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 | 《公正:该如何是好》
动车上一位男性对坐在A号座位上的另一位乘客说:“你好,请问可不可以跟你换个位置,我们一家人三个人,想坐在一起。我们有一个座位就在同一排的D座位,只隔着一个过道。”
如果你是被问的乘客,你会如何做呢?或许更重要的问题是——你认为“应该”如何做呢?
如果你是一位功利主义者,当下的问题非常简单,正如歌中所说,“一个人的成全,好过三个人的纠结”——林宥嘉《成全》。在功利主义者眼里,选择只是一个简单的加减题。将一个人换座位与那个家庭坐在一起的满足感做个对比,哪边高,就应该选哪边。但如果这位乘客坚称换座位会让他痛不欲生,而那个家庭看起来并不是很和睦,换了反而更糟糕怎么办呢?功利主义者犯了难。
如果你是一位自由主义者,当下的问题也非常简单。哦不,自由主义还分两种,虽然结果一样,但是脑回路会有些不同。
一种是绝对的自由主义,某种意义上可以参考共和党的精神,这是一种“各安天命”的思路,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里活着和死去,别人无权干涉也不需要干涉。买不到在一起的票,那只能怪自己,而那位坐在A位置的乘客也有自己的自由去选择换或者不换,考不考虑别人其实你不关心。于是这里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达不成的妥协就达不成好了。
第二种是公平主义的自由主义,这种自由主义把“自由”的程度往回拔了拔,认为人都是自由的,但至少,要尊重别人最基础的权利,比如,生命、财产、言论自由等。你认同绝对自由主义说的生死由天,但是你愿意给每个人最起码的“起点公平”,也就有点类似民主党的观点,希望多给人们搞点基建和福利。但即使在这个框架下,现在这个案例里,也没有谁伤害了别人的根本权利,因此,你也会选择漠视,谁的想法都是对的,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
但如果旁边的人问:“你这不就是懒政么,冲突不去解决,最后结果不就是先到先得么,贫富差距不会扩大吗,社会不会更分化吗?”当然这些问题驳不倒自由主义者,因为这些次生影响,也并不在其考虑的范围之内。只不过结合当下世界各地的新闻,我们或许还是应该稍微想想,“应该”的事情是什么。
这时候,你突然化身成了一个道德主义者。这个环节稍微有点复杂,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到罗尔斯,操作层面会有一些微妙的不同。
康德最让人头疼,他的理论太艰深,以至于现在被讹传。那句“自律,使我自由”,现在被用作健身APP的广告语。而它的本意其实说的是,只有你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你才是自由的。深入展开篇幅过大,这里不赘述,主要cue一下后现代的解构主义。康德认为,如果做这件事是以人为手段的,满足自己欲望的,就不能被称为“道德”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乘客这时候选择换座位,是因为换座位让他的内心得到满足,换句话说,就是他利用需要换座位的家庭,来满足自己的欲望,那就不是道德。后现代结构主义往往喜欢把所有的行为解构到生理层面,认为什么见义勇为,什么救死扶伤,都不过是荷尔蒙作祟,都不过是满足自己“想要成为英雄”的愿望,没有什么“道德”,也自然没什么值得称颂的。康德说,对,这种情况下确实没什么值得称颂的,但是人还有一种基于“自律”做出的(从结果来看)同样的选择,那是纯纯道德,自然也是应该做的。
接下来说说罗尔斯,他的想法跟康德相比,显得浅显了不止一个档次。罗尔斯说,思考什么是应该做的,你需要躲在一道“无知之幕”的背后。也就是说,假设你不是乘客,也不是那个家庭,你是一个局外人。在考虑到未来你有可能成为被问的乘客,也有可能成为需要找人换座位的家庭,你会认为什么样的行为是“应该”的或者说是“道德”的。这无疑是个非常具有操作性的手段,简单地总结,这可能就是一个“将心比心”的思考过程。
最后到亚里士多德。这位先贤的观点则重视一种更宏观的道德。遇到这个换座位问题,他首先会反问一句:“你觉得,社会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或许让人困惑,但确实是非常值得深思的。回顾上面的种种思路,我们会发现,自由主义者逃避了这个问题,或者就认为社会作为一个整体不应该有目的,发展会向何方,管不了,也不该管,大多数情况下只要管好自己就够了——若为自由故,啥啥都可抛。这意味着即使“自由到死”,那这辈子也值了,怨不了谁,做鬼也风流。功利主义者虽然并不在意社会有没有目的,但某种程度上类似于把社会所有成员加总的快乐当做“目的”。而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社会,应该有它所应该倡导的东西,比如,应该为培养公民的“德性”提供土壤和环境。
在经历了几重转变之后,你已经了解了对于“公正”,或者“道德”,或者“应该做的事”的几种观点。同意哪个并不重要,我们奉行“don't judge”的原则。不过至少,在这里我们有机会把这些心态都细细体味一遍,或许你会发现新的视角更符合心意不是?而上述所有内容只不过是简述,若想真正地去辨析不同观点,去思辨自己的人生态度,我们这里推荐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J.Sandel)(美国)的一本书《公正:该如何做是好》。作者是哈佛的一位教授,而这本书主要是作者在上述几种看待公正的角度间的思辨。书中有丰富的案例和详细的对每一位先哲观点的描述,其丰富和有趣程度,比之本文,如同天地之于蜉蝣,沧海之于一粟。
另外,网上有桑德尔教授在哈佛教授同名课程的全套视频。书的内容与视频内容有很多相同之处,不同的是,视频里有诸多学生参与的讨论,擦出了很多思想的火花。而每一道哪怕稍纵即逝的火光,或许都值得我们仔细品位,不断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