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川军和川籍军人

抗战时期,四川(包括西康和今重庆)作为抗战的大后方,为抗战的最终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不提物资供养,光是参战军人就提供了340多万人,伤亡总数达64 万多人(阵亡263991 人、负伤356267人、失踪26025人)。参战人数和伤亡人数都是全国之最,占据比例超过1/5。到抗战结束时,国民党军队中川籍军人占比已经近半。

今天,在网络上常常将这340多万川籍军人都称为川军,实际上这是不对的。川军一词有其特定指向,专指四川军阀部队。由于四川军阀并非统一的军阀集团,内部派系重重。早在抗战前,蒋介石以围剿红军的名义入川后,就开始限制整编四川军阀部队。抗战开始不久,四川军阀中实力最强的刘湘就在1938年初病逝。四川军阀的带头大哥刘湘死后,蒋介石更是变本加厉撤编川军。因此整个抗战期间,在四川军阀编制下的川籍军人并不多。

1937年川军首批出川人数20多万人,后又陆续调遣10多万后备部队出川。加上战损补充,整个抗战期间在四川军阀军队编制下的川籍军人共有50多万人,仅约占抗战时期川籍军人总数的1/6左右。这一部分的川籍军人,才是严格意义上的川军。其余5/6的川籍军人,都编制在其他的军队之中。

其中以中央军最多,桂系、滇系、西北军、晋绥军等也编入了一定数量的川籍军人。蒋介石的老巢基本上在长江中下游(江浙沪晥赣鄂),在抗战时期人口稠密的地方基本上都丢了。由于失去了原有兵源补充地,再加之抗战初期中央军损失惨重,因此其兵源基本上都由四川地区补充。到了抗战后期,中央军除中上层军官是其他省的人,基层军人大多数都是四川人。

这些被编入其他军队的川籍军人,严格来说是不能称为川军的。但在互联网的语境下,似乎这340多万川籍军人,都是扛着汉阳造,身穿短裤脚踩草鞋,衣衫褴褛的川军,这其实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在中央军和其他军阀部队中的川籍军人,装备和待遇,相对来说还是要好一些,至少大多用的都是中正式而不是汉阳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