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头条:江山任性方多娇 著名画家周矩敏系列写生作品亮相
近日,著名画家周矩敏以“江山任性方多娇”为主题,完成了系列写生作品。
点击加载图片
周矩敏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绘画专业,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江苏省高级艺术职称评委、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苏州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苏州国画院名誉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的作品运思精深周密,用色、用光均为主观情愫的跃现,绚烂沉淳,丰中见约,奇风高格,雅韵隽永,代表作有《弦叙》、《丝竹》、《白鹭》、《双陆》等,出版有《周矩敏国画集》、《漫游三十年代的上海》、《散淡人生系列》、《水墨花鸟》、《绘记1929—孙中山奉安大典》、《苏园寄闲—周矩敏园林人物画》、《浮世新语—周矩敏当代人物画》、《画话》、《鸡毛集-周矩敏绘画本》、《江南童戏百图》等多部个人专著专辑。
点击加载图片
▲《处处人家》68x45cm
点击加载图片
▲《归牧记》46X68cm
点击加载图片
▲《红土地上的李家山》68X45cm
点击加载图片
▲《黄河三道湾》68X45cm
据了解,“写生”一词虽由西方传来,但早在我国五代时期,画家荆浩就在《笔法记》一书中对此作了记载。时至今日,凡是对景作画皆包括在“写生”的范畴之内。
点击加载图片
▲《乐清山》68X45cm
点击加载图片
▲《李家山印象》68X45cm
点击加载图片
▲《岭上人家》68X45cm
点击加载图片
▲《洛阳龙门石窟》68X45cm
然而在周矩敏的印象中,吴冠中、袁运甫等绘画大师,他们的“写生”往往和实景对不上号:画面上被充满激情的点、线、面掌控着,使得抽象的画作比实景更具精神,颠覆了自己对“写生”的理解。后来,他看到了傅抱石和黄宾虹先生的写生稿,寥寥几笔,纪录下大致的印象,不足部分用文字标注作为记忆补充。根据当时速写和印象再返回画室创作,这类作品往往主观性比较强,更具独幅画的艺术魅力。
点击加载图片
▲《秦腔晋韵》68X45cm(左),《秋色中的山寨》46X68cm(右)
点击加载图片
▲《山里村落》68X45cm(左),《山西啧口》68X45cm(右)
点击加载图片
▲《陕西丰图义仓》68X45cm(左),《陕西佳县香炉寺》68X45cm(右)
周矩敏表示,有许多画家反对写生,因为他们认为中国绘画是诗性绘画,任何写生都会干扰想象力。比如,历代有许多对月忬情的不朽诗作,却不见对月写生的传世画作。哪怕是唐宋经典画作,也很难在现实中找到比照,诗性永远高于现实。不过他却认为,画画是一种喜爱,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画好画坏是一种能力,而能力的培养始于勤,源于思。从写实到写意不仅是形式的区别,而是质的转化,这个过程无法刻意,是积累丰盈后的自然流淌。
点击加载图片
▲《陕西吴堡古城》68X45cm(上),《太行山王相岩公园》68X45cm(下)
点击加载图片
▲《温州乐清山村》68X45cm(上),《温州台州方山》68X45cm(下)
点击加载图片
▲《吴堡古城》68X45cm(上),《雁荡山》68X45cm(下)
“画家的笔底风光一定是外师启发,心源造化的结果。有些画家看似很勤奋,年复一年地奔波在外写生,熟练到不过脑就能行笔,殊不知这种惯性属于肌肉记忆,非三思之作,日久成顽疾,很难改掉。”周矩敏说,外师造化可传可教,中得心源是一人一心,可言不可传,否则大画家的子女先得独门秘籍,也成了“大画家”。理想丰满现实骨感,“青出于蓝未必胜于蓝”。
点击加载图片
▲《雁荡山方山》68X45cm(左),《雁荡山方山写生》68X45cm
点击加载图片
▲《雁荡山观音洞》68X45cm(左),《雁荡山金鸡峰》68X45cm(右)
点击加载图片
▲《雁荡山下的村落》68X45cm(左),《雁荡山写生》68X45cm(右)
周矩敏认为,一个成功的画家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语系,而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山水、花鸟、人物、书法在形式笔墨上都烙上了个人的痕迹,具有鲜明的识别度,黄宾鸿、傅抱石、潘天寿、李可染、陆俨少……哪一位不是凌云绝顶一峰独秀。群峰耸立旧时景,他们是一个时代的座标,却为现实中的我们指明了一个前行方向。(邹玉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