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援助了苏联发展重工业,使其得以快速崛起?
众所周知,中国重工业体系的建立得益于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大力援助。在1950-1960这十年中,成千上万的苏联科学家、工程师、教授和各方面的技术专家来到中国,与中国人民一道挥洒汗水,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自己不可磨灭的贡献。那苏联的重工业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答案其实很有意思,也鲜为人知。帮助苏联的不是别人,正是苏联日后最大的对手——美国。
美苏的合作始于1921年,当时美苏还没有建交。1921-1923年苏维埃俄国遭受了大饥荒,受灾人口达3350万。严重的饥荒迫使苏维埃政府向国际社会寻求援助。1921年8月20日,苏俄政府与美国救济总署(美国的一个慈善机构)在里加签订了救济饥民的条约。截止1922年7月1日,美国救济总署共向苏俄提供了788878吨物资,救助饥民855万。
在这场饥荒中,著名的美国企业家阿莫德·哈默也积极筹划从美国向苏俄运送粮食和物资。此举受到列宁的重视,列宁希望借助哈默的人脉来推动美国企业家前来投资,帮助苏俄恢复国内经济。就在1921年,俄共(布)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引进西方的技术。这样,哈默就成了第一个拿到特许权的美国资本家。他的成功对其他美国企业家产生了影响,看到苏俄缺少必要的农机设备后,哈默主动和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联系,向他描述了苏俄市场的发展前景,使福特这个十分敌视苏俄的美国企业家也同意通过贸易的形式向苏俄销售拖拉机,比如1925年,苏联进口了7400台拖拉机,而同年苏联国内的拖拉机产量只有595台。
1921-1928年属于苏俄/联政府(苏联于1922年正式成立,之前的国名是苏维埃俄国)引进外资的初始阶段,美国由于未与苏联建交,双方的合作范围有限,但随着大萧条的到来,苏联引进外资的速度被大大加速了。美苏从各自的国家利益出发,开始了全方位的合作。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到1933年末,美国的工业产量仅相当于1929年的65%。在国内市场严重萎缩的同时,其它资本主义国家为保护本国市场都高筑关税壁垒,使美国对外贸易大幅滑坡。为了摆脱困境,美国迫切希望寻求和扩大商品市场。
在各资本主义世界遭受经济危机之时,社会主义的苏联则是风景这边独好。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先后建立起了一大批重化工业企业。“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的需求强劲,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买主。西方资本家们也都争相向苏联推销在经济危机中积压的商品,被苏联狠狠地抄了一回底。1931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有50%都卖给了苏联。1933年12月,美国与苏联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为苏联进一步从美国获取所需的技术和设备扫清了最大障碍。
1930年代的马格尼托格尔斯克钢铁厂
苏联的三大钢铁厂——马格尼托格尔斯克钢铁厂、库兹涅茨钢铁厂和扎波罗热钢铁厂都是美国援建的。马格尼托格尔斯克钢铁厂的设计图纸是克利夫兰的麦基公司以美国钢铁公司在印第安纳州的格里工厂为蓝本设计的。事实上,当时的全苏冶金工厂设计院中就有大量的美国人担任要职。在美国人的帮助下,一五计划结束时,苏联的生铁产量达到了616万吨,钢产量达到593万吨。
苏联由外国设计和建设的炼油厂及裂化设备生产能力的百分率变化
1936年开始,大批美国炼油厂建设公司在巴库建设了大量的炼油厂,宇宙油品公司在格罗兹尼和萨拉托夫两地兴建了新的生产高辛烷值汽油的工厂,这正是当时苏联紧缺的工厂。1938年,宇宙油品公司在乌法附近建设了苏联第一座加氢和异辛烷工厂,这是苏联境内的第一家能生产航空汽油的工厂,在后来的苏德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除了这座工厂,乌法附近的其他炼油企业也是由美国公司建设的。
乌拉尔厂生产的T-34
机械工业方面,以乌拉尔重型机械厂为例,该厂于1928年由全苏冶金工厂设计院进行设计。最初,其大部分设备都是来自于德国,也有来自英国和美国的设备。不仅是美国,英国在1932年出口的机床中,90%都销往苏联。1939年,苏联与纳粹德国秘密的贸易协定中,苏联也要求从德国进口大量的机床。意大利的RIV公司与苏联签署了技术援助合同,双方共建莫斯科卡冈诺维奇第一轴承厂。该公司承担监督从计划到工厂建成投产的全部工作,还吸纳了大量苏联工人和技术人员到自己的工厂培训,并从西方各国购买所需的设备,该轴承厂于1932年1月份投入试运营,1938年达到了年产1800万套轴承的产量。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在汽车工业方面,苏联的汽车工业得到了福特公司的鼎力相助,1929年5月,福特公司与苏联签订技术援助协议,福特公司将帮助苏联在高尔基城建设一座福特式的自动化汽车厂,该厂是苏联第一个流水线作业工厂,这就是后来著名的高尔基汽车厂。高尔基汽车厂生产的“嘎斯”汽车后来成为苏联的知名品牌,二战爆发时,苏军的主力卡车嘎斯AA型卡车便是以福特AA型卡车为基础改进而来的。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更是于1930年先在美国建造完成,然后再运到斯大林格勒进行组装,该工厂于1930年6月17日正式开工,到了1932年开始生产T-26坦克。
除了上述提到的这些工业部门,水利工程、有色金属工业、化学工业、电气制造业、铁路系统、造船工业、航空工业、坦克工业等苏联大部分的工业部门,同样获得了西方资本与技术的大力支援,无数的苏联工程师到西方学习,也有无数的西方人来苏联充当顾问。斯大林曾做过公正评价,他说苏联约有2/3的大型企业都是在美国的援助下建立起来的。
当时的苏联不仅是巨大的销售市场,也是重要的原料供应地。美国需要大量从苏联进口锰、镍、铅、铬等有色金属。1929年,美国所需的锰矿有一半以上是从苏联进口的。此外,美国还需要从苏联进口羊毛、小麦等农产品。
说到苏联向美国出口农产品,就不得不提苏联发展重工业的资金来源问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通过早年的殖民掠夺来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进而为后来的工业化奠定了经济基础。苏联不可能再走这条路,但为了实现工业化,也需要有一个类似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过程。斯大林的策略是用农业补贴工业的方法来实现工业化,即低价从农民手里收购农产品,再销往国际市场以换取资金。在粮食产量没有太大增长的情况下,苏联的粮食出口却在增加:1928年出口的粮食不到100万公担,1929年为1300万公担,1930年为4.83亿公担,1931年为5.18亿公担。
从一五计划开始,苏联在重工业发展的道路上一路狂飙。苏联的钢产量在1938年仅次于美、德位居世界第三。同年,各大国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相对份额为:美国31.4%,德国12.7%,英国10.7%,苏联则为9.0%。二战前的美国不会想到,正是它自己一手培育起了这个日后最强大的对手。
苏联经济发展的畸形此后也逐渐显露出来——轻工业太轻,重工业太重,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日用商品长期短缺。进入冷战时期后,这种经济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变,人民生活水平与苏联世界第二强国的地位极不相称,社会矛盾也开始增长和积累。苏联模式虽使其在两个五年计划之内,由农业国发展成为了先进的工业国,但这也为它后来的崩溃埋下伏笔,它的经验教训值得后人好好总结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