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摭遗(11):中国历代小说辞典·唐国史补
旧文摭遗(11)
弁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我陆续为若干种古代小说工具书撰写词条约几十万字,为我后来撰写《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奠定了重要基础。但这些词条撰写时大多用纸本手写,原稿交出版社而手里没有底稿。好在现在有了先进的技术措施,把出版物中的文字复制下来变为文档已经不是多大的难事。所以希望能把这些文字重新采撷下来,保存起来,公之同好。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一、《中国历代小说辞典》(第一卷)
主编:侯忠义,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本书共编写十四条。这项任务原本为侯忠义先生邀请我的硕士导师之一宁宗一先生撰写,因宁宗一先生当时身体状况不允许,嘱我执笔,他来审读,署名为我们两人。
【唐国史补】
轶事小说集。又名《国史补》,三卷,李肇撰。本书有明汲古阁刊影宋本、《津逮秘书》《学津讨原》《笔记小说大观》本、得月簃翻明本,一九五七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排印本。另外《说郛》《唐人说荟》《唐代丛书》诸本只有一卷,是不完整的本子。
作者在自序中说:“昔刘餗集小说,涉南北朝至开元,著为《传记》。予自开元至长庆《国史补》,虑史氏或阙则补之意,续《传记》>而有不为,言报应、叙鬼神、征梦下,近帷箔,悉去之:纪事实、探物理、辨疑惑、示劝戒、采风俗、助谈笑则书之。”可见作者欲续刘餗《<隋唐嘉话》之意和作品的内容倾向。它跟《隋唐嘉话》《大唐新语》同属一类,是歌颂盛唐帝国的轶事小说。所不同的是,《隋唐嘉话》和《大唐新语》多从政治上着眼,注意反映国初安定的政局;《唐国史补》则较多表现这种安定局势下人们平稳的生活侧面。
从“善”的良好愿望出发,表现人们的嘉言懿行,是这部作品的一个内容,如卷上《刘颇偿瓮直》条:
渑池道中,有车载瓦瓮,塞于隘路。属天寒,冰雪峻滑,进退不得。日向暮,官私客旅群队,铃铎数千,罗拥在后,无可奈何。有客刘颇者,扬鞭而至,问曰:“车中瓮直几钱?”答曰:“七八千。”颇遂开囊取縑,立偿之,命值仆登车,断其结络,悉推瓮于崖下。须臾,车轻得进,群噪而前。
在因一人利益影响大家利益,牺牲一人利益则可保护大家利益时,刘颇能够挺身而出,选择后者,慷慨解囊。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正是作者所要歌颂的对象。当然,作者并不仅仅以表彰嘉言懿行的办法来体现自己“善”的道德理想,而且还注意在善与恶的对比中使人接受善的道德熏陶,滨弃丑恶的行为。如卷中《故囚报李勉》条记载李勉为开封尉时,曾释放一犯人,后来李被罢官,客游河北时遇见此人,故囚迎李勉归家,与妻谋划如何很答李勉,总嫌钱少不尽恩,最后寬决定杀死李勉。李闻讯逃走,向某店主叙述此事,被故囚派来的刺客听到,他返身杀了故囚夫妻献给李勉。作品中的刺客,实际上是作者善恶观的化身,当听完李的叙述后,他大叫“我几误杀长者”,扬长而去表现出刺客善惠分明的是非观,这也正是作者要给予读者的道德教育。
作者还认为,人光具备“善”的品德还是不够的,还应具备多方面的才能,也就是要具备“美”的才能。于是在作品中出现了饮酒大叫书狂草的张旭,也有看奏乐图而识其曲的王维;有吹笛使众人“皆怨叹悲泣之声”的李牟,也有令围棋高手王积薪自愧不如的乡村媪妇。这些各式各样的人物令人羡慕、向往、追求、摹仿,构成了作者心目中美好的图画,使作者自我陶醉,也使读者分享到这种精神快感,这也正是作者美学追求的实现。
与同类轶事小说相比,《唐国史补》在艺术上的成就比较突出。作者能够把握中国传统美学中“虚实”、“有无”的一些辩证关系,同时也借鉴和汲取了轶事小说“言约旨远”的传统,既能在有限的篇幅中,记叙复杂的事件始末,又能在简短的故事中,以少胜多,言有尽而意无穷,有一定的境界感。如卷上《李氏子堕塔》条:
李氏子为千牛,与其侪类登慈恩寺塔,穷危极险, 跃出槛外,失身而坠,赖腰带挂钉,风摇久而未落。同登者惊倒槛内不能起。院僧迳望急呼,一寺皆出以救,连衣为绳,久乃取下,经宿乃苏。
故事记叙紧凑而又完整,事件起因和出事后复杂的过程,都能简练地勾勒出来。“连衣为绳”四字,准确地概括出和尚们紧张的脱衣、系结过程。作者也没有直接表现李氏子遇险后的惊慌失措之态,而是用“经宿乃苏”四个字,间接地写出李氏子的惊吓程度,用笔十分经济。又如卷上《李廙有清德》条:
李廙为尚书左丞,有清德。其妹,刘晏妻也。晏方秉权,尝造廙宅,延晏至室,见其门帘甚弊,乃令潜度广狭,以粗竹织成,不加缘饰,将以赠廙。三擤至门,不敢发言而去。
故事写的是李廙的清德,但通篇没出现李廣,只是通过层层侧面描写,来烘托主题。先写“门帘甚弊”,告诉人们主人公的俭朴。接着写“潜度广狭”,如果公开提出送门帘,必遭拒绝,只能暗自测量尺寸,这是第二层。然后又是“以粗竹织成”,这还不算,又“不加缘饰”,刘晏生怕门帘讲究李廙不收,这是第三层。即便如此,门帘织成后,刘晏仍然不敢公开送给李,而是“三携至门”,最后终于不敢送而返回。通过这四个层次,李廙清廉的形象愈来愈加清晰、丰满了。这正是“以虚胜实”,“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