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新生代畅谈后人类,诸大咖评议小新锐——第一届后人类纪青年学者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第一届“后人类纪”青年学者学术论坛于2019年6月16日下午在京举行。本次论坛由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哲学研究》编辑部、《自然辩证法通讯》编辑部及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与认知科学交叉平台联合举办,同步在一直播、哔哩哔哩、今日头条平台直播。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朱慧玲教授主持本次会议。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程广云教授发表开幕致辞,阐述了发起第一届“后人类纪”青年学者学术论坛的初衷。程广云教授表示,第一,要明确区分“大时代、大学问”和“小时代、小学问”。要认清当前的“大时代”趋势,及时调整学术研究方向,不仅仅面向文本,更重要的是面向人类本身及人类发展的未来。第二,要重视青年学者的力量。“青春就是真理”,思想在于青年。本次论坛举办主要是面向青年学者,给青年人搭建更多展现的平台,让新的思想新的力量迸发出来。
开幕式上,华东师范大学吴冠军教授对“后人类纪”概念及引发的思考作出进一步阐发。吴冠军教授认为,就“后人类纪”概念本身来看,可以作两种理解。一是作为“描述性”概念。在地质学者们那里,科学概念是要发明出来用来描述的,“纪”这个概念就要具有时间的划分性。在这个意义上,“后人类纪”的描述确实存在争议需要继续去讨论。二是作为“反思性”的概念。“后人类纪”这个概念,从命名上看就拉出了一个重要的互动关系,即我们人跟球体、跟地球或者跟地质的一个关系。需要思考的,是在一个大的框架下彼此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在这里,就必须有一个鲜明的界限,即我们在思考人工智能的时候也要考虑物理的界限,就是我们所生活的所宜居的空间。这也就引发了我们的“两个思考”:一是在一个具体的非常局限的一个整体的空间里面,思考如何应对未来?二是面对一个混乱程度越来越增加的时代,如何去确保走出“后人类纪”?因此,在之后的讨论中,不仅仅局限在人类的彼此生存,也包括地球本身以及其他物种甚至是人工智能等的“后人类纪”的共同生活。
本次论坛报告分上下半场,与会学者围绕“后人类纪:突破与界限”主题展开了探讨和交流。
会议上半场由山西大学梅剑华教授主持。首都师范大学陈嘉映教授、中山大学鞠实儿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叶峰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吴冠军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崔唯航研究员进行评议。
首场报告是北京理工大学薛少华的“Social affordance: 从图灵机器人到丘奇——图灵机器人”,他提出,生态心理学上的social affordance理论能够对在复杂的社会交往环境下,对机器人如何与人类对象进行有效的交互进行计算机意义上的语言描述,为未来机器人的设计与研发提供了可靠的方向。
中央美术学院陈抱阳从艺术的角度展示了人工智能创造的艺术作品,认为目前人工智能可以在艺术创作中被当作是一个共同作者,人工智能的想象力可以注入到艺术品的生成过程中,并且可以制定一个界定人工智能创造力的评价标准。
首都师范大学林品探讨了“赛博格·用户·节点——'二次元宅’的三重属性”,借用“二次元宅”来命名某种仍在生成过程之中并将持续演化的新型文化主体,并从“人机交融的赛博格”、“数据库消费的用户”、“趣缘社交的节点”三个维度来加以界定。
北京大学王玉玊则主要阐述了“二次元存在主义”与“或然性真实”,认为“二次元存在主义”的本质内涵在于真正的英雄是尼采意义上的超人,人生而自由,应当做出本真性的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负全责,人的价值与意义是由自身的选择所创造的。我们这一代人对于真实的理解,已经或多或少地从“实存性真实”转向了“或然性真实”。
接着,北京大学韩思琪提出,科幻电影给出人(实)机(虚)关系的三种虚实模式:虚拟会谋杀现实、虚拟可以拯救现实,或者在虚实之间搭建新可能,以情感指认的“后真实”,去构建一种新的想象共同体。当“虚拟(拟真)比真实更真实”,并不必然意味着真实感的全面丧失,在鲍德里亚的“客体谋杀主体”之外,我们或许还可以拥有一种新的可能。
南开大学陶锋则从人工智能美学和美的理性出发,认为人工智能艺术的出现,使得人们需要重新思考美的规律、艺术与科技、理性与人类解放的关系。人工智能艺术可以分为人工智能生成艺术、人工智能本身是艺术与科技的结合、人工智能与网络、大数据结合发展的超级智能三个层面来理解。
最后,华东师范大学韦施伊针对“后人类美学抑或后人类美学能力”提出“三个问题”:第一,我们是否需要一种后人类美学;第二,如果我们的确是需要一种后人类美学的,它会是什么样子的;第三,后人类美学如何可能?
首都师范大学陈嘉映教授首先进行了评议。他提出两个问题,第一,就我们人类来说,我们无时无刻都在接触现实。那么,针对提到的二次元这样的虚拟现实,未来有什么样的考虑么?假如生活环境发生转变,你们会不会更多的去接触这些实实在在的现实?第二,针对刚才提到的“二次元存在主义”,说它和存在主义都有一种共同的问题或是缺陷,到最后很难形成一种共识,没有这种共识就没有共同行动。年轻人的共同行动可能并不是基于共识,而是各种因素碰撞到一起,甚至导致某种极端诉求。因为如果你已经采用了一种二次元存在主义的生存态度,没有共识、没有共同行动可能就不是一种缺陷。如果将其定义成缺陷,那就要回到共识和共同行动,这又把很多古老的价值又拉回来了。
中山大学鞠实儿教授进一步提出“后人类纪”的讨论框架。他认为,如果真要谈论未来人类生活方式,首先要讲未来社会的成员,比如人、机器人、动物等。其次是社会环境,它是由自然环境、虚拟环境等构成。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社会成员会互动、学习、改变自己、达成共识;由此形成新的语言、交流方式和多重化的社会结构。在这样的未来社会框架里,对后人类社会中生活方式讨论会变得更加具体、明确、富有建设性。
首都师范大学叶峰教授则针对“二次元存在主义”概念进行阐述,认为这一概念似乎是为了区分价值观上的差异。但事实上,从年轻人的角度来说,从二次元宅的角度来说,是不是真的存在一种价值观上的差异呢?这一疑问有待商榷。作为年轻的学者,尽力地把一些东西表达出来,对哲学研究来讲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华东师范大学吴冠军教授对林品和王玉玊的报告提出了三点疑问:第一,趣缘认同的超越是实在的吗?是不是二次元这个可以逃避的地方本身也有一种物质性的门槛?第二,怎么让这种二次元的认同,不成为一种阶级的认同?如何实现在二次元中的共同生活?如何建立认同和共识等等?这是不是另一种逃避或者溃败?第三,二次元的存在主义,可以有或然性真实,副本是合理的,我们可以有不同的真实,但是有一个硬现实,就是时间的单向度性。我们不可逆地变老、走向死亡。你以为你进入某个副本,其实这个副本就是你当下的主线。在当下的一个点上是没有副本的,或然性的真实一直要面对当下性的问题。所以这时思考的,你自由地进入某个副本,你是真的自由了吗,还是人生不断强迫、设置、规训你进入某个副本,让你觉得这是你最美好的副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崔唯航研究员表达了对本次论坛的重视,认为此次论坛有两个突出的优势。一是“新锐”,发言者都是新锐的力量,二是风格、气质、方式上的不同,反映的更多是在“锐”上。他提出,哲学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要想把握住思想,就要通过时代中的问题来实现,在把握的方式上也需要一套概念的装置来进行。也就是说,哲学的发展,一个是需要反思的力量,一个是需要想象的力量。“突破与界限”的主题在于界限的突破。在本次“后人类纪”的讨论中,希望能够可以取得界限的突破,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会议下半场由三亚学院王志强教授主持。首都师范大学叶峰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吴冠军教授、清华大学夏莹教授进行评议。
国家能源集团研究院毕竞悦阐述了机器控制下的个体自由问题。她认为,“机器控制”存在四个方面即平台垄断、算法控制、算法身份以及全景监控。这种“机器控制”的原因是有权势的人对弱势群体的控制,本质上是人对人的控制。因此面对这种问题,要以公民来拯救消费者,重建社会网络即人们通过互联网形成新的小的社区网络平台。
中国政法大学孙国柱围绕“人机共生时代的身体、心灵与物种”这一主题做了报告。他认为,在人机共生时代,工具与人类的内在结合导致了工具的身体化。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心灵与物种这些概念的意涵随之发生改变,需要重新加以界定。人机共生,带来了新的文明编码。人类的学习方式、心理意识、组织结构乃至生命形态都有可能产生巨大的变化。
南京大学黄在忠进一步阐述了对'后人类’政治社会的可能性思考。他化用罗尔斯在正义论当中的无知之幕的概念,采用“未知”之幕的提法,真正含义是对一种未知技术风险的隐忧。并且从对 “人+技术”的生体信息的商品化、人类增强主义以及智能分身三方面引发人与机器间矛盾关系的思考。
清华大学黄竞欧则主要探讨了财产权的后⼈类信用问题。她谈到,区块链会实现一种由人为所操控的这样一种中心化的信用中介体系,但并不意味着会造成一种对信用本身的去人化。当这种信用的中心化的信用中介体系被瓦解掉之后,信用它会呈现出一种分布式的状态。并且通过对人格与财产权剥离过程的梳理,区块链技术对中心化的信用模式呈消解作用。
接着,清华大学牛子牛从人工智能作为一般智力的异化这一视角出发,论证当代人工智能技术进路(主要是机器学习技术)同资本逻辑的同构性,提出我们借以反思技术革命的完整概念并不是“人工智能技术”,而是“智能资本主义”。
最后,首都师范大学许秋晨探讨了人类突破死亡界限的生命伦理学问题。她认为,我们的生命在发生变化,一种是绝对的突破死亡界限如永生,另一种是相对的突破死亡界限,可以用生命伦理学的方法去思考这些变化带来的问题。接着,她从知情同意、人格以及资源分配三个角度探讨突破死亡界限所带来的问题。
首都师范大学叶峰教授针对报告提出了一些思考建议。他提出,是否我们的技术进步已经到达天花板了?20世纪的社会有个特点,就是思想自由的程度、社会自由的程度与科技创新的程度是成正比的。科技创新的程度与国家的经济、军事、民主各个方面的进步成正比。假如我们技术进步到了天花板了,那么这种自由的在这方面的价值可能就消失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对整个世界的政治生态会有怎么样的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吴冠军教授首先点评了许秋晨的报告,他认为许秋晨提出的突破死亡界限问题的政治面向比伦理面向更加紧迫。接着,他认为孙国柱的报告中对于未来人机共生的思考有待深化,这涉及到可沟通问题,需要更加严谨的学术论证。然后,黄竞欧对财产权的历史发展的认识以及区块链重筑信任在政治哲学上的意义重大,但是区块链技术真的会让所有权向使用权转化吗?这需要更进一步的论证。吴冠军教授认为牛子牛的报告很精彩,提出“人工智能时代人们对阶级意识的抵制越来越无效,这种抵抗的力量究竟源于何处”的疑问。
清华大学夏莹教授提出,能否真正的以哲学的方式认识“后人类”话题,这是值得思考的。大多数青年学者能够以哲学的方式思考问题,但实质上,后人类这种说法并没有真正的面对问题而是逃避了问题,因为一些人用科幻概念来解释问题,显得主次颠倒。这些新的概念像是一种学术市场上的贩卖和生产,只是表层的描述,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做出哲学反思?她认同牛子牛对人工智能时代资本自我设界自我超越的方式,并不认为科技发展已经到达天花板。她认为,哲学研究不仅要跟随时代也要超越时代局限,当今时代发展依然依靠资本力量,在这个意义上看,马克思式的哲学反思是对思考人工智能问题的有效理论支撑。
会议闭幕式由中央美术学院孙骞谦主持,《哲学研究》编辑部陈德中、《自然辩证法通讯》编辑部李斌、《江海学刊》编辑部赵涛发表闭幕致辞。
《哲学研究》编辑部陈德中提到,本次论坛所涉及到的问题十分聚焦,紧扣现实。比如无所不在的监控或是风险,都是讨论互联网文化的时候不可避免的问题。对于“后人类”、“赛博”等,有人悲观的认为它会给我们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但任何的发展都是需要充分的去发挥才能看到实质的效果。既然,这些可能性来了,就要让它去持续的发展,也可以去质疑,这就需要结合现实来考量。
接着,《自然辩证法通讯》编辑部李斌提出两个方向的思考,第一,如果有一次新的科学革命,会不会带来新的分类?比如物质科学、数据科学、生命科学。数据科学会不会把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界限模糊?同时大胆设想,数据科学不仅是科学革命之后留下的一个分支学科,也有可能是这次科学革命范式转变的关键。第二,数据科学可能会在物质科学和生命科学之间架起桥梁,也有可能会模糊科学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界限。那么,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会不会消亡?会不会不存在?在这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哲学、政治学、历史学和社会学如何跟上时代的节奏甚至引领发展,无疑是我们的责任,也是后人类纪论坛的意义所在。
最后,《江海学刊》编辑部赵涛表达了对本次论坛的肯定。本次论坛主题新颖、前卫,对科技发展所带来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哲学讨论和反思。这次报告的形式,摒弃了传统的排座次、分果果,为每一位青年学者提供了充分对话与交流的机会,让学术会议真正实现了回归思想风暴的初衷。整个论坛让人印象深刻,青年学者们后生可畏,未来可期!
会后,程广云、吴冠军和赵涛三人各赋诗一首,致敬学术新锐,相和“后人类纪”。
七律·新锐
程广云
二〇一九年六月十六日,于北京主办第一届后人类纪青年学者学术论坛,有感于新生代学人思想新锐,特赋此诗以志。
玉品才高图破壁,
黄牛学富号欧萌。
五车惠子濠梁辩,
八斗曹生七步行。
各美其颜花自俏,
和声与共鸟同鸣。
青春云集登凌梦,
年少桃源世外惊。
注释:
1.玉品,王玉玊和林品;
2.破壁,《破壁书》,邵燕君主编,王玉玊副主编;
3.黄牛,黄竞欧和牛子牛;
4.欧萌,原为“激萌”公众号,夏莹、吴冠军和蓝江等主办,黄竞欧等责编。
七律·后人类纪
吴冠军
己亥年初夏昆玉河畔“第一届后人类纪青年学者学术论坛”后,广云老师赋诗《新锐》以励后辈,赵涛兄命和诗一首,遂步韵广云师,不敢言勉励,但复絮会上点评耳。
万古绵恒壑岗青,
人间此日柳初萌。
执迷肢骸卿先醒,
虚拟桃源众已行。
一念天真原自在,
几重副本各啸鸣。
熵增殇夭觞壶醉,
何世云高鸟不惊?
笺注:
(1)执迷肢骸:孙国柱君以佛家论人机共生、义肢身骸,多有洞见。
(2)虚拟桃源:林品君勾画的“二次元宅”,同智能设备嵌入交融后、足不出户亦可游牧天下,并构建出不需要肉身的趣缘共同体。“虚拟”与“执迷”,皆系动词。
(3)一念天真、几重副本:王玉玊君提出的基于“或然性真实”的“二次元存在主义”,既是犬儒也是存在主义英雄,真诚地-分裂地启动不同副本,“在每一个'选择相信’的瞬间全情投入自我”。
(4)熵增:热力学第二定律,法国思想家贝尔纳·斯蒂格勒亦把人类纪(the Anthropocene)称作“熵纪”(the Entropocene)。
七律·后人类纪·青春
赵涛
“后人类纪”会后,广云师诗兴大发,赋七律一首,勉励后学,冠军兄高才赓和,出语清新,用典雅致,尤令人激赏不已。某久未吟诗,才情渐薄,雕章琢句,愧不能和。忽忆会上新锐“突破与界限”所论,顿悟佛家“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之说,后人类纪无乃人类青春祭乎?感而赋之曰:
二次元外行复行,
玉玊施伊共娉婷。
蓬莱仙踪原有象,
楼兰绮梦始无明。
虚拟桃源自太古,
幻化息壤到如今。
他朝再颂青春谱,
勿忘江南采莲情。
赵按:最后一句,“勿忘江南采莲情”,无非希望年轻小朋友们不要过分沉溺于虚拟之物,无论是到了后工业还是后人类时代,不要忘记农业文明时代的采莲曲,采莲女,采莲故事!“息壤”典故出自《山海经》,古代传说的一种能自生长,永不减耗的土壤,现代各种奇怪科技神话的源头!
本次论坛成功举办!期望未来能够和更多的学者进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注:部分发言、评议经过本人审阅、修订。
供稿:王亚玉等,编辑:王颖