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脾气时,你的反应,决定了他的情商

每次孩子发脾气,都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但是过来人会用经验告诉你:

“孩子发脾气,来得快去得也快。”

“小孩子嘛,好哄。”

所以,很多人拿“孩子发过的脾气”是不当回事的。 

比如,有的时候,孩子正在气头上,你转移注意力之后,他情绪已经平和了,你觉得没必要再谈了。

比如,超市里非要买类似的玩具,你拒绝,他大哭,哭完不再接着要了,你觉得事情不都解决了。

又或者,我们用大人的身份迫使孩子随了我们的愿,你觉得既然孩子从了你,就没必要再谈了。

还有些时候,事发时不方便谈,但事情过后,你又不知道该从何谈起了。

当暴风雨过去,海面平静之后,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把它们抛到脑后,甚至假装这些不愉快从未发生过。但如果孩子发完脾气之后、做错事情之后、哭过闹过之后,我们不去沟通、不去复盘,就等于错过了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

愤怒情绪并不是一件小事,因为愤怒可能会引发破坏性的结果,而发火是愤怒的直接体现。

以丑萌画风闻名的长谷川义史就将孩子这种愤怒的情绪创作成了绘本《发火》,从小男孩经历别人对他发火,到自己对别人发火,然后再到自我安抚,通过这样一个故事,不仅能帮助孩子们疏导负面情绪,同时也为他们种下了自省和提升情商的种子。

星期一,因为睡懒觉,妈妈发火了。

星期二,因为不吃青椒,妈妈发火了。

星期三,因为打碎花盆,爸爸发火了。

星期四,因为和妹妹打架,妈妈发火了。

星期五,因为忘了写作业,老师发火了。

星期六,因为摘人家的柿子,那家主人发火了。

星期日,因为迟到,大家都发火了。

为什么我总是惹人发火呢?

有了,我去一个没人发火的地方。

到了这儿,就没人冲我发火了。

就算干出这种事,也不用在乎。

可是,太寂寞了。

小健动不动就发火。

因为一点点小事,他就发火。

就在前几天,别人的胳膊肘碰了他一下,他就大闹起来。

就那么点小事,小健好像也不能原谅。

不过,就连我,也会发火。

被碰了一下,我是不会发火的,

可是要是突然被打了一拳,就会发火吧.

要是导弹落在我们家,那是得发火吧。

为什么人会发火呢?

在我的房间里,妹妹玩过过家家,东西也不收拾好,我要发火。

妈妈不打招呼,就扔掉了我喜爱的玩具,我要发火。

爸爸说话不算数,我要发火。

信子藏起我的鞋,我发火了。

信子马上道歉,把鞋还给了我,于是我们和好了,可我还是发火了呀。

发火之后,心里阴沉沉的,由于发了火心情不可能舒畅。

我很想做一个尽可能不发火的人……

发火,我们并不陌生,或许是亲人之间,或许是朋友之间……

每次发火,大家可能都有千奇百怪的原因。事后想想并不觉得多么惊天动地,但再次碰到相同的情境,或许还是忍不住发火。

故事中的小男孩就是这样,别人对他发火的时候,他觉得很委屈;而他被别人惹怒时,也很不开心。

所以,他想去一个没有发火的地方,想法很简单,只是想做些随心所欲的事情,远离“发火”这件事。

当然,我们知道,发火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

因为长谷川义史稚气又幽默的画面,让这故事显得亲切感人,仿佛在真实的生活里,有这样的一个小孩在和你倾心交谈。

从发火开始,中间发火的种种事由和状态,孩子可以更好地理解愤怒这种情绪。

之后,通过小男孩自我疏导情绪的情节,作者向孩子们提出了用健康的方式来呵护自己感到委屈的情绪:自由自在的一个人待一会,用想象抚平情绪的波动。

除了疏导孩子的负面情绪,绘本《发火》还种下了自省与智慧的种子。

冷静下来以后,作者又引导孩子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去理解发火的原因和坏处。

对故事里的“我”来说,不管是惹别人发火,还是因为别人而发火,都不是“我”喜欢的。

“发火之后,心里阴沉沉的。由于发了火,心里不可能舒畅。”对于发火这件事,小男孩想得很明白,也很朴实。

所以,他“很想做一个尽可能不发火的人”。读到这里,只有静静地为之感动。在别人的故事里观照自己,这就是阅读的魅力。

当然,尤其难得的是对于“发火”这件事,小男孩能够由人及己一一既然做不到不发火,生活里也没有那样的美好地方,那么,“做一个尽可能不发火的人”吧!

因为这样的作品,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的心声。那么,读到这则故事的每位家长,是否都应尽可能去理解我们的孩子呢?

试着站在他们的角度,体谅他们的感觉,而不只是发火。

中川先生有句话:“养育小孩,最重要的就是一家人在一起”。

这样的想法,长谷川义史先生也常常说起,他的很多画面都有家人在一起的场景。

他在一次访谈中这么说道:“我希望家人,不仅是同在一个物理空间,更重要的是同在一个心理间。”

两位创作者强调的其实是同一点:作为家长,最重要的是发自内心地理解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长。

每次孩子与我们发生冲突,就像在心灵上出现了一个小伤口。

而我们复盘、沟通的过程,就像是在清创。

会很痛、会很难,但只有这样,把委屈、伤心、失望、怨恨统统清理出去,我们的伤口才不会感染、不会留疤,我们的心灵才会依然是一片净土。

同理,也适用于夫妻关系,朋友关系。

所有的悲伤都该有尽头,所有的委屈都该有出口,所有的底线都该有理由,所有孩子的眼泪都不该白流。

希望读完这本书后,各位大读者和小读者都会做出这样的判断和选择:“做一个尽可能不发火的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