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苹果将旗下代号为“泰坦”的自动驾驶部门移交给了人工智能部门高级主管John Giannandrea,主要任务是开发最终可用于苹果电动汽车的自动驾驶系统。这是苹果最近一次在造车方面的动作。在苹果CEO蒂姆·库克看来,电动汽车也同手机一样是电子产品,只不过体积更大。或许是基于这种看法,在手机行业叱咤风云的苹果也对造车一事颇有信心,并且早早地开始着手准备。早在2013年,苹果就宣布了进军汽车领域的“iOS in the car”计划,紧接着推出“泰坦计划”,立志打造一款完全颠覆汽车行业的全新车型。之后又致力于自动驾驶技术的研究,并于2017年在旧金山湾区的公共道路上进行测试。从2017年到现在,苹果已经获得了超过100项的汽车专利技术。到2019年,苹果的专利技术已涵盖了充电、车载系统、车体结构优化等多个方面,同年还收购了自动驾驶汽车初创公司Drive.ai。到2020年,苹果已释放了近40项专利。从这些年的动作与成果不难看出,苹果在汽车的软件和硬件方面都有兼顾。早在2007年第一代iPhone面世之时,乔布斯就曾引用过计算机图像接口先驱Alan Kay的话:“真正认真对待软件的人,应该自己制造硬件”。乔布斯应该是很认同这句话的,除了引用之外在实践中也坚持这样做,因而苹果的业务都是“软硬兼顾”。在苹果的汽车专利中,也包含了硬件创新、人车互动与智能驾驶系统几大类。从数量来看,苹果的智能驾驶系统专利占比从2016年的22%上升至2019年的41%,车辆硬件创新设计专利占比由2016年的11%增长到2019年的37%,是相当不错的成绩了。而华为在造车方面则与苹果大不相同。近日,华为已经把做汽车部件的BU合并到消费者业务中,BU主要负责车载雷达,车载信息系统等。在造车方面,华为并不想造整车,而是强调聚焦ICT(信息、通信和技术),致力于帮助车企造好车。不造车是华为一直秉持的原则,不过在造车业务上,华为与苹果也不是完全相异的。过去华为强调车联网,整体定位是提供车联网平台基础设施,如网络、通信模组、云数据中心等。而在今年的Mate40手机发布会上,华为汽车业务首次参与并提出新品牌概念,可以看到华为还想做汽车大脑:既有操作系统这样的软件,也有芯片、MDC、激光雷达等硬件的支撑,同样是“软硬兼施”。尽管有相通的部分,但苹果与华为在造车一事本质上是不同的,这一点在对外界的态度上也有所体现。苹果的造车业务虽然也能看出不少端倪,但实际上颇为神秘,许多消息和进程都是外界像拼图一样拼凑得来的,而苹果本身对造车技术之类的消息一向是讳莫如深。苹果有钱、有技术、有规划,但更倾向于关起门来自己做,而不想去与其他车企有过多的关联。华为则是专注输出解决方案,想要将自己所提供的服务变成汽车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种系统、计算平台、解决方案层出不穷,例如由HI提供的强大算力和操作系统、智能座舱计算平台、激光雷达、AR-HUD等智能化部件,都是抱着一种开放的态度,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成果给尽可能多的车企服务。而在与车企建立合作关系一事上,华为也是不遗余力。宝马、奔驰、沃尔沃等都已成为华为的合作伙伴,正在洽谈中的比亚迪也颇有希望。在造车的模式上,并没有谁对谁错,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只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因为初衷和路线的规划不同,所取得的成绩,遇到的困难以及未来可能得到的结果也会有很大的差异。那么这两种在造车领域的模式,到底哪个更理性,并且更具“普适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