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秋:【品味元宵节的文化】(随笔)
文/清秋 图/来自于网络
品味元宵节的文化
◎清秋
【作者】:清秋 ,本人喜欢读书、独思生活,闲时写随笔心得,业余文学爱好者。
请欣赏正文
2月11日就是一年一度的元宵节。我们会吃元宵、猜灯谜,会挂花灯、看灯会,还可能吟诵那些流传千年的诗词,比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每一首与元宵节相关的诗词,大都氤氲着诗情画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期盼。
元宵节历经千百年而不衰,就在于它富有文化张力,沉淀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我们欢度传统节日,保持其中的仪式感,在习俗中感受文化的精髓,恰可说明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千丝万缕。过节不是走过场,而是重温传统文化。
当前,我们越来越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不断激发出文化自信。原因何在?
这是因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难以抵挡的吸引力。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面对这些辉煌的艺术作品,我们油然而生自豪之情。无论我们走多远,都应该回过头看看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回头看不等于走回头路,而是向优秀的传统文化表示好感。英国人喜欢莎士比亚,美国人喜欢惠特曼,我们中国人更应该喜欢李白、杜甫。
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我们可找到前行的力量。最近火热的《中华诗词大会》中,一位名叫白茹云的农民选手令人印象深刻。患有癌症、命运多舛的她酷爱诗词,因为古代诗词带给她坚强,让她豁达。她特别喜欢苏轼的那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即便我们遭遇痛苦,传统文化也往往能滋养并带给我们慰藉。
传统文化并不是僵化的古董,当它们与时代对接时更能焕发出光彩。前不久中办、国办联合发文提出,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实施这一工程,不仅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还要做到“开放包容、择善而从,既不简单拿来,也不盲目排外,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
回头看包括元宵节在内的传统佳节,越来越有人气,越来越受欢迎。我们在传承传统节日的同时,也不忘赋予其新内涵;我们在过本土佳节的同时,也不排斥洋节。这正体现了时代的进步。
宗 旨:营造一片文学爱好者的乐土,共创文学梦想的家园。
三秦团队:文学顾问:白忠德、罗旭初。
主编:鱼儿姐姐,编辑:守望。
投稿须知:
1、原创且首发,题材不限,健康向上。要求500字以上,以WORD附件形式发至投稿邮箱,并附上作者简介及照片,文责自负。
2、投稿邮箱:sanqinwenxue@163.com,主编邮箱:406073222@qq.com
3、投稿后请关注《三秦文学》公众号,并加主编微信以便稿酬发放。稿件刊发后及时分享到朋友圈,提高文章阅读量。
4、本平台读者赞赏功能中,赞赏金额的一半作为作者的稿费归作者所有,一半作为平台运营费用,赞赏低于五元者不予发放,稿费于每周五发放。
5、您的投稿一周内没有采用,请另投它处。若有其他问题,请与主编联系,微信号:xiaoxiaoyu20040423。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