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坛明代“华亭派”盟主——董其昌掠影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晚明时期著名书画家。董其昌书法出入晋唐,兼有'颜骨赵姿'之美,自成一格。绘画更是出类拔萃,尤擅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墨色明洁隽朗,温敦淡荡。他的绘画风格备受推崇,其画艺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为晚明'华亭画派'盟主。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戏鸿堂帖》(刻帖)等。
董其昌《丹霞碧树图》
一、审时度势,明哲保身
董其昌出生于破落望族家庭,幼时贫穷。17岁时,靠他人资助参加松江府会考。当时他写了一篇很得意的八股文,自以为准可夺魁,谁知发榜时竟屈居堂侄董原正之下。原来文章虽好,字写得差,只能屈居第二。此事使董其昌深受刺激,从此他发愤学习书法。以唐人颜真卿《多宝塔帖》为楷模,后来又改学魏、晋,临摹钟繇、王羲之的法帖。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努力,董其昌的书法有了很大的长进,绘画也逐渐入门。
董其昌《高逸图》
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董其昌考中进士,并因文章、书法俱佳被选为庶吉士,供职于翰林院,一度担任皇长子朱常洛的讲官。其时,正值明朝历史上长达十余年的'国本之争',朝廷内部为册立太子一事党争不休,风云诡谲,刀光剑影。董其昌审时度势,借养病辞官回家。直到泰昌元年(1620年),光宗朱常洛继位,董以帝师身份回到朝廷,授太常少卿,掌国子司业,修《神宗实录》。但光宗执政一个月就驾崩,熹宗继任,阉党魏忠贤与熹宗乳母客氏把持朝政。天启五年(1625年),董其昌被任命为南京礼部尚书,在任一年后再次辞官退隐,'家居八载'之久。
董其昌《封泾访古图》
崇祯五年(1632年),魏忠贤已死,政局趋向清明,七十七岁的董其昌第三次出仕,'起故官,掌詹事府事'。崇祯七年(1634年),董其昌又请求退归乡里。从三十五岁走上仕途到八十岁告老还乡,为官十八年归隐二十七年,董其昌把明哲保身的政治智慧运用得出神入化。他以科举入仕进入精英阶层,既结交东林派,又与反东林的魏阉党人过从甚密,两头得利,左右逢源,是满朝皆知的“墙头草”。
董其昌《秋兴八景图》
二、潜心书画,著书立说
董其昌供职期间,经常与同僚诸友切磋书画技艺,纵论古今,品评高下。又借阅晋、唐、宋、元法帖宝绘,心摹手追,经常废寝忘餐,从而学问精进,声名鹊起。归隐家乡后,他筑'来仲楼'、'宝鼎斋'、'戏鸿堂'、'画禅室'、'香光室'等,左图右史,牙签玉轴,置身其中,著书立说,探究古今书画艺术。董其昌强调以古人为师,但反对单纯机械地模拟蹈袭,在继承前人技法时不倚傍他人庑下'作重台',而是有选择地取舍,融入自己的创意,以自己独创的形式再现古人的'风神'。他摄取众家之法,按己意运笔挥洒,融合变化,达到了自成家法的意境。
董其昌《仿董北苑山水》
董其昌以佛家禅宗分为'南北宗'喻画,把李思训和王维视为'青绿'和'水墨'两种子画法风格的始祖,并首倡中国山水画分'南北宗'之说,引起后世争议。董其昌强调南宗绘画的正统地位,表明他崇南贬北的个人喜好。他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李龙眠、王晋卿、米南宫(芾)及虎儿(米友仁)皆从董、巨得来,直至元四大家黄子久、王叔明、倪元镇、吴仲圭,皆其正传。我朝文(征明)、沈(周),则又远接衣钵。若马、夏及李唐、刘松年,又是大李将军之派,非吾曹所宜学也。
董其昌《仿古山水》
他不遗余力地搜集王羲之、王献之、谢安、桓温、赵佶、米芾诸名家法书,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刊刻《戏鸿堂法帖》行世。归隐松江时期,他正值四十余岁的盛年,广闻博识,博采众长,悠居林泉,心闲手熟,创作了《葑泾访古图》《鹤林春社图》《浮岚暖翠图》《神楼图》《西湖八景图》《溪回路转图》等许多描绘江南风光的著名山水画。
董其昌《高逸图》
三、师法古人,另辟蹊径
董其昌的山水画大体有两种面貌,一种是水墨或兼用浅绛法,这种面貌的作品比较常见;另一种则是青绿设色,古朴典雅,时有出以没骨,比较少见。他十分注重师法古人的传统技法,但在笔和墨的运用上,有独特的造诣。他虽然处处讲摹古,但并不是泥古不化,而是能够脱窠臼,自成风格。其画法特点是,在师承古代名家的基础上,以书法的笔墨修养,融会于绘画的皴、擦、点划之中,因而他所作山川树石、烟云流润,柔中有骨力,转折灵变,墨色层次分明,拙中带秀,清隽雅逸;充分表现出他独特的画坛艺术自然传承的巨匠魅力。
董其昌《关山秋霁图》
董其昌特别讲求用墨的技巧,水墨画兼用泼墨、惜墨的手法,浓淡、干湿自然合拍,着墨不多,却意境深邃,韵味无穷;无须炫异矜奇,而真气横溢,充塞纸间。董其昌的设色山水,或用杨升没骨法,从彩笔代替墨笔,完成线条、轮廓、钩、勒、皴、擦,层次分明,尽态极妍;或仿黄公望的浅绛法,参以赵大年、赵孟頫的青绿法,淡雅清新,生机盎然。
董其昌《溪山清樾图》
董其昌用笔老辣生拙,骨力练达,墨气鲜润,绝去甜俗,以疏旷之笔,画出凝寒淡远的景致。董其昌作画强调写意,使绮丽多姿的江南山水显示出更加氤氲旖旎的色彩。他兼长书法、诗文,每每绘完山水,题以诗文,书体娟秀刚劲,爽朗潇洒,行楷跋文簇簇如行蚕,闪闪如迅电,全图诗、书,画相映成趣,和谐一致,使画面展现出丰富的书卷气,更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境。董氏的绘画作品,成为文人画追求意境的典范。
董其昌《青山幽居图》
四、民抄董宦,暮年蒙羞
万历四十三年(1615)秋天,六十岁出头的董其昌家人强抢佃户之女绿英,说是给晚年练“房中术”的董其昌“采阴补阳”。有人利用这事编出故事,收买说书艺人钱二到处说唱,传言很快得到发酵。董其昌知道后追究到范昶身上,几次逼问后,范昶暴病而死。范母认为这是董家所逼造成的,于是带着儿媳龚氏、孙媳董氏及女仆穿着孝服到董家哭闹。董家回击过度,对范家女眷大打出手,且有轻薄不雅过分之举。范家儿子是府学生员。他不堪其辱,冒死用一纸'剥裈捣阴'的讼状,将董家告到官府,却迟迟得不到受理,引起极大民愤。
董其昌《溪头渔渡图》
时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春天,松江、华亭、上海、青浦和金山五地府学生员齐聚董府,与围观的人群一起,破门而入,将董府数百间画栋雕梁、朱栏曲槛的园亭台榭付之一炬,将董其昌建在白龙潭的书苑楼居焚毁,还把董其昌手书'抱珠阁'三字的匾额沉入河底。这就是后来远近闻名的'民抄董宦',给暮年的董其昌蒙羞。董其昌惶惶然避难于苏州、镇江、丹阳、吴兴等地,直到半年后事件才得以平息。
董其昌《遥岑远浦图》
五、书画双馨,百年留名
崇祯九年九月二十八日戌时(1636年10月26日),董其昌在松江寓所逝世,享年八十二岁,葬于吴县(今属江苏)渔洋湾董氏坟茔。清顺治元年(1644年),南京南明福王政权以董其昌书画成就与元人赵孟頫媲美,授予董其昌与赵孟頫相同的谥号'文敏',因此亦被称为'董文敏'。世人对董其昌书画艺术评价颇高。明崇祯四年(1631)成书的《画史绘要》云:董其昌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神气俱足,而处于儒雅之笔,风流蕴籍,为本朝第一。
董其昌《林和靖诗意图》
清康熙帝玄烨对董其昌书法更是推崇备至,在《跋董其昌墨迹后》云:“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楮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微云卷舒,清风飘拂,尤得天然之趣。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能得其运腕之法,转运处古劲藏锋,似拙实巧,雄奇峭拔,草书纵横排宕有致”。董其昌一生创作了许多书画作品,流传至今的作品有《岩居图》《秋兴八景图》《昼锦堂图》《白居易琵琶行》《三世诰命》《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等。
董其昌《青卞图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