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脉法与《黄帝内经》脉法

张仲景脉法与《黄帝内经》脉法

问曰:张仲景常用的诊脉方法有哪些?其与《黄帝内经》所用的诊脉方法有何不同?张仲景的诊脉方法有什么样的临床意义?

仲景取脉,以寸口、趺阳为多用,另有少阳、少阴、阳明取脉法散见于《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而不见太阳、厥阴、太阴持脉法的相关条文,未知是经文散落还是另有原因。

《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寸口脉”的诊法是通过脉势、脉形、脉位、频率、节律来推测疾病,如“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等,即以脉定病。不若《脉经》以寸口脉之浮沉定脏腑、后世以寸口脉之寸关尺分属脏腑。张仲景将寸口脉分为三部更多的是对应人身的部位而不是脏腑。若将整个人体分为三部,大致是以寸口候人的上部,关上候人的中部,尺中候人的下部,如《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对脉候积病的描述较为全面地体现了这点。又有《伤寒论》166条“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此为胸上有寒痰留滞,所以寸脉会浮起;120条“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吐后胃气伤,所以在关部出现了细数脉;另有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在胃脘部的痞证其在关部出现了浮脉;《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中“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清脓血为大肠下血,大肠位于人体下部,涩脉会出现在尺部。我们要清楚,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言及寸脉时绝大部分实指寸口,而非寸口脉。如《伤寒论》128条“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附方“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等。从这样的条文中,言及寸脉时多与关脉尺脉对举,所以寸脉多指寸口。

趺阳脉诊法也为仲景脉法的特色之一,尤以《金匮要略》《伤寒论·平脉法》《伤寒论·辨脉法》为多。有以趺阳脉辨胃气虚竭的,如《伤寒论·辨脉法》“趺阳脉浮,浮则为虚,浮虚相搏,故令气,言胃气虚竭也”;有以辨关格吐利的,如《伤寒论·平脉法》“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有以辨大便难,如“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有以辨腹满或寒性便秘,如《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有以辨胃反,如《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等。趺阳脉对于脾胃消化系统的诊断有特殊的临床意义,当然不是所有的趺阳脉都明确直指脾胃系统。如《伤寒论·平脉法》中“趺阳脉浮而芤,浮者卫气衰,芤者荣气伤,其身体瘦,肌肉甲错。浮芤相搏,宗气微衰,四属断绝”“趺阳脉微而紧,紧则为寒,微则为虚。微紧相搏,则为短气”,虽未明言,但也可以推断与脾胃相关。而趺阳脉的诊脉方法在《黄帝内经》中并未有相关记载。

除了以上两种诊脉方法外,又有一种以六经脉为主要部位的脉法。虽言六经脉法,但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相关描述的仅有少阴脉、阳明脉、少阳脉。

少阴脉微滑,滑者,紧之浮名也,此为阴实,其人必股内汗出,阴下湿也。

少阴脉不出,其阴肿大而虚也。

少阴脉弱而涩,弱者微烦,涩者厥逆。

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

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

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此为不传也。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从上述关于少阴脉的条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少阴脉所主的疾病大多为阴部的疾病,如阴肿、阴汗、阴创、小便不利、经水不通等病。另有两条是对厥逆、疼痛的的诊断,这是一种性质诊断,至于其是否与阴部或者说下腹部的脏器有关,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上文所列举的阳明脉与少阳脉则是关于伤寒传变与预后的诊断,现今我们很难推断其诊断部位为何。

在《黄帝内经》中,六经脉按手足又分为十二经脉,少有持此脉以断疾病,而多言“是动病”或“所生病”属此。在《素问·平人气象论》存在以三阳来命名脉象的记载,如“太阳脉至,洪大以长。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阳明脉至,浮大而短”,但很显然这里三阳仅仅是对脉象的提纲概括,不是一个部位的词。那么《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阳明脉、少阳脉、少阴脉与《黄帝内经》的六经脉有何联系?如果所假设的六经脉法真的存在,那么对于太阴、厥阴、太阳脉诊法还需文献学的进一步探讨。

(0)

相关推荐

  • 新本伤寒杂病论(一)

     新本伤寒杂病论目录 平脉第一 辨症第二 论治第三 辨伤寒表证脉症并治第四 辨伤寒太阳病脉症并治第五 辨伤寒阳明病脉症并治第六 辨伤寒少阳病脉症并治第七 辨伤寒太阴病脉症并治第八 辨伤寒少阴病脉症并治 ...

  • 危柏亘《平脉辨证法》绪论 | 山海精舍

    大家好,欢迎来到柏亘中医<平脉辨证法>课堂.我们今天将要为大家开启认识中医脉诊崭新的一页,我相信通过我们<平脉辨证法·上>的学习,大家很快就经能够熟悉.掌握中医临床中二十八个基 ...

  • 张仲景《伤寒论》辩脉法(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脉法全文原文翻译 [原文] 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译文] 问:脉象有阴脉阳脉 ...

  • 脉法大礼:中医脉法四言真诀(附:十二部简易诊脉法)脉诊

    中医四言诀之辨脉提纲 调停自气,呼吸定息,四至五至,平和之则. 三至为迟,迟则为冷:六至为数,数即热证. 转迟转冷,转数转热.迟数既明,浮沉当别, 浮沉迟数,辨内外因.外因于天,内因于人. 天有阴阳, ...

  • 《太素脉秘诀》把脉算命法!

    <太素脉秘诀>为明代青城山人张太素所著.张太素认为,人的脉象与五行八卦.河图洛书之理相通.以此推演,形成了中医史上独具风貌的太素脉理论.该理论认为,太素脉法,不仅可以诊病证之所.死生之日, ...

  • 【脉法针灸】脉诊笔记精华,切诊之脉诊详解

    【脉法针灸】脉诊笔记精华,切诊之脉诊详解

  • 倒仗法,阴阳脉,阴阳穴,如何区分呢?

    倒仗法,很多人应该都有所了解,应用起来,却很少有人实用,原因是做法已经并不多见,几乎失传,在实际应用中,多以挖地下去看土色变化等为要,山地一丈左右,平洋变土色浅葬等等. 所以我今天来说说倒仗法,到底要 ...

  • 速成打通气脉办法——睡禅下沉法

    速成打通气脉办法--睡禅下沉法 1.于清晨睡醒时,或半夜睡醒时做,横躺在床上做,枕头拿开,闭目,全身抓紧,双手放平,顺乎自然,脸部朝上.宜前一天早晨早一点睡,次日自然早一点醒来做.此法取刚睡醒做之理, ...

  • 脉诊脉法精微。唯脉无症之脉性脉位脉证

    脉法精微 (1) 唯脉无症之脉性脉位脉证--脉治秘要  ...23 脉诊[为我所用] 唯脉无症之脉性脉位脉证--脉治秘要      凭脉治病,首先搞清脉性,再理清脉位,以脉性结合脉位定出脉证,根据脉证 ...

  • 阴阳脉法,五行脉法,气运脉法

    阴阳脉法,五行脉法,气运脉法

  • 伤寒论脉法---抓独脉

    张仲景眼中的脉,主要指寸.关.尺左右三部的独脉表现. <伤寒论>关于脉诊的原文共有146条,约占全文的1/3强,脉法涉及到二十多种脉象及50多种兼脉,虽然有趺阳脉法的应用,但绝大多数都与寸 ...

  • 长桑君脉法---第四届国际脉学大会

    2017年9月9日 长桑君脉法参加了由河南秋子生殖健康医院承办的第四届国际脉学助力生殖大会. 来自世界各地生殖和脉学研究领域的近两百位医学同仁参加了这次盛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孙永章先生致开幕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