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爷花19年“造假”,逼真得惊动博物馆来收藏?
一说到昆虫这玩意
大多数女生估计想想都起鸡皮疙瘩
别说是看到真身了,就是看到模型都觉得恶心
但喜欢把事情做到极致的日本人
竟然闲来无事用竹子做起了昆虫???
最让邦哥震惊的是
不论外观、细节都惊为天人的相似!
从蜻蜓、蚂蚱、蟑螂、蝴蝶、蚂蚁...
可谓是一场视觉性昆虫界的饕餮盛宴
就连原本讨厌昆虫的网友都纷纷夸赞
不论从外观、色泽还是工艺
全都是以1:1的比例制作
小到一只脚的小零件、触须的长度和宽度
都是用竹子做成,且和真实昆虫一模一样
实在难相信,这是人手工做出来的东西
透着阳光都能看到翅膀的清晰纹路
这大师级的技术水平简直登峰造极
每一个细节都精细入微
无法想象原来竹子还有这等作用和价值
甚至还引来了不少昆虫博物馆
想要珍藏这些作品
在大多数人的世界里
竹子最多只能做成竹篮、竹杯、竹席...
所以今天邦哥又要带你们开眼了
这些令人叫绝的竹昆虫究竟是怎么做出来的?
因为热爱,一干就是19年
打造这些史无前例的作品正是日本手工艺大师
斋藤德幸(Noriyuki Saitoh)
他已经从事昆虫竹雕19年了
▲ 斋藤德幸
从学生时代开始
斋藤德幸便对课本上的《昆虫记》倍感兴趣
从小便喜爱在山间丛林中捕捉各类昆虫
长大后,他发现城市化的脚步迅速
反而阻碍了人与大自然的沟通和交流
他觉得这是一种悲哀
于是便想着是否有一种全新的方法
能带领人们领略自然生态之美
让千姿百态的昆虫也可以融入城市生活
出于对昆虫的热爱和坚持
斋藤德幸踏上了昆虫竹细工之路
一干就是20年
自然界的任何昆虫
几乎没有他叫不出名字的
关于他们的大小、喜好、习性
斋藤德幸几乎都了如指掌
当今世界,钢筋水泥把我们与自然生态划分界限
而斋藤德幸则凭借一己之力
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壮丽景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建立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昆虫王国
变态到极致的匠心竹昆虫不是标本,却胜似标本
无论是蚱蜢的触须,还是蜻蜓的翅脉
又或是约马蜂的复眼
在斋藤德幸的竹雕作品中
每一处细节都无懈可击
不仅造型美观,而且姿态还生动
好似昆虫活化出的标本
斋藤德幸说:
我用竹子为素材制作成昆虫
从来不是为了制作
一个仿制标本或是复刻品
而是把自己首眼看到的昆虫的印象
感受放在首位
他一直认为,人们靠眼睛欣赏作品
即便他做出人眼看不见的细节
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倒不如把一些元素稀释
将想像空间留给观众
这些昆虫竹雕艺术品所选用的材料
主要是来自日本的真竹
竹子的材质有助于细节的展现
因为竹子能够弯曲、雕刻和分层
能够完美重现昆虫身上的
每一个细节甚至是动作
除了合适的材料和精准的测量昆虫的尺寸
更关键的是手艺人需要有
一定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情绪控制力
细节需要添加多少以及哪里的特点需要加强
怎样控制作品的节奏都由他自己决定
这种情绪波动的变化
往往最难把控
制作过程
斋藤德幸在做每种昆虫之前
会先观察昆虫品种和生活习性
测量之后开始绘制大概的草图
之后再用竹子开始进行切割抽丝
接着斋藤德幸会最先创作出眼睛
因为眼睛是最传神的部位
定好了眼睛的位置
有利于整个身体比例的打造
在眼睛定好后
躯体便是第二个打造的部位
每一个零件之间的距离都精细推敲
这样一来,昆虫的外形便已经雕刻完成
对于有翅膀的昆虫来说
第三步便是打造羽翼
在0.3mm的细竹基础上压出翅膀的形状
一点一滴的细节更能体现手工艺的珍贵
组装零件的时候
不能多用一分力度,也不能力度不够
需要用镊子小心翼翼地进行粘贴组合
因为每个小零件都极其脆弱
稍有不注意就会弄坏,前功尽弃
即使昆虫的比例会有一定的差异
观众们也会通过自身的印象来弥补缺失
所有的模型都是1:1制作
就算放到自然环境中
也非常难觉察出来
斋藤德幸的作品相比其他匠人的昆虫作品
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
那就是同一种昆虫有不同的品类
比如光是蜻蜓就有好多种
可以说,这是蜻蜓家族的大聚会了
▲团扇蜻蜓
▲莜麦蜻蜓
▲双体蜻蜓
▲羽毛蜻蜓
▲中南美最大的蜻蜓(翅长180mm)
神了,还能让昆虫演“话剧”
不止于单体昆虫
他还钟情制造各种氛围“剧情”
螳螂捕蝶
优美的体态、轻盈的身段
伺机而动,便捕捉住了今晚的美食
蜻蜓点水
轻轻的,我驻足停留
不留下一片云彩
正如我轻轻的展翅飞翔
蜜蜂采蜜
带声来蕊上,连影在香中
翩翩起舞花丛中
辛勤劳碌为人甜
白露时节,最为动情
含情脉脉的交配
为更好的繁衍下一个可爱的小家伙
蟋蟀的鸣叫
在炎炎的夏日
好似浅吟低唱
来斗蛐蛐吧!
如何才能最大程度给人想象的空间呢?
这是斋藤德幸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也是一个很难但是却乐在其中的一件事情
所以在细节上
他认为欣赏是人的眼睛在感受
所以他只摘取要素
在作品中留一些想象空间给观众
斋藤德幸在其日本的工作室
每年都会有世界各地的人来拜访参观
工作室门口摆放着造型不一的竹筒灯
走进去仿佛来到了一个巨大的昆虫王国
都是一些仅有拇指大小的竹雕艺术作品
蚂蚱、蝴蝶、螳螂、蚂蚁、蟋蟀、天牛、蝉....
数不胜数
艺术是相通的,虽然是看似毫不起眼的东西
但还是能看出斋藤德幸对其注入的时间和心血
致力于打造“活”载体、“活”标本、“活”记忆
这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
又是珍贵的文化资源
看了那么多,或许有人会说
数字化时代,传统手工已经没有意义
但邦哥觉得
“纯手工”的稀缺让我们更应该保护手工文化
因为它有人的气息,有人的温度,还有人的缺陷
恰恰相反,人工智能只能冰冷的复制、黏贴
我们不仅需要跟随科技的脚步
更应该弘扬这种匠人精神
让传统文化一直保留、创新
做到“时时有延续、处处有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