统一天下这种问题。在我看来他们一生运筹帷幄、金戈铁马,活的精彩。

正所谓:莫问天下归何氏,谁言未酬不丈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