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技巧:如何把照片拍清楚 拍出锐利照片的进阶技巧...

如何把照片拍清楚 拍出锐利照片的进阶技巧

我听到摄影师们提的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他们拍的照片总是不如在网上看到的那些照片锐利。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使我认真思考了自己获得锐利照片的方方面面。当然,有些显而易见的因素比如持稳相机,用快门线,夹紧胳膊等等。不过这些实际上只是对初学者而言的。

  首先要说明,现在我也经常会拍出模糊的照片。每一个专业摄影师都会如此。区别只是我们不会把这些照片发到网上!不过,我打赌自己拍的模糊照片要比其他摄影师的少得多,而且这是有原因的。拍摄锐利的照片,涉及到一些不同的技巧,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技巧,才能获得较高的成功率。

机背AF按键

可以说在我问过的摄影师中,几乎90%的人都不会使用这个大部分相机都有的功能。当我问他们如何对焦时,回答是半按快门,然后再按下快门拍摄。这样做的问题是,每次拍摄时,相机都会重新对焦。如果你要拍的对象比较远,又刚好有一群人从你面前走过,会怎么样?此时你无法拍摄,而必须等待没有障碍时重新对焦、拍摄。

  几乎所有的相机,在机背上都有一个叫做“AF-On”的按键。通过菜单设置,可以把这个按键设置为对焦键。这样,在拍摄时进行一次对焦,然后就可以想拍多少就拍多少,对焦点会停在相同的位置,而快门则只是快门。

单点对焦

摄影师应该明白的真相之一,是“让相机决定怎么做”和“告诉相机怎么做”之间的差别。很多人会半按快门,然后由相机决定如何对焦。多数情况下,相机会找到正确的东西对焦。因为被摄体通常就是画面中最突出的东西,所以相机可以轻易地发现明显的反差并对焦。这个方法多数情况下有效,但是如果你开始使用定焦镜头,并且追求浅景深效果时,就有问题了。

  如果你的模特在3.5米之外,而你用200mm f/2.8镜头拍摄,那么景深就只有38毫米!你想让相机来决定这38毫米该对在哪里吗?如果对在鼻尖上怎么办?模特的眼睛可就在焦外了。

  相机上应该有一个按键(上图)显示相机的对焦点选择情况。默认设置是激活所有对焦点,由相机来决定使用哪一个。按下这个键,使用摇杆(或者方向键)可以手动选择激活对焦点。选定之后,在对焦时你就只会看到那一个对焦点工作,而不是一群对焦点亮起。如果现在你想对模特眼睛对焦,就把选定的对焦点对准眼睛,然后按下对焦键。现在焦点就已经固定了,你唯一需要担心的事是相机或者模特发生移动。

自动伺服对焦

名字很有趣,但设置很有用。如果你还没发现伺服对焦模式,让相机脱离“单次拍摄”对你的摄影水平来说是一次革命。这里举一个伺服对焦模式工作的例子:假如你正在拍摄一场婚礼,你站在通道的一头,一对新人向你走来。因为这里光线不佳所以你使用f/2.8光圈,景深只有15厘米。在单次对焦模式下,每按下一次对焦键,相机就对焦一次,然后你还得按快门。15厘米的景深和走动中的模特,能够拍到清晰照片的机会非常小。一种方法是手快点,尽快同时按下对焦键和快门,然后多试几次。另一种方法是提前对某个位置对焦,等模特走到位置上时拍一张照片,只有一次机会。你不会想在婚礼上这样做的!

  把相机设置成伺服对焦,所有事都不一样了。自80年代起,出于体育摄影师拍摄运动物体的需要,伺服电机就成了相机的标准配置。使用伺服电机,相机可以自动追踪走向你的模特,时刻改变对焦点。无论模特走近还是走远,都是一样的。在菜单设置中,你甚至还可以调整伺服对焦的敏感度。 

使用以上技巧的实例照片

这张照片拍摄于Jars of Clay乐队的一次见面会上。主管告诉所有人不要担心照片的事,但是在会后却发现不是这样,因为每一张照片都很糟。我把这作为一个挑战。我坐下耐心地等待时机,当看到他们的主唱与我的镜头做出眼神交流时,我按下了快门。

  使用普通的对焦方法,可能就没有这张照片了,我可不喜欢赌博。如果我使用自动对焦点,相机怎么会知道对着他对焦,而不是画面中的其他东西呢?我当时选择了一个对焦点,并对准主唱的脸。然后我使用机背对焦键对焦,并等待那一刻的到来。当他看过来的时候,一切都已经准备就绪,我只需要按下快门就好。

这是我拍过的最喜欢的照片之一。这是我侄子Will与他老爸Billy。我觉得这张照片将父子之情完美体现出来,而且背景也恰到好处。使用普通对焦方式,拍出这张照片的机会几乎是0.当然,你可以祈祷,然后用乱枪打鸟,希望有奇迹发生,但是如果没有怎么办?拍这张照片时,我使用单一对焦点和自动伺服对焦,在他旋转时按住对焦键跟踪对焦。这样我可以用大拇指对焦,并用食指在快门上准备。相信我,当你开始拍摄这样的照片时,这种操作方式就至关重要了。

这张照片拍于去年春天。拍这个小家伙的时间很紧,必须尽快完成。我注意到了背景中的石头,和他打赌他跳不下来。然后,这张照片就诞生了。几秒之内,他带着微笑爬上石头准备证明我是错的。我仍然使用伺服对焦,在他跳下的过程中用对焦键跟踪对焦。在他落地时我拍摄了这张照片。

这张照片拍摄于加利福尼亚州Carlsbad State海滩。这个冲浪女孩注意到我的相机,跑过来打招呼并聊起摄影。在她转身去追逐海浪的时候,我拍下了这张照片。我把单一焦点对在她的背上,使用伺服对焦,这样相机会一直跟踪她对焦。当正确的时刻来临,我按下了快门。

总结

  当我学会这些对焦技巧后,它们确实改变了我的世界,并成为我工作流程中的一部分。我几乎有90%的时间使用自动伺服对焦。只有在太暗而必须使用辅助对焦灯时才改用单次对焦。使用辅助对焦灯时只能用单次对焦模式。我也想不出任何理由重新用快门来对焦。关于选择对焦点还是自动对焦点也是一样,我使用自动对焦点的机会可能只有1%。

  如果这些技巧对你来说很新鲜,我鼓励你尝试一下。我承认,使用对焦键和单点对焦需要过程,但最终你会习惯的。我现在可以闭着眼睛调整对焦点,而且使用对焦键也很有帮助。

玩转色彩摄影 数码相机白平衡设定技巧详解

因为有了光,人类才能分辨物体的颜色形状,因此,“光”是摄影中必不可少的因素。然而当人们使用相机记录身边的彩色影像时,常常发现所拍摄的实际色调与所看到效果像差很大,例如在日光灯下拍摄的影像会显得发绿,在钨丝灯光下影像会呈现橙红色,而在阴雨天影像又会发蓝,这一切皆可用一句俗语来解释——“灯下不观色”。这句俗语充分揭示了光与色的密切关系,这就是为什么摄影中要引入这个重要的概念——白平衡。

白平衡基础概念——色温
    
    色温就是定量地用开尔文温度(K)来表示色彩。色温是表示光源中光谱成分含量多少的物理量,是衡量光源颜色的国际标准,并不算温度的概念。而是借用一个黑体(全辐射体),从绝对零度(-273度)开始加温,当温度升高到800度左右的时,颜色开始由黑变红,随温度升高,颜色发生红 — 橙 — 黄 — 白 — 蓝系列变化。
    
    色温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也很普遍,打铁过程中,黑色的铁加热后之间变成红色,在温度进一步升高时融化变成橙黄色,更高的温度甚至变成耀眼的白色。

色温的国际单位为K(Kelvin),色温值则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如中午日光色温值为5500K,摄影专用钨丝灯色温值为3200K,日出日落时的色温约为2000K,烛光的色温为1000K左右,不难发现色温越高,光色越偏蓝,色温越低越偏红。也就是说某一种色光比其它色光的色温高时,说明该色光比其它色光偏蓝,反之则偏红。

什么是白平衡?

    白平衡(White Balance)顾名思义白色的平衡。当我们看到白色时,由于在有色光照射下,白色呈现出有色光的颜色,但我们仍认为它是白色的,那是因为人眼具有独特的适应性,通常情况下不能发现色温的变化。但是相机的传感器不具有这种适应性,如果相机的色彩调整同景物的照明色温不一致时就会发生色偏色。不言而喻,白平衡就是根据实际拍摄场景的色温条件下,通过调整相机内部的色彩电路,使拍摄出来的影像抵消偏色。

白平衡的作用是什么?

    白平衡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有了它能给我们的画面带来什么特别的效果?先来欣赏几张在不同拍摄环境中使用了白平衡的美图吧。


冷色调

冷色调给人寒冷的感觉,拍摄寒天雪地时应采取机内色温略于现场光色温的做法,使冰雪呈现蓝色,加强寒冷的视觉印象,更有身临其境之感。


暖色调

家庭要给人以温馨舒适的感觉,拍摄室内环境时要根据室内光线的情况,选择机内色温略高于现场光色温的做法,使室内环境偏向暖色调。那么,如何能拍摄出达到理想色调要求的照片呢?

白平衡的应用——基础篇

    想要拍出符合理想色调的照片,需要掌握如何正确的设置白平衡,如果在拍摄前就把白平衡设置到所需要的差值,就能使影像达到理想的色彩还原。传统摄影的色温调整是通过滤光镜完成的,而数码摄影白平衡的调控是在相机内部完成的,可以从2500K-10000K做连续的调整。设置方便,连续性好,不用携带,可以直接观察拍摄效果。

很多摄影爱好者把白平衡设置错误的理解为单纯的色温调节,认为色温越高影像越偏蓝,色温越低越偏红。然而影像结果是偏蓝还是偏红不仅仅取决于照相机内的色温,还取决于拍摄现场的色温,而拍摄效果是机内色温与现场色温的差值决定的。使用规律是:1、机内色温高于现场色温,画面色调偏红。2、机内色温低于现场色温,画面色调偏蓝。3、机内色温等于现场色温,画面色调正常。

    需要注意的是,差值越大色调偏差越高,差值越小色调越接近现场的正常值。在使用数码相机时,如何设置白平衡呢? 
在使用数码相机时,一定要读懂说明书的白平衡设置情况,因为白平衡有多种设置方法,在创作中想要营造出各种主题气氛,就要仔细研究如何设置白平衡,特别是不要过分依赖自动白平衡。

白平衡设置通常分为以下四种:1、自动白平衡(AWB)。2、图形设置白平衡。3、自定义设置白平衡。4、手动设置白平衡(K)。

利用色温的差值控制画面的色调,是数码相机拍摄的重要创作手段,熟练掌握了数码相机的白平衡调整方法,就能随心所欲的去烘托画面的氛围。摄影是一门艺术,除了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如果还能够熟练运用摄影技术,你的拍摄作品便能“活”起来。
 
人工光的色温

人工光是指各类由人工制造的照明灯具发射的光。按性能可分聚光灯、散光灯,按色温可分成高色温和低色温,按用途可分成日常照明和影视照明专用等等。由于用途、功能的不同,各类人工光的色温也千变万化。

自然光的色温

自然光是指大自然中固有的淘汰。日光和天空光是自然光最主要的淘汰。由于宇宙运动的规律发生着地球自转运动,这样使自然光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它要受到时间、季节、气候、地理等条件的影响。

无论是自然光还是人工光,只要认真观察反复练习就能掌握其中的规律:

自然光下的色温控制:如上图-左,阴天时北方寒冷的冬天,现场色温大概在6800 ~ 7500K,如果选择自动白平衡,机内色温略高于现场色温,可以观察到画面偏红。如果降低机内色温值(上图-右),用手动色温调至4600K,机内色温远远低于现场色温,画面显示出冷峻的蓝色,效果更能表现出北京冬天雪后的寒冷和颐和园特有的历史感。

人工光源的色温控制是用人工照明灯具,这种光源的色温经过严格检验都是标准的。对它的色温调控,是根据创作内容的需要而进行的调整。如上图 ,左边用正常的色温拍摄,画面色彩虽然准确,但是缺少诱人的食品色彩。为了表现出食物的美味,将相机色温值适当调高,或将照明灯色温值调低,使画面呈现暖色,面条的视觉效果就更加诱人了。

   光圈和快门速度的组合
 
摄影过程中,相机的光圈值和快门速度设置相当重要。光圈值主要用来控制光线穿过孔的大小,而快门速度则是控制光线投射到胶卷上的时间。只有将二者都设置得恰到好处,才能达到最令人满意的曝光效果。遗憾的是许多摄影者在这方面都因为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而变得苦恼不堪。其实原因非常简单:他们总是使用完全不同的方法来设置光圈值和快门速度,结果当然就不能让人满意了。

  还是让我们一起先来看看如何选择合适的光圈值。选择不同的光圈值,允许光线穿过镜头的孔径就会有所不同。孔径越大,穿过的光线就越多,反之则越少。当你将光圈值设置为最大时,光圈值的度量值F的数值为最小。而当你逐渐关闭镜头或缩小光圈值时,对应的数值就会越来越大。而这恰恰会让很多人感到无所适从,为什么孔径越大,数值越小;数值越小,孔径反而越大呢?其实F值的大小并不是全部光圈值的大小,只是部分而已。比如f-8的光圈值实际上要比8大一些。其实只要接受这个观点,这一现象还是比较容易记忆的:数值越大,孔径越小;数值越小,孔径越大。


光圈和快门的最佳组合

关于快门速度的控制和选择,说得通俗一点,快门就相当于遮挡在胶卷前面的一张帘子,根据门帘打开的大小来决定投射到胶卷上的光线强弱,将这个大小控制用时间来控制就是所谓的快门速度。快门速度和光圈F值一样只能表示部分参数,15的意思是1/15秒,而30则表示1/30秒,要比1/15秒快出一倍;相应的,60代表1/60秒。在较慢的快门速度下,第一帘幕数值表示快门的打开速度,而第二帘幕使之则表示快门的关闭速度。但在较快的速度下(如1/125秒或更高)两个帘幕一起移动,只让一道狭小的光线从胶卷的一端投射到另一端。快门速度越快,允许光线进入的裂缝就越窄,投射到胶卷上的光线就越少。在有些相机上,快门帘幕为垂直移动设计,不过原理也是一样的。


同一快门速度下,光圈F5.6时拍摄的图像

可能有很多读者会有这样一个疑问:“既然我们可以单独使用光圈或快门速度来控制投射到胶卷上的光线,为什么我们在每次拍摄时都要考虑到两方面的情况呢?”其实答案也很简单,对于一个希望能拍摄出更高质量图象的摄影师而言,不会仅仅满足于合适的曝光,还希望能够拍摄出更高效果的图象。需要指出的是,光圈和快门总是一起工作的,两者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在不改变外部光线的条件下,镜头所捕捉到的光线强度谁也无法改变,投射到胶卷上的光线也是如此。而如果需要得到最合适的曝光效果,就必须很好的将两种调节结合起来,如果更改F值使光圈变小,就要将快门速度设置得更慢。反之,如果光圈值变得更大,快门速度就要设置更快一些,我们可以将这种调节叫做“互惠”。


同一快门速度下,光圈F8时拍摄的图像

光圈值设置为f4、快门速度为1/500秒时曝光效果和光圈值为f5.6、快门速度为1/250秒的效果一样。这时可能又有读者出来认为“我的相机为自动设置,可以自动找到光圈值和快门速度的最佳结合点,所以不需要对它们进行设置”。值得提醒大家的是,尽管你的相机为自动设置,但你能保证它每次使用不会出现差错吗?所以大家在使用自动相机时,每次使用时都得注意相机的光圈值和快门速度。如果你能做到这点,相信你的摄影技术一定会有很大提高,即使见了专业摄影师,也不用低声下气的讨教摄影技巧了!

  摄影入门基础:敢用大光圈 善用小光圈
 
光圈是摄影创作最重要的摄影元素之一,除了控制进光量来满足曝光需要外,也是获得特定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

1、大光圈和成像质量的对立统一

一般情况下,大光圈时成像质量相对较差,不过新一代镜头最大光圈时的成像质量已大为改善,充分利用大光圈的成像特点可获得与众不同的图像。由于此时景深小,便于清晰反映某一特定区域而其他部位相对虚化,突出主体。照度较差时,如手持相机拍摄,采用大光圈可使用高速快门,防止机震影响成像清晰度。一些摄影者很少使用最大光圈,通常只用f5.6、f4,要充分发挥大光圈的特点,则要敢于使用最大光圈,如大口径标准镜头光圈完全可用f1.8、f1.4等最大光圈,中长焦镜头则应敢于使用最大光圈f2.8,此时配合摄距、背景与主体的距离(背景与主体的距离越远,大光圈形成的虚化背景效果就越明显,反之亦然)等,可将大光圈的效果充分体现出来。或许最大光圈拍摄的成像质量没有中等光圈来得好,但这方面损失和所得到的艺术效果相比较仍然值得。

2、虚化背景

虚化背景时通常选择大光圈或长焦镜头,至于光圈究竟多大才算合适呢?实际上,除了200mm甚至焦距更长的远摄距镜头外,通常都要使用最大光圈。使用标准镜头拍摄不妨选择最大光圈f2.8甚至f1.4,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获得别具一格的韵味,真正将主体与背景明显分离。由于数码相机景深相对比较大,如不采用最大光圈,主体很难突出。

3、小光圈和长景深

利用小光圈获得大景深是拍摄风光片时常常采用的方法,但这还要和镜头焦距、摄距等因素相结合。如用长焦镜头,在2-3米摄距时,即使用f32光圈,也不会获得很大景深。换言之,只要被摄对象和背景都处于无限远,即使光圈较大,也会有很大的景深。

4、光圈大小因题材而异

在人物摄影中,常常用到大光圈,而风光摄影使用小光圈机会较多。拍摄溪流,为表现流水的动感,需要采用1/8-1/2秒这样的慢速度,不采用小光圈必然导致曝光过度;逆光拍摄波光舟影等,如采用到f22、f32这样的小光圈,水面细小的波光会产生类似加用星光镜的效果;拍摄焰火等题材,由于需要1/2秒-1秒曝光时间才能完美地表现焰火形状,因此也需要选择小光圈。

5、小光圈宜配合三脚架使用

拍摄静物风光等题材使用小光圈,对成像清晰度要求比较高。在中等照度下采用f22光圈,快门速度常常在1/30秒左右,没有三脚架,手持相机拍摄,往往会因机震、人体生理运动等因素而影响清晰度,因此在照度较低时使用小光圈,要充分利用各种依托物,合理握持相机。如使用数码相机,可提高感光度以做补救。

        拍好照片的3个笨方法
前言:现在的数码相机功能越来越强大,有些功能甚至是专业级光学相机都不具备的,譬如说白平衡调节、包围式摄影、场景模式摄影、多点区域评价测光、多点对焦及偏移对焦等等,而且自动曝光功能也越来越强大和完善,所以从道理上推论,似乎用数码相机拍出好照片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容易。 
    
    要想拍出更多一点好相片,尤其是在恶劣环境条件下拍出好相片,这有赖于你对你的摄影器材的熟悉和深刻了解,能做到扬其长而避其短,还需要有点摄影基础知识和美学修养,更重要的是还需要有经验的长期积累,功到才会自然成,所以并非唾手可得的易事。我在数码摄影方面还是个新兵,经验不多,碰的钉子却不少,拍得满意点的相片往往百不得一,认真回忆体会一下,也还能总结出一点东西来。下面一些“笨招”对于还在摸索经验的影友也许有点参考价值。这些笨招是:

一、多拍精选

“多拍”,从宏观上来讲就是多实践,多积累经验。从具体来说就是不妨多试试镜头,以多为胜,多中选优,或者在探索出最优方案后重新精心拍摄某一场景。这是一个笨招,可确实是充分发挥数码相机优势的绝招,光学摄影友是没法学的。你看,光学相机摄影要用胶卷,当场没法知道拍得满意不满意,要洗出来才知道。以多为胜吧,必然要浪费大量胶卷,成本太高,所以光学摄影友往往是惜“镜”如金,轻易不按一下快门的,及至精思细量地抓住镜头拍上一张,回去冲洗后才能知道结果,如果不够满意那就难了,时过境迁想补救已来不及了,所以老友们常常感叹光学摄影是门充满遗憾的艺术。 
    
    数码摄影则不同了,影像现时储存在机内的磁性载体上,又可以现时回放观察,不满意消去重来就是了,这就是数码摄影的一大优势。所以我现在往往是先确定一个专题,围绕专题选定若个场景,每个场景先围着它转几圈,拟出不同角度、不同光线条件(逆光、顺光、测光、补光等)下的拍摄方案,然后就毫不吝惜地猛拍一气,有时同一角度同一方案也重复拍上好几张,然后就停下来回放,不满意的镜头当场就删,往往十去七八,只留下两三张做初选成果。然后再拍摄下一个场景,依此泡制,直至完成一个专题。一般来讲,拍上二三百甚至四五百个镜头也不过就留七八十张回来。回来完后存入硬盘,再用ACDSee 放大回放,又删去一部分。然后用ACDSee的编辑功能回放做初步图像处理,一般一是纠正偏斜,二是必要时加以裁切以完善构图,三是用“自动级别”功能纠正弥补个别相片曝光上的不足。经过这道工序以后的相片就可以认为是初步成品了,再拿回到ACDSee上放大回放一遍,过于平庸的再删除一次,这样每个专题也就不过剩下二三十张甚至十几张了。

二、不要轻视对焦和测光设定这些基本作

对焦是摄影的最基本作,可说是没人不会的,可是当我自检某些相片拍得不好的原因时,有时问题偏偏就出现在对焦这个环节上。如果你用的是全自动摄影方式,请一定做好半距锁焦,否则就可能因失焦而树题模糊。 如果你用的是程序控制方式(program normal,半自动摄影方式的一种。它的特点是光圈和曝光时间是相机自动选定的,而测光方式、对焦方式和白平衡条件则是可以手动选定的),情况就又不同了。这个数码摄影特有的方式和功能,光学相机是没有的,如果你不善于利用它的特点,还像全自动摄影那样对待它,就有可能弄巧成拙,反而被它拖累了。
    
    程序控制方式下的对焦方式通常有区域对焦、重点对焦、远景对焦、近景微距对焦等好几种,重点对焦时有的还可以将聚焦点改变至偏离中心的某个特定位置(相机不同会有不同的功能),所以你不能再以一成不变的简单方式来对待复杂的功能,而要善于根据不同情况应用不同的功能。一般情况下,对焦的默认方式是重点对焦,年前我去花市拍花卉,因为跳舞兰很小就凑得很近,但怎么拍都不够清晰,甚至出现失焦现象,后来才悟出是因为没有将对焦从默认方式改为近距方式所致。又譬如拍树荫下的人物,你就一定要注意采用重点测光和重(单)点对焦,还要注意拍摄主题的半距锁焦,否则你也很难拍出满意的作品来。

三、曝光时力求保持相机的稳定
    对于新手和老年影友来讲,有时相片影像模糊并不是由于对焦不准,而是因为相机把持得不稳。一般情况下,对于新手来说,地光速度低于1/60秒时己有可能影响成像的清晰。对于老手,如果曝光时间长于1/30秒而无依无靠时,一样也有可能出问题。要保持相机稳定,一是要持机姿态和力洱确,二是要按快门键的力度适当。要练出这个基本功看来似乎很简单,却非一之功可得,人老了更可能怎么也练不出来了。那怎么办呢?我有几招笨办法:其一最简单,就是给身体或手找个依靠;其二,把相机皮带挂在脖子上,把相机向前抻至皮带拉紧,就形成了3点支撑,持相机的稳定度就大大提高了,我用这个办法在曝光速度长至1/8秒时还拍出过不少相当清晰的相片,你也不妨试试;第三个办法就是脚架加快门线(线控快门触发器),不过有的相机不具备快门线接口,快门线也相当贵,相应的有效替代办法就是利用延时功能。 如果你的相机有2秒延时功能就最好了,“脚架+2秒延时”就是最稳当而方便的办法。没有2秒延时功能也不要紧,就好用10秒延时,浪费点时间就是了,效果一样好。 
    
    说到角架,我的教训是一定要买个好点的。为了不舍得在这方面多花钱,我先后买过两个较便宜的脚架,结果第一个脚管太单薄,一碰就颤,还容易回缩;另一个则是用久了就水平转动不灵活。没办法只好又去买了第三个,最后花的钱加起来足够买一个顶级名牌的还有余,真是可笑。

             图例讲解如何看懂MTF曲线图
 
目前我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MTF值的概念,一些镜头的广告和说明书中也直接列出MTF值图表。很多影友表示不太理解其意义,下文可以会有所帮助。

注意:下文可能帮助你初步了解MTF值,但仅此而已.真正的MTF概念十分复杂,不是这样一篇短文能解释清楚的。

MTF = 模量传递函数

MTF测试是目前最精确和科学的镜头测试方法.瑞典权威的《摄影》杂志对它的解释是:

"MTF测试使用的是黑白逐渐过渡的线条标板,通过镜头进行投影.被测量的结果是反差的还原情况.如果所得影像的反差和测试标板完全一样,其MTF值为100%. 这是理想中的最佳镜头,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如果反差为一半,则MTF值为50%.0值代表反差完全丧失,黑白线条被还原为单一的灰色.;

当数值超过80%(20lp/mm下)则已极佳;而数值低于30%则即使在4X6英寸扩印片下影像质量仍较差。

测试分径向和切向两种方向.如果两者相差较大,说明镜头遭受较严重的像散.较高的空间频率值(即lp/mm值,可理解为分辨率)如30lp/mm与20lp/mm相比, 其MTF值通常较低。

注:这里的反差表现在画面中的表现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明锐度”。

如何解译MTF值:

反差/明锐度:5(或10)lp/mm的读数反映镜头的反差表现.即使微小的差别(2.5% !)也能在画面中体现出来!

你可以把它看作一种最基本的"锐度".一枚好的镜头在光圈收小后应该在5lp/mm下径向和切向同时高于95% .低于90%即表明镜头表现不佳.

一枚明锐度好而锐度差的镜头通常比明锐度差而锐度高的镜头看上去更锐利!不过,锐度和明锐度两项指标通常相辅相成.

锐度:10至40(或更高)lp/mm表明一枚镜头的锐度——即再现细节的能力.40lp/mm表明镜头再现物体非常细微细节(如人像摄影中的头发丝)的能力.此时即使MTF值的差距较大(如10%)也无法直接在画面中辨认出来.按照人眼的辨别力和35mm胶卷的片幅,如果要得到质量非常理想的7英寸的照片,镜头20lp/mm下的MTF值必须大于50%.而要想在16英寸下仍有非常理想的画面质量,其70lp/mm下的MTF值竟须超过63%!几乎没有镜头可以达到这样好的表现!

辨别好镜头的简易法则(收小两档光圈):

·40lp/mm曲线(红色)须位于

边缘>20%(图形右侧)

中心>65%(图形左侧).

·20lp/mm曲线(紫色)须位于:

边缘>45%

中心>80%

·10lp/mm曲线(绿色)须十分接近5lp/mm曲线.

·5lp/mm曲线(蓝色)须于整个X轴上>95%

以上的MTF曲线评价方法参考自德国的《彩色摄影》杂志. 其它杂志或机构的评价标准可能会不同.根据MTF曲线对镜头作评价时还须考虑到镜头的不同种类,如对超广角镜头的边缘成像质量不能苛求。

大多数情况下切向曲线比上述标准要低一些. 而径向曲线的值相对则较高。

注意:镜头在极端光圈(即最大光圈和小于f/16)时相对表现较差!它们的值不代表镜头所能达到的最佳光学质量!最佳光圈通常为最大光圈收小 2-3档。

锐度和反差

以下图表横轴代表视场半径(距中心距离),纵轴代表MTF百分数值,实线虚线分别代表径向,切向值。

Canon EF 1.2 85mm L 于f/5.6 :

表现出色——明锐度和锐度俱佳!

Canon EF 2.8 20mm USM 于f/8 :

明锐度相对较好但再现细节的能力有限(切向于40lp/mm)

Sigma AF 2.8-4.0 28-70mm 于70mm f/8 :

锐度好但明锐度不佳(5lp/mm差于90%)

Sigma AF 2.8-4.0 28-70mm 于28mm f/2.8 (全开光圈) :

表现差——无论是明锐度还是锐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